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古代文獻收藏活動與文化價值觀的關係 分析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有著極其燦爛的文明。我國古代文獻收

藏活動的發展體現了文化價值觀的發展。研究古代藏書活動是研究我國古代文

化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打開我國五千年文明史的密鑰,並且有助於當代文明

的完善與發展。通過對中國古代藏書活動的闡述,分析了文獻收藏活動與文化

價值觀的美系,以期對現代的文獻收藏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論文關鍵詞]文化價值觀;文獻收藏;文化意識;中國

我國是設置圖書典藏機構和管理人員最早的國家之一.老子曾任周朝守藏

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然而,在漫長的歲月中,先哲智慧凝結而成的文化

典籍絕大多數卻沒有被保存下來由此可見.文獻收藏活動作為社會現象和社會

觀念的一部分.同樣會受到時代的衝擊.並深深地根植於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

之中.我國古代文獻收藏活動就深受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影響。

1、文化價值觀

文化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概念。劉焱鴻先生將文化大致分為物質層次、制度

層次、習俗層次和思想價值層次…。價值是文化的最高層次和核心層次每一種

文化都有其特有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因而也形成了獨特的價值觀“中西文化的

不同.古今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價值觀的不同。文化的社會作用.最主要

的是價值觀的作用”。

文化價值觀體現的是主體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對客體的意義性的評價.是

社會群體所選擇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的總和特定的文化意識形態統攝人的思

維和價值實踐.這也就必然體現相應的行為模式。文化價值觀不僅在內容上,

而且在形式上,真正成為可以進行社會交流的社會意識.它不僅作用於個

人.更多地作用於社會.甚至成為一定社會的精神導向文化價值觀念是諸社會

觀念的靈魂和核心.一定社會的文化價值觀念就是這個社會中佔統治地位的那

些人和群體、階級的社會評價與社會理想.是特定文化的核心內容。我國自古

以來,以土地為主要依託,農業對我國的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由丁•人們長年

聚集在一起耕作、養殖.導致我國人民崇尚集體主義。因此,我國的文化建立

在家族制度之上.稱為“農耕文化”。西周時我國就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同時

產生了最初的集體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西

漢文化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中國的文化確立了儒家的核心地位。儒家

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道德規範的自覺能力,人的價值通

過“日三省吾身”來表現.從而形成了中國人的內傾性格。儒家同時認為:

“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兄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道也。”主張“三

綱五常”。詳細地規範著人們日常的行為舉止、等級觀念。在中國儒家思想

中.社會是個等級差序格局.“三綱五常”是這個格局的行為準則所以.中國

人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價值觀:重權威、輕事實;重集體、輕個人等.這一切具

體表現為大一統的觀念…。

2、文化價值觀與文獻收藏活動的關係

1. 1、文化價值觀決定文獻收藏活動

文獻收藏活動源於文化價值觀.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有什麼樣的文獻收藏

活動。

文獻收藏活動起源於“原始記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文獻收藏活動始於

商朝。據專家統計,商朝為我們留下最早的文獻——甲骨檔案(考古出土有10

萬〜15萬片)。而龜甲受僱知識用於占卜,並契刻占卜文字15一這就足以體現我

國在奴隸制社會其政治體制帶有濃厚的神權色彩封建社會的文化價值觀開始改

變.神權色彩淡化。不同的文化價值觀使得文獻收藏活動具有新的特點。

第一.儒家經典成為主要收藏內容。儒家的道德觀成為文化價值觀的主要

取向漢以後.“獨尊儒術”導致儒家經典成為統治者信奉的政治學說.儒家的

獨尊使人的思維方向集中在道德倫理上.對哲學、S然科學的發展極端忽視。

梁啟超說:“中國先析雖不看輕知識.但不以知識為出發點.最主要的是人之

所以為人之道。,’怎樣才算得一個人?人與人相互有什麼關係?道德觀成為中國

文化價值體系的主流。加之孔子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導致學術上因循

守舊傾向頗盛,“言必稱堯舜”、“言必稱三代”是中國古人的立論習慣而政

治上的士以通儒為官.官以儒術治民的循環往復更加劇了儒家的獨尊統治者為

了統治而對儒學的肆意篡改.使儒學早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儒學.而逐漸發

展成維護統治的儒教、儒經.成為只可考究不可辯駁的正統宋明以後,此風尤

烈,並在清朝達到鼎盛,以致考據、校勘、輯佚之學迅速形成,藏書、版本、

目錄之學蔚然成風,著述以修史為主,顯少創新。雖然這種文化價值上的取向

造成了文獻收藏的不平衡.嚴重遏制了自然科學的發展.但它極大地推動了文

史研究.對保存歷史文獻、承襲歷史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第二,政治上的集權專制,必然帶來文化上的專制,具體體現在文獻收藏

