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採納此人建議,使延續五世的漢匈和親外交策略徹底斷絕

大家都知道,漢朝與匈奴可謂是死敵。在漢武帝即位前,雖說二者誰也吞不下誰,但漢朝始終是處於下風,時不時地遭受匈奴的羞辱,只能通過和親來緩一口氣。對於匈奴來說,漢朝好比是他圈養牲畜的地方,每隔一段時間就來“光顧”一回;對於漢朝來說,匈奴就是他的恥辱,劉邦建國後曾率大軍討伐過匈奴,結果反被匈奴圍困,七天沒吃上飯,幾乎全軍覆沒,從此漢朝就對匈奴採取防守策略,不再主動發動大總攻,還要定期給他送個公主過去。

在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315年),匈奴又派使者前來請求和親結好。王恢的看法是“反正匈奴總是背信棄義的,和親也和不了幾年,不如直接開打”。韓安國的看法則是“匈奴人居無定所,行蹤不定,勞師遠征的話會吃大虧”。大臣們大多附和韓安國的觀點,少數服從多數,漢武帝最後同意和親。

漢武帝採納此人建議,使延續五世的漢匈和親外交策略徹底斷絕

王恢是不會輕易善罷甘休的。在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雁門郡馬邑縣有一個豪強之士,名叫聶壹,也有攻打匈奴的想法,但因身份問題,無法直面漢武帝,便找到了王恢,倆人當即一拍即合,隨即向漢武帝提議“趁倆方剛剛和親,匈奴放鬆警惕時,不妨用財力引誘他們前來,來個守株待兔”。

早有想法的漢武帝對這個建議很感興趣,便召集公卿前來商討,實際上就是搞個形式,走一個流程。倆方代表依舊是以韓安國為代表的鴿派和以王恢為首的鷹派。倆派各執一詞,鴿派認為“現在漢朝國力仍不強,不足以一舉重創匈奴。如果大軍進攻匈奴領土腹地,會有諸多不便,比如後續支援不繼,糧草供給不足等。再結合歷史以往經驗,不打匈奴是最有利的”。鷹派的說辭則是“匈奴不講信用,縷縷侵犯邊境,受傷戰死的士兵數不勝數,必須給他們一個教訓,才能讓他們長點記性。並且現在我們是要埋伏他們,打伏擊戰,而不是徵發軍隊深入敵境。另外我們是提前準備好的,而匈奴則是毫不知情,所以此戰必大獲全勝”。不出意外,漢武帝認可了王恢的主張。

同年夏季,六月,漢武帝任命韓安國、李李廣、公孫賀、王恢、李息五將,統率戰車、騎兵、步兵共三十多萬人暗中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約定等單于進入馬邑就揮軍出擊。漢軍又派聶壹去匈奴那當間諜,聶壹對單于說“他會親手奉上馬邑縣作為證明,到時候你只管率軍前來接管就是。”匈奴人不善陰謀詭計,單于相信了聶壹的說法。接下來聶壹斬殺倆個死囚犯,分別用來冒充馬邑縣的縣令和縣丞,並掛在城下,成功的把單于迷惑住。

於是,單于統率十萬騎兵入塞。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在走到距離馬邑縣城還有一百多里的地方的時,單于見到了大量無人看管的牲畜,疑心頓起,最後俘虜了雁門郡的尉史,從此人口中得知漢軍陰謀,就領兵撤退。四支漢軍軍隊知曉後追到邊塞,估計追不上了,就全軍撤回。王恢指揮的是另一隻計劃襲擊匈奴後勤給養的軍隊,聽說單于率領大軍返回,不敢出擊。

漢武帝採納此人建議,使延續五世的漢匈和親外交策略徹底斷絕

劉徹是個錚錚鐵骨的大丈夫,對王恢不戰而退的行為深表痛恨,同時也是為了找個替罪羊,就要治王恢的罪。可王恢為自己開脫,說是這雖本是原定計劃的安排,但單于提前察覺退走,他寡不敵眾,硬是要襲擊的話只能是自取其辱,還說雖然他知道自己會難逃一死,但他的做法也保全了三萬人的性命。

漢武帝一聽這話就更加惱火了,直接把王恢交付廷尉審判,廷尉判決:“王恢避敵觀望,不敢出擊,判處朝首。”王恢暗中向丞相田蚡行賄,求他開脫罪名,田蚡不敢向劉徹說,就請求太后幫忙,太后的話也不管用。漢武帝意思是“此番行動是王恢提議的,他為此大肆調兵遣將、勞民傷財,可結果王恢貪生怕死、不戰而退,他必須給天下人一個說法。”王恢得知後,知道自己這次是徹底栽了,誰也幫不了自己,就自殺了。

漢武帝採納此人建議,使延續五世的漢匈和親外交策略徹底斷絕

從此之後,匈奴斷絕了與漢的和親,進攻扼守大路的要塞,常常入侵漢朝邊境,不可勝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