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馬化騰、劉強東都「搶占」實體店,「搶占」的又是什麼呢?

2016―2018年生鮮市場異常火爆,為什麼很多互聯網大佬都在搶佔這市場呢?在2016年以前,很多電商都嘗試過生鮮行業,但是生鮮產品的特殊性導致大部分互聯網公司碰了一鼻子灰紛紛而退出。

為什麼如今線下實體店生鮮類卻成了大佬們爭搶的重要至高點?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鮮類產品屬於高頻剛需。我們都知道生鮮產品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備食材。一個平臺想要讓用戶長期留存在平臺中,需要與用戶頻繁性鏈接,這樣才能讓用戶依賴於平臺。當用戶在平臺中養成了習慣,就可以激發更深層次需求。

馬雲,馬化騰、劉強東都“搶佔”實體店,“搶佔”的又是什麼呢?

2、平臺大數據和物流體系的完善。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百度等互聯網巨頭,已經形成了各自的大數據中心。這些大數據可以通過用戶的資料和購物習慣,消費場所等綜合起來,判斷用戶的年齡段,地區,消費水平,購物喜好,潛在消費需求,精準推送符合消費水平的產品。有了這些數據以後,可以對倉儲物流資源進行合理的調配,從而大大降低倉儲成本。隨著物流體系的發展,配送物流越來越完善。生鮮產品對物流配送觸達時效要求非常高,而且用戶需要短時間配送。現在生鮮類配送是以線下商超為中心,3公里範圍內配送到達用戶家裡,耗時30分鐘―2小時之間。這樣的物流配送時長已經可以滿足用戶的體驗,又能保證生鮮產品的新鮮。所以平臺大數據背後指導線下商超倉儲,物流配送觸達用戶,形成了一個閉環形態。

馬雲,馬化騰、劉強東都“搶佔”實體店,“搶佔”的又是什麼呢?

3、線上流量已經屬於飽和狀態,整個線上零售只佔整個零售業的10%。大家都知道線下零售是一直佔據很大部分的消費市場。因此對於電商巨頭來說線下的零售業是一個未深度開發的市場。現在各類電商的進入線上,導致流量飽和與分散,消費者選擇的電商平臺變的越來多(天貓,淘寶,京東,小米有品,網易優選等)。互聯網要想繼續在零售業發力,必須要把線下的實體商超打通,讓用戶無論線上,線下都能與平臺鏈接,從而為平臺導入流量和鎖存流量。

馬雲,馬化騰、劉強東都“搶佔”實體店,“搶佔”的又是什麼呢?

4、線下為線上提供場景體驗,線上為線下引導用戶消費。

很多人覺得互聯網如此完善,完全可以不用實體店?這想法是錯誤的,線下店是我們用戶體驗的場景,用戶決定在線上或者線下購買取決於用戶。在未來的零售的發展中,場景化銷售會變得越來越普遍現象。比如:我們會看到很多特色餐廳,在展櫃上出現特產售賣區,這就是體驗加消費場景刺激用戶深層的消費。線上的大數據的統計可以智能化推薦,提高信息準確觸發給用戶。只有線上與線下的相互融合,用戶就基本已經在圈子轉,可以多方向的滿足用戶的個性需求。

馬雲,馬化騰、劉強東都“搶佔”實體店,“搶佔”的又是什麼呢?

5、平臺商業化生態的需求。目前像阿里巴巴的支付寶,騰訊的微信做平臺,用戶進入平臺後,他的吃、住、行,穿、金融理財等在這兩個平臺中完全都可以幫你解決。不僅僅是消費,而收入都可以通過平臺理財,已經形成了一個閉環的商業生態。因此目前出現很多把體量做大後的平臺,都在往生態圈發展例如:小米的智能家居生態,網易優選,亞朵酒店,阿里商業生態圈,騰訊社交生態等。

馬雲,馬化騰、劉強東都“搶佔”實體店,“搶佔”的又是什麼呢?

6、大數據可以改變了傳統生鮮超市的損耗大,積壓成本高的狀態。有了阿里巴巴,騰訊平臺的大數據後,能夠把線下商超庫存前置化,能夠分析出商超周圍消費者的佈局情況,提供合理的倉儲備用數據。商超在有限的資源情況下,可以迎合消費者的喜歡上商品,擺脫以前的憑經驗和記憶設置庫存的問題。

馬雲,馬化騰、劉強東都“搶佔”實體店,“搶佔”的又是什麼呢?

昨天杭州的雲棲大會上馬雲講到:未來10到15年,未來製造業不會消失,只有落後的製造業才會消失。IT是為了控制未來,DT是創造未來;IT誕生了製造業,DT誕生創造;IT時代是以我為主,DT是利他為主;IT要求規模化,DT要求個性化。今天在外部環境下,在技術變革的大趨勢下,不擁抱新制造業的企業就如同盲人開車,甚至不知道誰是客戶。新制造將會重新定義製造業,重新定義供應鏈、商業服務、運營等,這是一場思想革命和技術革命。

因此未來“新零售”,“數字科技”都會重新定義供應鏈,商業服務,商業運營模式,讓線上與線下相互高度融合,讓用戶的體驗,個性的需求,思維的重構得到更好的滿足。因此我們不管是做平臺還是做產品,都要以客戶體驗為中心。在有限的資源範圍內,讓用戶得到極致的體驗,唯獨這樣我們才能得到用戶的口碑傳播,形成有效的粉絲群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