的單一性上。秦滅六國以後.各國文獻史料彙集於秦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

下令焚燒除秦國以外各國史書及私人收藏的各種文獻及諸子百家之書“焚書坑

儒”成為我國文獻收藏史上的浩劫,對文獻的收藏造成巨大的損失。公元前

206年.項羽火燒阿房宮.除部分文獻有蕭何接收外,其餘書籍都蕩然無存。

漢初“獨尊儒術”、“廢除百家”,在此環境下,倖存的“諸子百家”書又遭

到摧殘。直到漢武帝的時候.才廣開獻書之路.這時候的藏書基本屬於官府收

藏或宮廷收藏東漢的文獻收藏基本承襲了西漢的遺志,而且收藏內容更加豐

富.除宮廷收藏以外,在宮廷之外建立了不少保管圖書典籍的機構.如石渠閣、

麒麟閣等。同時,私人收藏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並在此基礎上出現了許多“校

書大家”.劉向與劉歆父子即為典型。在加上造紙術的發明。漢代收藏達到了

一定的高度這就足以說明這種單一的文化價值觀嚴重地遏制了我國的文化發

展.導致許多珍貴的文獻失傳.造成的損失是永遠無法彌補的。

第三,重藏輕用的封閉式藏書活動。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推崇的始

終是精英教育而非大眾教育。“為學”不離“從政”,“學而優則仕”是中國

教育的宗旨之所在教育逐步受科舉制的支配最終走向八股化在這種“問學為求

官”價值觀的指引下,文化素質分級嚴重。文獻能夠流通的範圍有限。此外,

文獻作為文化涵養的代表.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圖書成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

利用的禁地,不許百姓染指。這種價值觀也直接影響到私家收藏,以致形成一

種文化壟斷風氣。圖書典籍只能自己用,或藏之供之,進一步加劇了文獻壟斷。

還有.一部分不識字或者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為了附庸風雅.而進行文獻收藏活

動。在他們眼中.書並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而被大量收集,只是為了體現其身

份的工具。因此,他們也只是藏書而不讀書

第四,收藏了相當一部分宗教書籍。修身養性的價值觀導致收藏了相當一

部分的宗教書籍道家強調個體的完善自由.與儒學形成互補。印度佛教傳人中

國後,與士大夫修養身性的思想互相滲透.直接影響了古代知識分子的文化心

理。這些正可以使人在書海里得到心靈的平靜與協調.修身養性。有什

麼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文化價值觀體現著一個時代的方向.體現著

一個時代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模式.體現著統治者的思想.維護著統治者的利益

政治上的集權專制勢必帶來文化上的專制.文化的專制體現在藏書活動上.就

決定著藏書活動的特色.並指導著藏書活動

1. 2、文獻收藏活動影響文化價值觀

人的存在不僅是社會性的存在.而且是一種文化性的存在,因此.人的需

要、慾望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價值意識和價值觀念及價值觀既與一定的社

會生活相聯繫.也與一定的社會文化相聯繫.並由此構成了一定的社會文化價

值意識形態。人類個體通過個體與群體和社會的互動.形成不同層次和不同方

面的社會關係網絡在文化價值觀決定文獻收藏活動的同時.文獻收藏活動也影

響著文化價值觀.推動著文化的發展。

文化價值觀作為社會觀念的組成部分.同樣受到時代的衝擊.打上時代的

烙印。從我國的古代文獻收藏活動就可以窺見當時的文化價值觀。由上文可知,

文化價值觀是文化的內核因此,文獻收藏活動對文化價值觀的影響.直接體現

在對文化的影響上。即對文化的繁榮發展上的促進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社會動盪,導致相當數量的王室所藏書籍大量

