因地制宜引產業 立足特色創品牌——賓陽縣深入推進改革促進農村經濟穩健發展

今年上半年,賓陽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9億元,同比增長4.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76元,同比增長11.5%。

近年來,賓陽縣牢固樹立和踐行新發展理念,全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賓陽鄉村振興,全縣農業農村經濟穩健發展。

圍繞重點發展農業

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賓陽縣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堅持市場需求、供給質量兩個導向,突出“建基地、深加工、創品牌”三大重點,促進農業發展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

在基地建設方面,賓陽縣以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抓手,按照“經營組織化、裝備設施化、生產標準化、要素集成化、特色產業化”的基本要求,紮實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創建工作。目前,獲自治區認定為五星級示範區1個、四星級示範區1個、縣級示範區2個、鄉級示範區2個,入圍縣級示範區1個、入圍鄉級示範區5個。

在產品深加工方面,賓陽縣不斷引進和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五豐糧食集團、正大集團、億資聯米業等一批知名企業落戶,基本形成以糧食加工為主導,以桑蠶、飼料、木材加工為骨幹的農產品加工經營格局。圍繞賓州—黎塘特色農業示範帶、賓州—甘棠現代農業示範帶建設,以品種、品質、品牌升級提速為重點,加大農業品牌建設力度。目前,全縣列入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個,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2個,無公害農產品3個。

瞄準定位優化產業

“南桑、北蔗、東菜、中糧、西部特色種養”,這是賓陽縣在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體系過程中構建的區域化佈局。2016至2018年,該縣開展水稻綠色高產高質創建工作,以古辣鎮為核心,全縣水稻良種覆蓋率95%以上。同時,推進糖料蔗“雙高”基地建設,力爭2019年完成14.5萬畝。

除了產業結構調整,該縣立足各區域的發展定位,調整產品結構。目前,該縣與廣西大學、廣西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學等高校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選育一批優良品種,建立產業化示範基地。同時推廣立體種養技術,在各示範區積極探索間作、套作、混作、混養等立體種養,不斷提高產量和效率。

在經營結構調整方面,賓陽縣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推動形成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現代農業經營方式。在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社會化服務方面,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機械化作業、統一測土施肥配方、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收割、統一烘乾、統一產品購銷”等“七統一”水稻標準化生產管理,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1.05%,其中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86.95%。

加強服務增強動力

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科技人員、返鄉農民工是三支重要力量,將為農村發展注入新動力。賓陽縣結合產業發展和產業扶貧,不斷加強新型職業農民、農村黨員幹部、電子商務人才等經營主體業主的培訓,培育了一大批農村實用技術人才,48個貧困村實現技術服務全覆蓋。各鎮成立了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讓技術人員駐紮基層,深入田間地頭一線做好服務。

用好各種資金,是補齊農村發展短板的一項有效措施。該縣將財政資金重點用於農產品提質增效、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等方面,還通過金融機構涉農貸款、農民工創業擔保貸款貼息等政策,不斷加大農村金融服務供給能力。另外,該縣通過政府購買服務、PPP等模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

為了激活市場,賓陽縣發揮農業展會平臺產銷對接優勢,組織農業企業“走出去”,積極參加各類農產品展會等產銷活動,支持和引導農業企業積極開展特色優勢農產品宣傳推介和產銷對接活動,擴大農產品銷路。加強與電商合作,拓展銷售渠道,實現線上線下銷售,目前“古辣香米”開通多個電商銷售渠道,產品銷售覆蓋珠三角及北上廣等省市。(來源:南寧日報 記者 譚 唐 通訊員 濛鴻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