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刘街翰林院将要重修

永清自古文风昌盛才子辈出,文人里名声最大的莫过于刘街的刘源灏、刘源浚兄弟二人,“一门两翰林”这是何等的荣耀?刘氏兄弟的故居被当地人称为“刘街翰林院”,现仅存东院过厅、北院祠堂及翰林井;它是永清现存唯一的清代官居;是河北省境内仅存的河北梆子、昆曲科班旧址,仅存的建筑恰是当年科班的排练厅,弥足珍贵。

刘街微友“除夕”也曾专门写文记录“翰林院”的故事,他告诉我们,最近已经有工程队进驻刘街,要对翰林故居进行修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它昔日的辉煌!

刘街翰林大厅记忆

作者/除夕

我小的时候,最早上学是在我们村翰林院的大厅里,那时候学前班的孩子没有正式的教室,常听老人们讲以前的翰林院是多么多么气势壮观。其实翰林院大着呢,南北东西有好多房子,所剩的这间大厅只不过是一间过道厅,同时得以幸存的还有北面的祠堂,后来祠堂改建成了我们村里的胶木厂。

永清刘街翰林院将要重修

在我的记忆里,大厅西面好像是老公社,北面盖了大队部,南面是卫生院,我小的时候经常去卫生院里看电视,那是我们村唯一的一台黑白电视机,还记得卫生院里有一个崔先生,胖乎乎的有点光头,后来卫生院搬走之后我再信安还见过他一次。

永清刘街翰林院将要重修

现在大厅虽然破旧,但从建筑材料和风格不难看当时的辉煌。大厅南北通透,东西还各有一个侧门,大厅底座都是用大块长方形汉白玉石奠基,哪块都应该有几百斤重,后墙是蓝砖磨砖对缝砌成,大厅上面是方砖布瓦盖顶,最宏伟的是那几根圆柱,每根圆柱下面都是汉白玉雕刻的柱墩,根据这间大厅就能想象当时聚集了多少能工巧匠。

永清刘街翰林院将要重修

印象里小时候上学条件非常简陋,自己带一个小板凳,找几块砖垫着写字,还好在那好像没上几天就搬到了大厅东面的院子。那算是正式的教室吧,教室里的墙上用水泥抹的黑板,课桌也是用砖垒的,用水泥抹着桌面。那个院子好像不光是学校,我们教室在院子南面,北面的一排应该是大队的副业,好像是毡子厂,我们调皮的孩子有时还偷摸去那里看看。

永清刘街翰林院将要重修

我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张琪珍老师(现在她已故去),那时候老师严厉尽责,打学生也是常有的事,老师最好的武器就是板擦,那时候都贪玩,经常被老师用板擦打手心,我是身有体会。

永清刘街翰林院将要重修

后来我们又挪到了村西边的正式学校,在那里开始了正式的学习,对于翰林院大厅的关注渐渐少了,记得上三年级的时候,有同学说大厅侧门底下有一个地道,还有人下去过,说还在里面发现了两只生锈的枪,我们几个胆大又好奇的学生趁着中午放学都没回家吃饭就去看了,到了那一看,哪有那么回事,都是胡说着玩的,但在每个人心里对大厅都有着一种畏惧。

后来大厅被包出去建了电影院,再后来在那住的附近人在那里堆满了杂物,再后来总听说要重新修建翰林院,大队就整个给封起来了,看看以后的发展吧。

总之那是刘街以前最辉煌的历史了。

除夕,二零一八年,四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