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张爱玲的“买买买”人生

“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张爱玲对美的欣赏,是早发而早熟的。

小市民张爱玲的“买买买”人生

“我似乎从小就很爱钱”

张爱玲似乎从小就很爱钱。据说她周岁时“抓周”,一把就握住了个小金镑。

人生中赚得的第一笔稿费,五块钱,她立马拿去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琪唇膏。母亲怪她为何不留着这张钞票,算是她第一次靠自己能耐挣钱的一个纪念。她答道,对她而言,钱就是钱,只是为着买到各种她想要的东西。

“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小苦虽然经验到一些,和人家真吃过苦的比起来实在不算什么——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张爱玲不喜欢她母亲黄逸梵对钱的态度,太清高,太“目中无钱”。有钱的时候固然绝口不提钱,即使日子紧巴巴,也依然把钱看得很轻。这种不把钱放在眼里的态度令张爱玲很反感,一度激得她走到母亲的对立面去,还为此坚称自己是个“拜金主义者”

小市民张爱玲的“买买买”人生

继母生活上的严苛也反向助长着张爱玲的物欲。她只能拣继母过门带来的两大箱旧衣服穿。那时,她就读于贵族化的女校,身边的同学打扮时新,令她十分难堪:“永远不能忘记一件暗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地穿着,都像浑身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是那样地憎恶与羞耻。”

这是她青春期难以磨灭的一道伤疤。也许是为了弥补某种遗憾,或是反向的报复,儿时越是没有时髦衣服穿,等长大了,有了能力与条件,就越是要一件一件地补回来。因此,她在香港大学念书,拿了两次奖学金,悉数都拿去做了衣裳。

小市民张爱玲的“买买买”人生

张爱玲虽然对物质有自己的着迷,但她花钱却也讲究经济。小时候拿了压岁钱,枕在枕头底下睡着,大年一过,便老老实实地把钱缴给了父亲。虽不舍,也没想过要反抗。找父亲讨钱付钢琴老师的薪水,立在烟铺眼前,雾霭缭绕中,一片阒然,久久得不到回答。除了尴尬,怕是还有丝孩童无法言明的羞辱感。后来搬去与母亲同住,她三不五时伸手向同样窘迫过活的母亲要钱,那种双方间脾气的互相磨折,不仅使得手头余着的钱一天天变少,爱也在过日子间消磨殆尽了。种种童年经验,使得张爱玲先天花起钱来,就没法大手大脚。

即使后来她靠写作为生,有了经济上的自主权,想要一个东西,还是得计划良久,连做梦都在思量着,如何才能货比三家,买到相对便宜的好东西。临到买时,又要考虑再三,才肯把手里紧紧拽着的钱给出去。为此,她写道:“我这种拘拘束束的苦乐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每一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我就局促地想到自己,仿佛胸前佩着这样的红绸字条。”

“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

如果算一下张爱玲的花销明细,想必很大一部分,都花在了穿着打扮上。尽管她不满母亲看轻钱的态度,在作品里也不曾说母亲的好话,但她又的确从母亲那儿继承了时尚sense。黄逸梵思想前卫,“踏着双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讲法文,吃西餐,会画画,弹钢琴,曾与徐悲鸿、蒋碧薇等人深交。留欧回来,给张爱玲找外国老师教弹钢琴,让她穿西式的现代小裙子、鞋子,带她做头发。一日,母亲“立在镜子跟前,在绿短袄上别上翡翠胸针”,父亲在一旁嘲讽:“一个人又不是衣裳架子!”张爱玲则“在旁边仰脸看着,羡慕万分”,简直等不及长大,并放言:“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张爱玲对美的欣赏,是早发而早熟的。

