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三國爲何對俄羅斯有很強的戒心?

黃日涵副教授


【波羅的海三國為何對俄羅斯有很強的戒心?】

可以說波羅的海三國何止是對俄羅斯有很強的戒心,而是恨透了俄羅斯,無時無刻不想擺脫俄羅斯對他們的控制,仇恨俄羅斯比烏克蘭和格魯吉亞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現在已經擺脫了俄羅斯控制,但對於俄羅斯是時時刻刻保持警戒狀態,因為俄羅斯對這三國個國家的傷害到現在都是陰影遍地。



18世紀初,俄羅斯處於極速擴張的沙俄時代,地處歐洲內陸的俄羅斯迫切希望取得一個通往當時世界的中心——西歐的出海口,與北歐強國瑞典作戰多年,最終在1721年打敗了瑞典軍隊,獲得了波羅的海沿岸的出海口,自此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正式納入俄羅斯的勢力範圍。

然而擴張時期的沙俄是一個只要土地不要人的國家,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民族實行同化、屠殺、遷出等高壓統治政策,最終到了20世紀初(1917年),十月革命,沙俄變身蘇俄,而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也暫時擺脫沙俄的控制,也真正成為了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



然而波羅的海三國的苦難並沒有因此結束,好日子沒有過了多少年,沙俄變身蘇聯的鐵蹄再次降臨,1940年,蘇聯在納粹德國進攻蘇聯之前出兵波羅的海三國,隨後就將三國吞併,變成三個蘇聯加盟國,這是強行加盟。隨後1941年,二戰全面爆發,德國突襲蘇聯,攻到這裡,三國積極跟德國合作,共同對付侵略者蘇聯。

但蘇聯很頑強,幾年後,1944年就展開大反攻納粹德國,再次佔領波羅的海三國,這下三國徹底跑不掉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蘇聯對於波羅的海三國懲罰很重,比沙俄時期都高壓。在漫長的蘇聯統治時代,有6萬愛沙尼亞人被蘇聯逮捕、殺害、流放,其中數萬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和中亞當苦力。



立陶宛比愛沙尼亞更慘,蘇聯時期,超過30萬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數萬人被逮捕殺害,婦女兒童、男女老少都有,讓立陶宛總體損失人口超過78萬,對於現在只有287萬人口的立陶宛,損失太慘重了。拉脫維亞也是如此,數萬人被蘇聯逮捕、流放、殺害,財產被沒收。正是蘇聯的壓迫性統治也導致波羅的海三國男女比例失衡,女性多於男性,人口很難恢復,這都是蘇聯造的孽。

不過蘇聯當時把想當一部分俄羅斯人遷入波羅的海三國,真是打的好算盤,直到現在三國之中的俄羅斯人在人口總數比例都很高,有的多達四分之一。不過如波羅的海三國如此黑暗的歷史,成為三國人民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痛和陰影。同時也讓他們恨透了俄羅斯,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很俄羅斯,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成立的獨聯體組織,波羅的海三國根本都沒有買賬,連會議都沒有參加。



經過多年,為了擺脫俄羅斯影響,2002年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成功加入歐盟,成為歐盟成員國,2004年,三國共同加入北約組織,經在經濟軍事上面已經和西方國家融為一體,也徹底擺脫俄羅斯影響,今天也成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中等發達),擺脫俄羅斯甚幸!甚幸!


