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總以為古代“和親”就是妥協,它有著眾人所不瞭解的歷史作用

和親也叫“和戎’、“和蕃”,它其實是中原王朝和周邊的少數民族首領之間因為政治目的而發生的一種聯姻。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每個朝代都幾乎有過和親了行為,這種政治聯姻一直以來都被統治者作為周邊民族交好的手段使用。

因此,和親作為歷代民族總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和一種民族關係的表現,它貫穿了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對歷史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即便在歷史上極為強大的唐代時期,也有過十幾次的和親記載,當時唐朝有著強大軍事力量,也還在使用和親政策,足以說明這種政策並非是王朝對周邊國家的妥協,而是它有著更為重要的政治作用和歷史意義。

唐代和親政策的演變

  • 唐代和親政策的淵源

陳寅恪曾評論李唐的崛起:“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即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逐能別創空前之世句”。其大意是說,李唐王朝本身具有鮮卑族的徐彤,對夷夏觀念並不十分看重,李世民結合儒釋道的相思後對少數民族的政策是比較開明的。

唐代時期公平公正的民族政策使得唐朝和其他朝代有所區別,因為唐代的和親政策是在民族平等的思想想提出的。

  • 唐代的和親政策的形成


別總以為古代“和親”就是妥協,它有著眾人所不瞭解的歷史作用

唐朝最著名的和親,文成公主遠嫁吐蕃


唐代和親目的出發點必須是對唐朝的發展有利,嫁出去的公主都必須是對方首領或君王的正妻,這樣才能起到拉攏勢力和影響對方內部政治的目的。

唐代的和親政策最早源於唐高祖李淵,他在太原起兵時,想用和親的方法讓突厥支持自己來增強實力。《資治通鑑》記載,劉文靜勸李淵和突厥交好來加強兵力,而李淵在開國之初就開始實施“安人靜俗”的政策,採用積極開明平等的名族政策穩定國家的發展。

  • 唐代和親政策的發展過程

僅在李世民在位期間,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的和親次數就達到7次,對於和親的問題,李世民有著自己的理解。

貞觀十六年(642),太宗就和親問題向大臣講:“若隨其來清,結以婚姻,亦足三十年安靜”。和親最大的目的就是可以在不用施展武力的情況下,穩定民生、鞏固邊防,所以統治者實施和親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國家社會穩定,百姓生產安穩的政治目的而出發的。

唐代和親政策具體情況


別總以為古代“和親”就是妥協,它有著眾人所不瞭解的歷史作用

唐朝前期版圖,唐朝對外和親也集中在前期


唐太宗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出現了“貞觀之治”,在如此強盛的局勢下,太宗執政時期依然有7次的和親。但當時王朝和親還分為五種類型:

  1. 安撫周邊民族為目的和親
  2. 鞏固邊防而和親
  3. 和平共處,相互交流而和親
  4. 瓦解少數民族政權而和親
  5. 獎賞有功者而和親

唐朝初年,中原實力日益強大,其主要的精力都用在對抗北方和西北的少數民族中,此刻的吐蕃還在發展階段,但僅靠自身的發展還是無法跟的上時代的進步,所以為了能夠得到唐朝的經濟、文化、科技等,吐蕃便開始向唐朝動用武力,並且提出與唐朝和親。

在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之前,唐朝和吐蕃打了一場松洲之戰,但在松洲之戰前,吐蕃的松贊干布不承認唐朝的宗主之位,而對唐朝沒有任何好處的和親,李世民是斷然不會答應的,也就拒絕了松贊干布在貞觀十二年時向唐朝的求親。


別總以為古代“和親”就是妥協,它有著眾人所不瞭解的歷史作用

吐蕃歷史上最傑出的贊普松贊干布


終於後來在唐朝軍隊將吐蕃打的退到了青海吐谷渾、党項、白蘭羌等地後,李世民才同意與吐蕃的和親,把宗室女封文成公主遠嫁松贊干布。在這裡我們就很明顯看出李世民和親的目的,並非依靠和親的手段對敵人妥協。

相反的,他是在打敗敵人後才答應和親,其目的就是通過和親干涉對方的內部政治結構。對李世民來說,和親從來都不是一種妥協,而是有利於唐朝,才會動用這個手段。

唐朝時期的公主和親,不僅僅是一個民族之間關係的穩定,還有相互的財物贈送,和親過程中財物交易的金額也是非常大的。唐太宗將新興公主嫁給薛延陀首領夷男時,曾用牛羊做聘禮,且數量十分驚人,《舊唐書》記載,唐朝公主的出嫁禮費高達500萬貫。