小市民张爱玲的“买买买”人生

▴张爱玲母亲黄逸梵(原名黄素琼),其父是曾国藩手下的一员大将,门庭显赫。

|发型篇|

张爱玲喜欢爱司头。爱司头,是民国时期风靡一时的发型。用发夹把秀发固定成S状,海派故曰,爱司,S也。不论是宋氏三姐妹、公馆人家的夫人,还是写字间的太太、石库门弄堂的妇女,大都梳着一丝不乱的爱司头。这似乎是过去的上海滩女性骨子里散发出的一种格调。

小市民张爱玲的“买买买”人生

▴陈冲与汤唯,《色戒》,李安

小市民张爱玲的“买买买”人生

▴王家卫在《花样年华》里要还原上海女人的神气,张曼玉梳的是改良过的爱司头,发髻显得更加丰满。

|口红篇|

要问直男送女友什么礼物最错不了,口红一定榜上有名。作为一位“精致的猪猪女孩”,张爱玲当然也是个口红控。生平第一笔稿费,便被她拿去买了小号丹琪唇膏。丹琪(Tangee)这个牌子,彼时号称美国最大最有名的化妆品制造商。在《海上花》中,她还将第九章节命名为“小号的丹琪唇膏”,可见她对口红的喜爱。

小市民张爱玲的“买买买”人生

▴丹琪牌(Tangee)口红:the world's most famous lipstick

在《第一炉香》中,葛薇龙的交际花姑妈梁太太“嘴唇上一抹紫黑色的胭脂,是这一季巴黎新拟的‘桑子红’”。不正是当下秋冬流行的“梅子色”、“姨妈色”嘛?

写《琉璃瓦》,“曲曲蹲在地上收拾着,嘴上油汪汪的杏黄胭脂,腮帮子上也抹了一搭。”杏黄色,成熟杏子的颜色,黄而微红。应该就是元气少女十足的橘色系口红本尊了。

小市民张爱玲的“买买买”人生

小市民张爱玲的“买买买”人生

《怨女》里用水粉点涂,“在手心调了点水粉,往脸上一抹,撕下一块棉花胭脂,蘸湿了在下唇涂了个滚圆的红点,当时流行的抽象化樱桃小口。”抿一抿,不就成了咬唇妆了嘛?

小市民张爱玲的“买买买”人生

▴《延禧攻略》魏璎珞咬唇妆

还有《十八春》里,顾曼璐照着镜子涂口红,接着咬了一口馒头,“忽然怀疑地在灯下左看右看,那肉馅子红红的。她说:‘该死!这肉还是生的!’再看看,连那白色的面皮子也染红了,方才知道是她嘴上的唇膏。”雪白上一抹红,对照鲜明,正是浓艳的经典正红色了。

小市民张爱玲的“买买买”人生

|着装篇|

口红,是张爱玲的生命之火。除了借口红展现自己的生命热情,性子清冷、文风苍凉的张爱玲,还信奉惊世骇俗的穿衣美学,衣不惊人死不休,着装比天大。她曾对苏青道:“要想人家在那么多人里只注意你一个,就得去找你祖母的衣服来穿。”听者被吓了一跳:“穿祖母的衣服不是穿寿衣了吗?”张答:“那有什么关系,别致就行!”

她一身的打扮真是为“出风头”做足了注解。一次,她去看望苏青,穿着出格,引得弄堂小儿在身后追赶。她去印刷厂校对《传奇》,工人们齐齐停工,立在那儿看她一身奇装异服。还有一次,她穿了前清样式的绣花袄裤去参加婚宴,“粉红底子的洋纱袄裤上飞着蓝蝴蝶”,满座宾客惊叹不止,成功地抢了新娘的风头。弟弟张子静回忆道:“上海人真不行,全跟我一样少见多怪。”

小市民张爱玲的“买买买”人生

▴张爱玲与弟弟张子静

张爱玲把对服饰的见解也融入了小说。五四后的作家,对着装的描写往往粗枝大叶,不够细致。一是不感兴趣,二是没有那个美育氛围,缺乏耳濡目染之下自然沁出的品味。张爱玲是作家群体里的异数,她对时尚有自己的痴迷。