流失民間.文獻的流失為當時的士階層對文獻的需求提供了便利條件.再加上

此時的典冊趨於完善.士階層最終擁有了統治力量。同時。私人收藏文獻出現,

打破了 “學在官府”的局面.出現了 “學在私人”.孔子即為其代表並且出現

了歷史上第一個學術史上的繁榮——“百家爭鳴”。諸子本都是周王朝的官員。

後來周朝衰微.諸侯強大,周朝王官失其官位而流落民間。這些人一邊講學,

以便遊說諸侯,希望可以得到諸侯的重用。學術也有此走向了民間。

西漢官府收藏空前豐富.而且進行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系統整理。

《太史公島序》:“漢興,蕭何辭律令,韓信申軍法,張倉為章程,叔孫通定

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見矣”。《三輔黃圖》:“未央

宮遊石渠閣,蕭何所造……藏人關所得秦之圖籍”。可見西漢之初已注重收集

文獻,並建專室典藏。在此基礎上出現許多“校書大家”,其中劉向《別錄》、

劉歆《七略》是第一次對戰國至西漢學術文化的系統總結.為我國的文化發展

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曆史上又一次動盪時期。頻繁的戰爭和政權的相互

交替.宮廷秘史和衙門的文獻典籍便大量散落於民間.加上私家收藏的發展,

為文獻的廣泛利用提供了有利的社會條件其中突出的表現是“私家修史”,為

後代撰著了大量有價值的著作。“九品中政制”、“譜牒之學”也盛行於此。

這為我國的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內容。

隋唐時期.政局穩定,經濟發達,官府收藏達到了頂峰,並構成了完整的收藏

體系.對檔案典籍有特殊的保護作用。除此之外隋唐時期佛道典籍收藏出現空

前的發展。從隋代開始,用官費從事寫經事業。唐代寺院藏書制度日益精密,

除收藏佛經外,還收藏其他類圖書。如道家圖書、醫書等。這都為寺院藏書提

供了便利進一步擴大了文化的範圍.使得文化不再僅僅侷限在傳統文化心情的

表達領域.還擴展到了對心靈的修煉方面.即出現了修身養性的價值觀。

兩宋時期.雖然一直在不安定中度過.但文化學術卻有空前的發展印刷術

的開始與發展.學者印書更加容易。除了各朝皇帝多方尋求文獻外.新編纂的

書與大規模的補寫.使得最主要的閣書館——崇文院藏書達八萬餘卷.可見其

規模之大。此外.還專門設置收藏皇帝御製文獻書籍的機構.各級各類機關普

遍設立了保管檔案文獻的收藏機構這實質上是文獻收藏活動、收藏方式的一種

變革.以後歷朝開始沿用此方式。

元朝儘管收藏文獻數量多.但是管理不善.收藏質量不高。在明代.檔案

收藏庫房有一定的數量.有名可考的檔案庫就有三百多個.著名的中央檔案庫

除皇史成外還有後湖黃冊庫。明代私家收藏成風.其中影口向最大的要算範欽

的天一閣,這在我國的文獻收藏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文化的發展也有

一定的積極作用清代是我國文獻收藏活動變革最激烈的時期。滿清人關之後首

先沿襲了明代的全部藏書.最初官府收藏在內閣、翰林院、國子監等地.但後

來為了編纂需要。康熙、雍正時期大量收集全國各地的書籍並仿照天一閣模式

修建了多處官府藏書處。《四庫全書的修成標誌清代官府藏書的體系建立。江

南的文崇閣、文匯閣、文瀾閣構成我國封建社會末期的藏書體系.是最完善、

最豐富的機制清代的私家藏書也比較發達.尤其是江浙一帶.私人藏書對圖書

館的收藏貢獻也比較大。

綜上所述.我國古代文獻收藏活動的重藏輕用、重文輕理現象.與我國傳

統的文化價值觀是息息相關的。文獻作為文明的產物,其使命就在於流通和共

享,而我國古代文化價值觀卻嚴重地影響和阻礙了文獻信息的流通與傳播,並

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學文化的進步.這一點需要我們引以為訓。我們應該樹

立積極的、開放的文化價值觀.努力建造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的社會機制.並提

供能夠操作的運行模式.進而讓文獻信息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