大正看世界


俄羅斯對佔領區的控制一般都是屠殺本地的原有民族,然後再移民俄羅斯民族對這一地區進行同化和佔領。克里米亞如此,波羅的海三國也是如此。

如三國中拉脫維亞,在1937年蘇聯屠殺了境內的拉脫維亞人超過1.6萬人,另外兩國也大體相似,只是被屠殺的人口相對少點。到1941年,蘇聯又開始迫害境內的拉脫維亞人,又有超過1.5萬人的拉脫維亞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死傷慘重。另外的兩國也沒有幸免,在西伯利亞的嚴寒中死傷慘重。二戰結束後,蘇聯為了懲罰三國與德國合作,將超過4.4萬拉脫維亞人趕往西伯利亞,其他兩國也有超過數萬人被遷到西伯利亞,造成三國人口大量減少。直到今天,三國的女性要遠遠超過三國的男性,這就是當時蘇聯種下的因。

雖然現在三國已經獨立了,但是俄羅斯仍然將三國當做關乎切身利益及至關重要的地區,一直當做俄羅斯的勢力範圍,這也是三國警惕的根本原因。

而且三國在政治和軍事上,都對俄羅斯夠不成威脅,反而三國處於俄羅斯的兵鋒之下,這就造成三國不聽俄羅斯的警告,執意加入北約等能保證自己安全的組織。直到今天,北約在拉脫維亞及波羅的海的軍事演習都還在進行,可以看出三國對俄羅斯的對抗態度。

另外,為了擺脫對俄羅斯經濟上的依賴,三國已於2004年加入了歐盟,使三國靠俄羅斯供應的能源和原料生產的工業產值佔其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的情況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可以說現在的三國已經融入歐洲的經濟體系,而不是俄羅斯的經濟體系。

因此,可以看出三國對俄羅斯是非常警惕的,幾乎在國內及國際上完全擺脫了俄羅斯的影響,甚至在拉脫維亞的俄羅斯族需要考過拉脫維亞語才可以獲得國籍,可以看出三國對俄羅斯是多麼的警惕!


昨思今明未武


目前最直接的原因是三國都有數量不小的俄羅斯族,三國都擔心俄羅斯重操在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東部的“故伎”,策動三國國內的俄羅斯族發動“分離主義叛亂”。舉個例子,在拉脫維亞,俄羅斯族的人口比例佔到40%左右,在首都里加甚至有50%,愛沙尼亞的部分地區甚至超過95%。

波羅的海三國的俄羅斯族,一部分是蘇聯之前就遷居而來,一部分是蘇聯時期(1940年以後)過來的。俄羅斯族在三國受到較多隱形的限制,如所有大學都不設俄語學位,俄羅斯族必須用當地國語言才能找到體面的工作。

自獨立以來,波羅的海人口大大減少,愛沙尼亞1991年有150萬人,2017年下降到130萬人,拉脫維亞1991年有260萬人,2017年下降到190萬人;立陶宛1991年370萬人,2017年急速下滑到280萬人。這種人口萎縮的狀況更加劇了三國面對龐大俄羅斯時的緊張和焦慮。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歷史記憶。與蘇聯的其他加盟共和國不同的是,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波羅的海三國原本都是獨立國家,是被蘇聯佔領並強制“加入”的。蘇聯的佔領引發了大規模的反抗。蘇德戰爭爆發後,波羅的海三國立即成了納粹的“帶路黨”,大量三國人加入武裝黨衛軍,並自發地屠殺了三國範圍內的所有猶太人。為了報復,在二戰後,蘇聯政府將大批波羅的海三國人被“強制移民”到西伯利亞等地

還有相當部分被處決。因此,三國獨立後全面進行“去蘇聯化”,拆除列寧和蘇聯紅軍的塑像,全面去除俄化影響等。三國青年中甚至有不少仍懷念納粹。


萊茵的黃金


主要是歷史原因,特別是“二戰”時期三國支持納粹入侵蘇聯,從而在“二戰”後被清算導致雙方矛盾越來越深。

立陶宛曾是大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是瑞典領土。立陶宛情況,詳見“波蘭為什麼擔憂和懼怕俄羅斯崛起,波蘭和俄羅斯之間有什麼歷史恩怨”這一問題。本文只談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

(1)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俄羅斯的關係,就是瑞典與俄羅斯的關係:1721年前的七百年

