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傳承 普惠民生——2017聊城市舞台藝術作品展演周側記

文脈傳承 普惠民生

——2017聊城市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周側記

文脈傳承 普惠民生——2017聊城市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周側記

記者:賈新偉、張英東;通訊員:韓銀亮、徐胤

文脈傳承 普惠民生——2017聊城市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周側記

12月16日下午,伴隨著大笛子戲傳統劇目《楊景徵南》的唱罷,“文脈傳承 繼往開來”2017聊城市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周圓滿落下帷幕。如雷掌聲,經久不息。

文脈傳承 普惠民生——2017聊城市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周側記

原創之純,水平之高,觀眾為之讚歎;形式之創新,內容之向上,觀眾為之動容……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圍繞這一指導思想,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主辦的此次舞臺藝術作品展演,以“推動我市藝術創作創新,增強文化自信”為主題,自12月8日起,先後推出了音樂、話劇、戲曲等多種形式的6場精彩舞臺作品,堅持講好國家民族宏大故事,講好水城百姓身邊故事,文化惠民活動受到廣大市民的熱烈歡迎和一致好評。

古樂匯演 聆聽穿越時空的迴響

以禮、樂、舞來展示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12月8日晚,聊城市影劇院的演出大廳內座無虛席,“至和雅樂 醉美水城”聊城古樂匯演為市民奉上一臺中國優秀傳統古典音樂的文化大餐,1000餘人沉浸在古樂之美中。

文脈傳承 普惠民生——2017聊城市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周側記

如江河行地,音節清瑩透亮;似日月經天,“天人合一”源遠流長……“天與人歡樂歌舞、共慶盛典”的意境被表達得酣暢淋漓。開場古琴曲《神人暢》,上古唐堯帝所創,唐代以前僅兩首記載下來以“暢”為題材的古琴曲之一。

琴、箏、壎、笙、笛、簫、鼓、鐸、箜篌、琵琶、尺八……聊城至和雅樂團、聊大東昌學院帶來的古樂和古典舞蹈專場演出,彙集了多種古老樂器。此外,圍繞我市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編排的《魚山聞梵》古典舞,以及《流水》《十面埋伏》《重回漢唐》《魚躍龍門》《金曲聯奏》等節目, 全面展示了我市古樂文化吸引力。結束曲目——琴壎頌《陽關三疊》,進一步豐富了“至和雅樂·醉美水城”的主題,觀眾耳目一新,回味無窮。

文脈傳承 普惠民生——2017聊城市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周側記

“這次來聊城觀看演出,對聊城古樂有進一步瞭解,像尺八和梵唄都是從聊城發起的。挖掘聊城本土的音樂文化,這一主題在活動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天津師範大學的大三學生付培傑告訴記者。

文脈傳承 普惠民生——2017聊城市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周側記

12月10日晚,竹鐸軒•劉哲尺八獨奏暨劉哲、陳婷作品音樂會,在《清平夜月》的曲調中拉開序幕,全曲以舒緩典雅的風韻表達了對“尺八之祖”呂才的敬仰之情,極具傳統古樂之風。《虛鐸》《魚山梵響》《運河小唱》《鐵塔煙霏》《耕莘釣渭》等曲目將聊城地方風情和尺八演奏相結合,曲聲靜謐廣闊,充滿詩情畫意。

舞臺藝術 演繹愛國愛鄉的深情

這是我市舞臺藝術創作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嘗試!12月9日和15日晚,市影劇院上演了兩場原創話劇,動情地演繹了愛國愛鄉的濃濃深情。

從輕快愉悅到催人淚下,現場觀眾的心思伴隨著場景的變化而跌宕起伏。由聊大東昌學院演出的話劇《白楊樹下》,講述了女大學生董娜回鄉支教的動人故事。為提高自己家鄉的教育現狀,女主角董娜與同學來到自己家鄉支教,期間與同學許一陽擦出愛情的火花。出於各種原因,同學們紛紛離開,只留董娜一人崗位。不幸的是,山區突發地震,董娜為保護學生在地震中失去了生命。許一陽得知此噩耗後,毅然放棄了現有的工作,回到董娜曾經堅守的崗位。

文脈傳承 普惠民生——2017聊城市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周側記

這是一部青春萬歲的讚歌!裡面有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流金歲月!裡面有行動實踐、理想追求的感人肺腑!

