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七小龍」能否帶動內陸崛起

城市與人

近日,有媒體將2017年中西部GDP總量突破7000億大關的重慶、成都、武漢、長沙、鄭州、西安、合肥7個城市,統稱為“七小龍”。

應該說,我比較贊同這個說法。從2013年開始,中國的區域發展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即從“東西差異”變為“南北差距”。

毫無疑問,東中西部經濟差距的縮小,有賴於中西部城市“七小龍”的帶動作用。

改革初期,沿海地區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但當下,中國已從外貿立國轉移到內需拉動經濟的時代,內陸腹地的重要性第一次開始凸顯。中西部的崛起也成為大勢所趨。不管是產業轉移,還是新型城鎮化,中西部地區在中國經濟中的分量日益加大。

事實上,中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更為重要的是,產業體系完備,生態條件良好,科教文化發達,加上近年來經濟增長迅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總量最大、面積最廣闊的經濟戰略區,逐步成為未來決定中國發展方向的新勢力。

從城市定位和區位優勢來看,“七小龍”中包含了九大國家中心城市的四座,即武漢、鄭州、重慶、成都。在高鐵時代,這些城市也無一例外地成了區域性的高鐵樞紐,鄭州、武漢更是成為九省通衢之地。

從城市規模和城鎮化率來看,這七大城市所處的省域,絕大多數都是人口規模超過5000萬的省份。這也意味著,這些城市發展成為城區人口超過千萬的超大城市的可能性很大。目前,武漢、成都、重慶作為特大城市,中心城區人口均已超650萬人,鄭州邁過500萬人大關。其中,鄭州的城市建成區面積與2016年相比增長高達11.6%。

從地方經濟實力來看,2017年,這7個城市的GDP總量都突破了7000億大關。其中,重慶、成都、武漢、長沙四個城市更是躋身GDP萬億俱樂部的行列。“七小龍”的GDP增速均超過8%,其中有兩座城市更是超過了9%,分別是重慶的9.5%,長沙的9%。

從城市人才的供給來看,“七小龍”中的武漢、西安是全國知名的高教中心,擁有豐富的高教資源及龐大的大學生數量。即便是高教資源體量小的長沙與合肥,也分別有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國防科大、中國科大等985重點高校。在這兩年的人才搶奪戰中,以西安為首的中西部城市更是拔得頭籌,佔盡先機。

中西部城市“七小龍”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都是強省會城市。這些城市作為強省會,近幾年集聚人才和資金等資源的能力越發突出。尤其是2008年以來,高鐵建設基本都是以省會城市為中心展開的。高鐵虹吸效應導致作為強二線城市的省會聚集優勢明顯,首位度加強。

當然,這種強省會城市趨勢,或者說省域經濟“一城獨大”的現象,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第一波沿海城市發展路徑中,省會城市與非省會城市齊頭並進(如廣東的廣州與深圳、浙江的杭州與寧波、山東的濟南與青島等)不同,或許這會是中西部崛起中均衡發展的隱憂。

□謝良兵(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