唐代公主和親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分化和拉攏各政治勢力,這是唐朝政策的一個重要手段。唐朝國力最強時,反而正是和親最為頻繁的時期,因為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和親政策最有效果。按照各民族之間產生武力爭端的費用對比,公主和親是最為節約成本的處理問題方案,因為戰爭時成本最高解決問題的方式。

唐代和親的歷史作用

  • 政治作用


別總以為古代“和親”就是妥協,它有著眾人所不瞭解的歷史作用

唐朝和西突厥和親,引起了東西突厥之間的戰爭


和親政策對唐朝和周邊的少數民族有著極大的影響。通過和親與否,可以表明對其政權的取捨,以和親的方式讓唐朝的利益最大化。

在唐代時期的少數民族,他們會以迎娶唐朝公主為極為榮耀的事情,如果無法迎娶唐朝公主則會非常的惱火丟面子。這是唐代時期給予周邊少數民族的影響力,而通過這種和親政策“使其權弱勢分,易為羈制”。

從歷史的發展中,和親完全可以調整其他民族之間的政治關係,如武德八年(625),西突厥統葉可汗派遣使者向唐朝求親,唐高祖為了實現“以威顏利”的目的准許了這次和親。但東突厥收到消息後極力反對,不僅多次派兵攻打西突厥,也向唐朝求親。

唐朝和西突厥之間的和親預定,引起了東西突厥之間的鬥爭,這也側面的說明了,唐代和親政策在各民族中的政治作用,對周邊民族的穩定有著怎樣的影響。

  • 促進文化交流


別總以為古代“和親”就是妥協,它有著眾人所不瞭解的歷史作用

文成公主進藏,促進了唐朝和吐蕃之間各方面的交流


唐代時期的文化、科技、軍事、經濟等各方面都領先於周邊的少數民族,和親的政策不但是唐朝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是各少數民族求之不得的好事。因為和親的實行給了雙方之間文化、經濟等交流的契機,讓少數民族的各方面都會有顯著的體現。

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許多唐朝的典籍和技師,在醫藥、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她向吐蕃人傳授漢人的耕作方法,漢女子的刺繡、紡織等。文成公主入藏為吐蕃的文化提高了一個全新的層次。

  • 風俗習慣影響


別總以為古代“和親”就是妥協,它有著眾人所不瞭解的歷史作用


文成公主入藏之後,藏民的穿衣風格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他們以穿漢裝為榮,即“服改氈裘,語兼中夏,明習漢法,睹衣冠之儀”,也就是說在文成公主帶去了漢人的穿衣、禮儀、文字後,吐蕃才開始逐漸擺脫落後野蠻的面貌。直到現在,西藏還有許多地方保留唐代時期的生活習慣。

回紇人在唐代時期經常在豐州、太原、長安等地區逗留,他們漸漸被漢人的風俗習慣影響,久而久之對唐朝的建築風格有了一定的瞭解。這對他們以後的建築形式有了很大的改觀,於是在回紇建築中出現了唐朝的宮殿樣式。

回紇的婦女對唐朝的刺繡和化妝極為感興趣,在回紇部落婦女都競相按漢族婦女的打扮和穿衣出現,而唐朝人也模仿回紇人的生活習慣,如長突厥歌曲,跳突厥舞,說突厥語等。

總結

綜上所述,唐朝的和親政策對周邊民族和歷史都有著積極作用,不但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還有效穩定雙方之間的交流和發展。

唐代時期的和親正常是一種政治策略,有利於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傳播和交流,加速經濟發展,市場互通有無,深化了各民族之間的聯繫。

所以說,唐代的和親政策並非是一種對敵人的妥協,相反的,唐朝時期如何雙方處於敵對狀態,唐朝統治者是不會答應和親要求的。唐朝統治的和親目的是為己方謀取利益最大化,如分化和親對象的實力,影響內部政治等。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國家繁榮強大,但還是實行和親政策,為的就是達到各民族之間的和平穩定發展,百姓休養生息,和情帶來了巨大效國,為“貞觀之治”的出現創造了基本條件。因此,和親政策的實行,在歷史上是有著極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