兵哥哥的掌聲格外有力,格外響亮!話劇《光嶽英雄》,題材選自1981年出版的山東革命鬥爭回憶錄叢書《光嶽春秋》,講述的是我軍分區偵查排長郗德勝在沙鎮除掉叛徒王金鶴的故事。該話劇曾作為實景劇在古城為市民演出,經進一步打磨創排成為一部謳歌抗日英雄的話劇,展現了我市軍民機智靈活、不怕犧牲、英勇殺敵的革命精神。

文脈傳承 普惠民生——2017聊城市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周側記

身邊的熱土,身邊的故事,演員也是我市喜歡錶演藝術的群眾演員。演出當天,市民和軍分區和武警、消防駐軍部分官兵觀一同看了演出。

文脈傳承 普惠民生——2017聊城市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周側記

藝術傳承 留住戲曲活化石的聲音

系列展演中,山東梆子歷史劇《海源閣》和大笛子戲歷史劇《楊景徵南》兩部戲,不僅讓戲迷領略了家國情懷的故事,

更是留住了藝術活化石的聲音

文脈傳承 普惠民生——2017聊城市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周側記

新編近代歷史劇山東梆子《海源閣》,以海源閣藏書樓的故事為素材,以書為媒,把人、事、情、理有機地編織在一起。從清朝晚葉到抗日戰爭,百年風雨飄搖中的海源閣在舞臺上展現得有聲有色,感人至深。

文脈傳承 普惠民生——2017聊城市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周側記

“真是迴腸蕩氣!高揚民族魂魄,彰顯民族氣節,以書為魂,以書為詩,以書為史。”演出結束了,觀眾高志剛仍沉浸在激動情緒中。五場故事,五次心靈跌宕:一場,楊以增向親翁傅繩勳講述林則徐贈劍;二場,林則徐江浙組織民團深夜造訪楊以增論書;三場,唐寶珊與夫楊紹和贊吳道子《仕女圖》,劉鶚海源閣看書遇豔菖蒲;四場,亂軍進入海源閣,把珍典宋元善本書撕了取暖,唐寶珊拼死搶救寶典;五場,日寇覬覦海源閣,兵臨門下,90歲的唐寶珊命老僕楊安把海源閣門口和院子都撒上火藥,日本人敢進來,就與樓俱焚,於書同歸。

  大笛子戲原名鑼戲,被譽為戲曲活化石,是我國古老稀有的一個劇種。它源自唐代宮廷,寓教於樂,流傳民間,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已面臨滅絕的境地。近年來,在市文廣新局的大力支持下,市藝術創作研究所聯合原聊城大笛子劇團老演員們和河南範縣羅卷戲劇團(原山東省範縣大笛子戲群友劇團),將大笛戲傳統劇目《楊景徵南》重新搬上我市舞臺,與觀眾見面,讓聊城人民重新能看到這一古老劇種,留住戲曲活化石的聲音。

文脈傳承 普惠民生——2017聊城市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周側記

《楊景徵南》演繹的是南唐李后王興兵,宋朝以皇國母陶三春為帥、楊家父子為先行出征的故事。此劇人物性格分明,唱腔高亢,表演豪放誇張,使舞臺彰顯出粗獷豪爽、激烈高亢的氛圍,尤其是一系列的武術動作,將展示我市戲曲之鄉武術之鄉的魅力展現的淋漓盡致。

“此次展演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演出的不僅有專業演員,還有群眾演員;不僅有大學的節目,還有社會上的節目;不僅有專業國有院團的節目,還有業餘民營院團的參與;作者不僅有獲得大獎的老同志,還有在校青年大學生。”市文廣新局負責人說。是啊,

此次展演,作品全部是我市近年來原創和挖掘整理的舞臺藝術作品;無論節目內容還是形式,古樂展演都達到了全市古樂展演的最高水平;有兩部話劇出現在展演周在我市尚屬首次;內容多為聊城故事,傳承的是愛國愛鄉精神。

文脈傳承,是精彩,是力量;普惠民生,是文化,是精神!

文脈傳承 普惠民生——2017聊城市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周側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