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司如何做股權分配和股權激勵?

新公司如何做股權分配和股權激勵?

股權激勵就是把公司股東和職業經理人(核心高管)利益綁到一起,建立一種共贏機制。

兩者之間會有不同的立場,如果我是一個員工,我更關心的是能拿多少工資和提成獎金;如果是股東,他更關心的是公司未來的發展、長期的增值與穩定。通過股權激勵,可以把這兩個不同立場的群體捆綁到一起。

好的股權架構與差的股權架構

新公司如何做股權分配和股權激勵?

什麼是差的股權架構?再舉西少爺這個例子,在公司剛剛走上正軌時,創始人團隊分崩離析。三個創始人分別佔股40%、30%、30%,這樣的股權架構有什麼問題?——沒有一個人佔51%以上,也即沒有一個人有公司的控制權。在我看來,創業初期主要創始人持股51%都還不夠,好的股權架構是有一個老大持股三分之二。不合理的股權架構下,只要出現問題,一定是毀滅性的,一定有合夥人被踢出局。

新公司如何做股權分配和股權激勵?

那什麼是好的股權架構?

1、簡單明晰

創業早期,我們建議採用簡單的股權架構,一般三個股東,最多不能超過五個,其他人可以用代持。

2、一定要有帶頭大哥

創業公司一定要有一個人來拍板,尤其是在早期,肯定要快速決策,到關鍵點一定要有人帶頭來做,這個人就是帶頭大哥。

3、資源互補

怎麼挑選合夥人?怎麼做分配?我的建議是資源一定要互補,有人做產品,有人做運營,有人做技術。如果找一樣的,根本就沒法創業,那樣肯定做不大。

4、股東之間一定要相互信任

找合夥人一定要找身邊的熟人或者是真正知道對方本性的人。

我不贊成合夥人只認識一兩天,吃一頓飯,喝一杯酒,就說一起去創業,這種成功的幾率會很小。所以我在做投資人看項目時,都會問創業者,你們創始合夥人之間認識了多長時間?很多人說是同學、發小、閨密,這種成功的幾率會相對高一點,因為彼此之間是互相信任的。

股權究竟怎麼分配?

1、看出資

如果大家都有錢,那就幾個人合夥出,比如公司註冊資本一百萬,我出六十萬,你出四十萬。這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但已經很少有人用了。

2、帶頭大哥要有比較大的股權

發起人一定是犧牲最大的,他的股權在早期也一定是最大的控制權。

3、合夥人在公司角色的重要性

一定要知道在這個公司的發展中(尤其是後期)最重要的人是誰,這個人的股權一定相對會多一點。比如你的公司是產品為導向,重點在產品上,那產品合夥人一定要比技術合夥人佔股比例大。或者你的公司是以技術為特點的,那技術合夥人的佔股比例就更重要一些。也有做O2O、做電商的,可能更重要的是運營,那可能運營合夥人的股權就應該最大。

4、要有一個明顯的股權架構梯次

最好的方式就是剛才提到的,創始人持股51%以上甚至是2/3,聯合創始人在20~30%,再預留10~15%的期權池。這是相對合理的分配方法,有區間梯次,創始人肯定是老大,聯合創始人有一定的話語權,期權池給員工做激勵。

5、預留合夥人期權池

就像真功夫這個案例,潘宇海是創始人,但後期把它實際做大的是蔡達標。潘宇海只是在前期搭了個臺子而已,後期蔡達標的功勞越來越大,這時怎麼辦?不能說一開始蔡達標拿到多少股份,後面就永遠只是這麼多。如果有合理的期權池,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新公司如何做股權分配和股權激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