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被遺忘的「布達拉宮」

一座被遺忘的「布達拉宮」

一座被遺忘的「布達拉宮」

郭照輝

九月初的一個雙休日我到靈石縣南關鎮探望雙親,遇到昔日鄰居趙志靈先生,記得在網上看到過他帶領一些人去董家嶺村參觀,就提起參觀的事。他的老家是董家嶺,而且正在積極運作將董家嶺開發成一個旅遊區,話匣子一開便收留不住。他說『董家嶺村憑藉明清民居建築和自然人文歷史,一定會像王家大院一樣名揚天下,而且在2009年已經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013年入選了第二批「中國傳統古村落」,2016年又申報了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

聽著這些耀眼的光環,我按捺不住一睹為快的心情,午飯後稍事休息便驅車前往。

董家嶺村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南關鎮,距靈石縣城25公里,東距汾河4公里,與南關鎮隔河相望。如此近距離的一座古村落,居然被我這樣一個在南關生活了30年的人所忽略所遺忘,我感到很不應該,欲儘快與她相會的急切心情可想而知。

從108國道西拐經道美村再往西便是盤山柏油馬路,兩側的山脊山樑山溝山壑鬱鬱蔥蔥,頓感我們成了綠野仙蹤。道路沿途左右結滿了酸棗,多數已經發紅,有的還在不緊不慢地等著八月十五,果實密的有壓斷枝頭的視覺感。峰迴路轉,一枝酸棗突兀了半邊路,妻怕荊棘劃車令我下去扶,我一邊完成任務一邊挑紅透的酸棗往嘴裡塞,妻問什麼味,我感嘆的說:「小時候的味道,地道、純正,關鍵是甜甜的田野味!」。

一座被遺忘的「布達拉宮」

又峰迴路轉,看到前方一列穿著五顏六色專業服的騎行隊伍,她們在深山綠谷的映襯下更加鮮豔奪目,大山也因她們的色彩而愈顯靈動;再峰迴路轉,正前方高臺站著一座紅豔的廟宇,上午聽趙先生說看到紅顏色的觀音廟就到村口啦。

下車後沿一條水泥路上行約百米便到觀音廟。這座廟為四合院形制,正殿坐南朝北,成觀音倒坐,這是與其它廟宇不同之一;附帶高大的二層單坡簷廊,這也是我前所未見的;廟內設有戲臺,據說單坡便是為女性村民看戲專設的,她們不許進廟,只能遠遠地走這條斜坡直接進入二層的簷廊。廟門是專為男性村民建造的,他們進廟看戲便氣宇軒昂地走這裡。看來這裡「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也根深蒂固。

一座被遺忘的「布達拉宮」

廟門正對的是一塊籃球場大的空地,站在這裡臨風北望,一幅古色古香、悠閒靜謐的建築油畫便盡收眼底。午後時分,太陽漸漸西去,略帶溫度的陽光輕輕披在遠遠近近的山嶺上,在光、風與溫度的襯托下此時的這幅油畫更是格外奪目襲人,一種歷史的震撼、巧奪天工的震撼一起震撼著你的大腦和心靈。

這不是傳說中的布達拉宮吧?!

這裡是黃土高原的呂梁山,不是青藏高原的瑪布日山,自然不會是布達拉宮,但她給你的視覺衝擊就是布達拉宮。

所有的民居建於兩梁一溝,樑上是民居,溝底是公共服務設施,每座院落均為全封閉城堡式建築,依山壘砌,順坡而上,一層一層,一排一排,群樓重疊,氣勢不凡。你家的窯頂便是我家的前院,我家的東牆就是你家的西牆,緊湊而不擁擠,精巧不失大氣。可容兩人通行的巷道立體交疊,明暗互通,渾然一體。據說這是我國明清兩代民居建築的典範,黃土高坡上的扛鼎巨擘。它整體如同搭建積木,腦海裡頓時閃現雪域高原的布達拉宮,這不是呂梁山深處的又一個翻版嗎?

一座被遺忘的「布達拉宮」

而且這個村的規劃非常有序,橫向以村中心的兩棵古槐與對面山樑上的魁星樓、文筆塔為軸,東西分為兩部分,東面的民居自下而上共有五層,西面的九層,似乎有「九五之尊」的說法。村子縱向有三個籃球場大的廣場,以泊池旁的廣場為中心,南有觀音廟前的廣場,北有山頂的一個廣場,三個廣場功能各異。泊池旁的是村中心,便於村民集中,廟前廣場便於望風,山頂廣場因距離田地不遠可能是打麥場。可以說是縱有形橫有制,十分規整。

