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的醫術有多精湛,古代十大名醫爲何只有他能稱醫聖

張仲景的醫術有多精湛,古代十大名醫為何只有他能稱醫聖

張仲景,名機,東漢時期南陽人,曾做過長沙太守,因此也稱“張長沙”。張仲景早年中孝廉,舉孝廉是東漢時期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因而張仲景應該是一位標準的公務員,行醫反而是他的副業。

古人的處世哲學有一個以小見大的規律,如正心、修身、齊家、治國,進而平天下。商朝名相伊尹曾言:治大國如烹小鮮。所以古人也把預防治療身體的疾病與治理國家進行類比,於是古代的讀書人都有這麼一種情懷——不為良相,即為良醫。就比如張仲景,原本做地方父母官,但自小又非常喜歡行醫救人,也曾拜同郡名義張伯祖為師,積累了不少的臨床經驗。

張仲景的醫術有多精湛,古代十大名醫為何只有他能稱醫聖

張仲景所生活的東漢末年,是一個非常動盪的時代,我們都知道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最後演變成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朝廷因黨錮之禍使得朝政被宦官把持,並與士大夫階層產生了許多尖銳的矛盾。朝綱敗壞、農桑廢弛、邊境暴亂,再加上天災瘟疫盛行,許多人要麼是餓死,要麼是病死,張仲景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生出一種使命感與懸壺濟世的熱忱。

建安初年後的十年,天下有三分之二人口被疫病所感染,其中傷寒類疾病佔七成,張仲景在任長沙太守期間處理公務閒暇時就在太守府堂上坐診,為百姓看病,救了許多黎民蒼生的性命。因此有這麼一個典故,稱行醫為“坐堂”,許多醫館藥鋪也以“堂”命名,如《大宅門》中百草廳白家老號的原型即今天享譽中外的“同仁堂”。

張仲景的醫術有多精湛,古代十大名醫為何只有他能稱醫聖

張仲景還有一部醫書流傳千古,名《傷寒雜病論》,分傷寒與雜病兩部分,其中雜病篇也稱《金匱要略》。此書是張仲景一生行醫經驗之精華,是一部集大成的醫學著作,記載了許多方劑,系統地分析了傷寒感熱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及處理方法,並創造性地確立了傷寒類疾病“六經”(即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與“八綱”(即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辯證論治原則理論,可謂繼往開來,惠及後世。

《傷寒雜病論》序中有這樣一段話:“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表現了仲景作為醫學大家的仁心仁術,後人尊稱他為“醫宗之聖”。在河南南陽市還留有“醫生祠”來紀念他。

張仲景的醫術有多精湛,古代十大名醫為何只有他能稱醫聖

那麼,何為聖?張仲景又當不當得“醫聖”的稱號呢?

古人所推崇的聖人,標準還是很高的,並非什麼人都能當得,僅僅有拔尖的專業,卓越的貢獻還不夠,還要有一顆仁者之心。他們認為“聖(聖)人”以口耳傳道受業,更重要的是有“土德”,即厚德載物,心繫蒼生,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拋去張仲景的業務水平,他總是在為最底層的百姓謀生存,廣積善因,不求回報,僅這一點就難能可貴。

張仲景曾給同行沈槐看病,據說這位沈槐也是一位醫生,卻沒有子嗣,更不曾收徒,整天惆悵後繼無人,憂患成疾。張仲景給他開的藥方很奇特,用五穀雜糧做成一斤重的藥丸,塗上硃砂讓病人一頓食用,但這東西怎麼吃得下?這可惹得沈大夫笑話,逢人便嘲笑張仲景,從來沒聽過用五穀雜糧做大藥丸的!他一心認為這事兒可笑,反而將自己心中的憂慮拋諸腦後。於是這位沈大夫的病就慢慢好了。過了一段時間張仲景來拜訪他便說:“恭喜先生氣色漸佳,末學斗膽出此荒誕之方,只為紓解您的鬱氣。”沈槐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慚愧。張仲景又說:“我等行醫,為給蒼生祛病延年,我們這些末學後進都願意請教先生的醫術,您又何愁後繼無人?”沈槐聽了很感動,從此把自己全部醫術傳授給了張仲景。

傳說,張仲景卸任長沙太守時,正趕上隆冬臘月,寒風刺骨,雪花紛飛。他見到許多無家可歸的人,面黃肌瘦,衣不蔽體,耳朵都被凍掉了,心裡不是滋味兒。於是張仲景尋了一些溫補的藥食同源之材包在麵皮裡,製成驅寒的藥膳方,並讓弟子空地搭棚,架起大鍋煮,然後施捨給沿路的挨餓受凍的百姓。因為藥膳形狀像耳朵,又能防止耳朵凍傷,人們稱之為“焦耳湯”,後來慢慢演化成我們今天過年都要吃的餃子。如今,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餃子,種類和口味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的這種濟世情懷。

張仲景的醫術有多精湛,古代十大名醫為何只有他能稱醫聖

時值春耕,本來是播種的季節,但因為當時戰亂災情,很多人流離失所而無法務農。華南的流民聽說張仲景開設粥鋪,紛紛來投奔。當時官吏建議發放乾糧,而張仲景認為,這些人因為長期沒吃東西,直接吃粗硬的乾糧會噎死,於是將平補氣力的黃芪與平補津血的大棗和稻米熬粥,供流民食用。張仲景用這種藥粥救了無數人的命,人們脾胃漸和,有了氣力,又可以重新去種地了。還有很多類似的故事,是否都有真實的歷史記載,亦或是民間傳聞,我不得而知,只是覺得有時候百姓口碑不亞於汗青竹簡。

而幾乎在同一時期的華北大地,也有一位姓張的歷史名人四處治病救人,但他的目的就並不單純了,被他救治的人都成了他的信徒,對他奉若神明,甘願為其赴死。終有一朝,他對自己太平道的信徒振臂一呼:“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便將無數愚民推入刀山火海,只為實現他自己的政治野心,而這一呼,史稱“黃巾起義”,也將前後四百年的大漢王朝推向深淵。他就是張角。

相比較,對於珍視每一個病人的生命與健康的張仲景,我願深深鞠躬,尊稱他一聲:“醫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