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聖人,不做惡人,「一報還一報」剛剛好

1950年,斯坦福大學客座教授、數學家塔克提出“囚徒困境”,甲乙兩囚徒共同作案被抓,如果兩人都不坦白,因無證據,各判一年;一人招,一人不招,坦白者作為證人不起訴,另一人重判10年;兩人都招供,則因證據確鑿,各判8年。


不做聖人,不做惡人,“一報還一報”剛剛好


甲會推理,假如乙不招,我招是划算的,假如乙招供,我招仍然是划算的,所以無論乙是否招供,我均應招供。對兩人的集體來說,一起不招,判兩年是最佳結果,都招供,判16年是最差的結果。“囚徒困境”揭示了:個人的最優選擇不是集體的最優選擇。

顯然,合作是打破“囚徒困境”的最優手段。事實上,人類從動物界脫穎而出,不是因為智力,更不是因為體力,而是因為人類能夠進行靈活的大規模合作。

社會實踐中,有許多合作的問題,比如國家之間的關稅,對他國產品提高關稅有利於保護本國的經濟,但是國家之間互提關稅,產品價格就提高了,喪失了競爭力,國際貿易萎縮,損害了國家間的互補優勢。

在非零和博弈中,“合作雙贏”是一種互相的妥協,也是一種良性的競爭,可以幫助我們實現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美國科學院院士、行為分析和國家關係專家羅伯特∙埃克斯羅德,設計了關於囚徒困境的計算機遊戲,研究在無限次的對局中,人為什麼要合作?何時合作?如何使人合作?


不做聖人,不做惡人,“一報還一報”剛剛好


在計算機程序中,雙方合作中各得3分,合作對背叛,背叛得5分,合作方不得分,雙方背叛,各得1分,競賽者循環進行,14種不同策略經過300局的循環對弈,最後的勝出者是“一報還一報“的策略。

這個策略簡單明瞭,以合作開局,以後就是選擇博弈對手上一步的策略,對方合作,我就合作,對方背叛,我就背叛。

在引入更多程序和進化概念後,埃克斯洛德又進行了第二輪更大規模的測試,最後的勝出者仍然是“一報還一報”。一個極端自私者組成的不合作群體中,一報還一報,哪怕佔很少的比例也能生存,而且這個群體會越來越大,最後蔓延到整個群體。一報還一報的策略,能導致社會各個領域的合作。

複雜的規則並不比簡單的規則好,複雜會造成浪費,效能來自單純。

與人的合作中,清晰簡單,有連續性,讓合作方明白易懂的策略往往是最優的。公開聲明自己對合作所持的態度,並在任何時間任何利益的誘惑下,始終如一的堅持下去,才會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善良的策略要阻止被侵入,就必須是可激怒的,善良能夠得到好處,報復也能夠得到好處,而且一個程序要維護聲譽,說要報復就一定要做到,無論是背叛還是合作,都要作出回報,人家才知道你是不好欺負的,才不敢不與你合作。

在以背叛報復背叛時,適度的寬容性是不可缺少的,對自己和別人都報正向的看法,有能力正視和解決問題,才能健康快樂的生活。這種相信自己是好的,有價值的,也相信別人是好的,有價值的信念,是獲得良好的合作關係的基本條件,如果不具備善良性,任何法則最終都會被淘汰。

一報還一報,靠促進雙方的利益,而不是靠剝削對方的弱點來取得勝利。

促進合作的基本方法是增大對未來的影響,有兩個基本方法,一是相互作用更持久,二是相互作用更頻繁。

合作和雙贏並不意味著完全的公平。


不做聖人,不做惡人,“一報還一報”剛剛好


在國家競爭合作中,一報還一報是正當的策略。朝鮮戰爭中,毛主席的策略就是“以打促和”,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談判桌上也休想得到。在當前毛衣戰烽火連天的情況下,仍然值得借鑑。

在人與人的交往上,中國早有古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孔子更是教導我們:“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人處世上,不做聖人,不做惡人,“一報還一報”剛剛好。


不做聖人,不做惡人,“一報還一報”剛剛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