一座被遺忘的「布達拉宮」

據趙先生說,董家嶺村形成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現擁有古院落100座,3座廟宇,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佔地9.14公頃。

按照常理董家嶺是「董」字冠頭,村民們應該以董姓為主,但是董家嶺的村民絕大多數卻姓趙,我百思不得其解,問及趙志靈先生,他說「可能這個村落一開始是董姓人居住,因此取名董家嶺,趙姓人是後來才到這裡居住的。」

至於村名的由來我認為還有兩種可能。歷史上董家嶺村的趙氏家族,歷經400餘年滄桑,逐步發展成為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體的獨特階層,鼎盛時期把生意做到了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其中山西臨汾的鼓樓東街、河南平頂山的一條街都是他們的商鋪,加之趙姓人互相傳幫帶,先後都成了東家,周邊人說起這個村就叫「東家嶺」,後來不知那年諧音而傳便成了「董家嶺」。這是一種猜想,還有一種說法,趙姓人以打鐵起家,在村裡開了不少鐵匠鋪,山嶺上每天都是叮叮咚咚的打鐵聲,周邊的人提起這個村就叫它「咚家嶺」,年長日久就傳成了「董家嶺」。

趙氏家族的人除經商賺錢建房置地外還修建了不少文化建築,有觀音廟、佛廟、魁星樓、文筆塔、墓闕、趙氏宗祠等,有這些文化建築自然典故傳說也就不少。保存最為完整的是前面提過的觀音廟,這座深山裡的小廟可不能小覷,它曾與宋朝的八賢王和楊家將的楊六郎有牽連。

傳說宋朝宋太宗趙光義坐第一把交椅時,遼太后蕭銀宗設計請趙光義到董家嶺赴宴,妄圖將宋朝君臣一網打盡。宋太宗不敢來,八賢王趙德芳就替他去赴宴,結果被遼軟禁,楊六郎便是在這座廟中救出八賢王。現在河南豫劇曲目中有一劇本叫『董家嶺赴宴』或許就是這段民間傳奇的佐證。如果進一步考證屬實,那麼我推測董家嶺的趙氏家族可能還與宋太祖有關,或許他們還是皇親國戚。八賢王趙德芳是宋太宗的侄兒,官職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你想,這麼大的官,他當初替叔赴宴肯定有幾個跟班、秘書、心腹,而這些人大多起用本家本族子弟,自然是趙家的人,他們有人看到這兒蠻好,於是退休之後便搬到這兒安度晚年。這些人或許就是這兒的先民,他們都是宋朝皇家宗親,那麼後來的趙氏村民便有可能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人。他們在這裡經過幾代人的繁衍生息,一邊種地一邊外出做生意,手裡的銀子越積越多,大概到明朝的時候開始參照周邊深宅大院建造自己的院落,於是就有了今天的格局。

一座被遺忘的「布達拉宮」

後來趙家衰敗於一場天火,這也是一個傳說。清朝時一位皇帝西行,一路行至今天的臨汾,當時趙氏家族的產業佔臨汾府半條街,於是府臺便將為皇帝接風洗塵的重任交由趙氏族人。趙氏倍感榮幸,可惜高興過了頭,在飯前洗手時,給皇上端的洗手盆竟是純金打造的,而江湖中有「金盆洗手」之說,皇上想這不是要讓我下崗嗎?於是便問端盆的人:「你家接待客人的金盆有多少?」,端盆的人還在昏頭昏腦的傻高興,誤以為皇上也高興,便自吹自擂的說:「天上星星有幾多,吾家金盆便幾何」,皇帝暗暗大驚,又說「如此說來爾等富貴竟然託了天數,子孫後代豈不輩輩長盛不衰?」端盆的趙家人這時候還被皇上光臨的榮幸衝昏著頭,便接著吹道:「若要趙氏富貴垮敗,除非天降大火毀壞」。

就是這麼一句無心的狂妄之話,卻一語成讖,不久之後一球形閃電擊中董家嶺,瞬間蔓延成一片火海,從此,趙氏一蹶不振。

這些都是傳說,真實與否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今天的董家嶺如同世外桃源,無論山外如何人聲喧嚷、塵土飛揚,我自安靜祥和、海晏河清。也許出於對先人的懷念,村民們依然守護著如同布達拉宮的建築群,整個村落依舊保持著明清時代的古風古貌,在迷宮一樣的城堡群裡奢侈著悠閒的慢生活。您若一不小心走進去,便會有一種穿越時代的感覺。

————— END—————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作者-

郭照輝,男,1970年10月生,現居介休,介休市作家協會理事,就職于山西焦煤汾西礦業。有散文、小說散見於《文化介休》、《汾西文藝》、《知彼文集》等網絡平臺。

來源|知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