她描写《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闻名不如见面。她那肥皂塑就的白头发下的脸是金棕色的,皮肉紧致,绷得油光水滑,把眼睛像伶人似的吊了起来。一件条纹布浴衣,不曾系带,松松合在身上,从那淡墨条子上可以约略猜出身体的轮廓,一条一条,一寸寸都是活的。世人只说宽袍大袖的古装不宜于曲线美,振保现在方知道这话是然而不然。”调性像极了《红楼梦》。

写《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耳朵上戴了二寸来长的玻璃翡翠宝塔坠子,又换上了苹果绿乔琪纱旗袍,高领圈,荷叶边袖子,腰以下是半西式的百褶裙。”

写《色,戒》中的王佳芝:“酷烈的光与影更托出佳芝的胸前丘壑,一张脸也经得起无情的当头照射。稍嫌尖窄的额,发脚也参差不齐,不知道怎么倒给那秀丽的六角脸更添了几分秀气。脸上淡妆,只有两片精工雕琢的薄嘴唇涂得亮汪汪的,娇红欲滴,云鬓蓬松往上扫,后发齐肩,光着手臂,电蓝水渍纹缎齐膝旗袍,小圆角衣领只半寸高,像洋服一样。领口一只别针,与碎钻镶蓝宝石的纽扣耳环成套。”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长满了蚤子”

如果发型、妆容、衣着是人生的道具,那么,对张爱玲而言,服饰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它“是一种语言,是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

着装不仅呈现了她的品味、个性与人生态度,它还体现了她的一生。她喜欢葱绿配桃红的参差对照,因为比起大红大绿的悲壮,前者更蕴含深长的意味,在细腻中体现人生的“苍凉”。这正是《对照记》中那张身着“最刺目的玫瑰红印着粉红花朵,嫩黄绿的叶子”的广东土布衣照片了。

此外,她独树一帜,自创“张氏穿衣法”,在剪裁得体、备显腰身的改良旗袍外,加件清装大袄或浴衣,像是如今oversize上宽下紧的穿法,别有一番风情。

小市民张爱玲的“买买买”人生

▴张爱玲随手一拉,把浴袍披在身上,拍下此照

张爱玲的一生充满传奇,也穿成了传奇,像极了当下自带流量的时尚icon。她与民国女星李香兰合影,穿着那件“很有画意,别处没看见过类似图案”的香云纱裙,洋洋自得,气场丝毫不输李香兰,好似如今在各大国际影节走红地毯的女星,使劲浑身解数争奇斗艳。与胡兰成热恋时,她穿“能闻得见香气”的桃红单旗袍,脚着一双绣双凤的绣花鞋,甜蜜得可以拧出蜜糖水儿来,去拍青春偶像剧了。

然而,无论是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终有一日要散场的。正因为如此,她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长满了蚤子”,才显得如此的荒诞与苍凉。张爱玲晚年客死加州住所,一周后才被警方发现,尸体早已腐烂。上海滩一代才女命运如此多舛,令人唏嘘不已。

小市民张爱玲的“买买买”人生

▴张爱玲与李香兰

“人都住在他自己的衣服里。”“小市民”张爱玲身着赭红色旗袍,带着上海四十年代最绚烂繁华的底色,静静地走完了传奇的一生。

但却无人能够解释,是什么成就了张爱玲一生的传奇。就像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没人能解释清为什么。

参考书目:

潘柳黛,《记张爱玲》

张子静,《我的姊姊——张爱玲》

张爱玲,《童言无忌》、《自己的文章》、《对照记》

张爱玲《第一炉香》、《色,戒》、《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小说全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李舒,《山河小岁月》,中信出版社,2014.

胡兰成,《今生今世》,九州出版社,2013.

许子东,《许子东现代文学课》,上海三联书店,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