瑞典在16世紀到18世紀,其領土包括今天的瑞典、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今俄羅斯西北部一些地區。在10到15世紀,基輔羅斯下的諾夫哥羅德公國是抵禦瑞典(當然也就包括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進攻的屏障。

15世紀到16世紀,莫斯科公國因統一了各公國,莫斯科與瑞典直接對抗。直到彼得大帝時期,瑞典才被打敗,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成為沙俄的領土。

(2)中東歐各勢力圍攻歐洲強國瑞典:瑞典、波蘭、俄羅斯、奧斯曼四大國的亂戰

波蘭於1700年1月對瑞典宣戰,8月19日,沙俄也向瑞典宣戰但被瑞典迅速打敗。因為瑞典沒看得起俄羅斯,沒有乘勝追擊一心打敗強國波蘭,使得彼得一世有了四五年時間。

1706年9月,波蘭被瑞典打敗後瑞典開始進攻俄羅斯。1708年1月,5萬瑞典大軍向沙俄發動決戰。但俄羅斯挺到冬天,彼得大帝親自率軍與瑞典交戰。1709年7月,瑞典國王查理士二世,逃往土耳其。

為了抑制沙俄勢力,奧斯曼在波蘭、法國遊說下於1711年用優勢兵力迅速打敗了彼得大帝。也許是彼得大帝命好,也許是奧斯曼臣子們太愛受賄,也許奧斯曼君主出於戰略平衡考慮。彼得大帝活命。

之後,波蘭、丹麥、普魯士、沙俄等繼續分食強大的瑞典。1718年12月,查理士二世戰死。1721年8月30日,沙俄和瑞典簽訂《尼斯塔特條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芬蘭灣、芬蘭東南部等成為俄羅斯的領土。1795年,立陶宛成為沙俄帝國領土。

支持納粹的“森林兄弟”

(3)波羅的海三國與沙俄關係不好,主要是因為“二戰”後被懲罰

經過一個半世紀以上的統治後,1918年,波羅的海三國借“一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等機會先後獨立。

“二戰”末期,三國先後被蘇聯吞併。因三國在“二戰”期間,積極支持法西斯德國而受到蘇聯懲罰。三國與俄羅斯關係的緊張,主要就是這一歷史原因。

1990年,三國先後脫離蘇聯,與俄羅斯關係緊張。


坐古談今


1989年蘇聯解體之前,波羅的海三國進行了大規模示威活動。200萬人手拉手跨越三國領土,形成了600公里的“人鏈”,史稱“波羅的海之路”。而波羅的海三國這麼做,只為反對俄羅斯。

為何對俄羅斯戒心這麼重?澹奕認為:

  1. 第一,因為俄羅斯,歷史上波羅的海三國損失慘重。
  2. 第二,波羅的海三國地處俄羅斯西部戰略延伸必經之地,害怕被染指。


地處波羅的海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被並稱為“波羅的海三國”。從地理位置看,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更加像北歐國家,而文化上,愛沙尼亞的語言與芬蘭相似,如同芬蘭語的方言,拉脫維亞的語言與瑞典語非常相近。這兩個國家更加像北歐國家,而不是東歐的斯拉夫國家。

所以從根本上來說,雖然被沙俄統治數百年,但是波羅的海三國都保持著自己強烈的獨立性,對當初沙俄的侵略深惡痛絕。


波羅的海三國總面積不到18萬平方公里,比貴州省稍微小一點,從18世紀到20世紀,俄國曾經統治這裡,沙俄曾經想通過移民等手段統治波羅的海三國,但是受到了當地人的強烈反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趁沙俄戰敗,三國取得了獨立,但僅僅二十年,三國又被蘇聯攻佔。

蘇聯解體以後,波羅的海三國就拒絕加入俄羅斯主導建立的“獨聯體”。當年,愛沙尼亞加入蘇聯後,東北部大塊領土被劃入俄羅斯。而在歷史上,因為俄羅斯的原因,波羅的海三國喪失了大量的領土,同時,俄羅斯為了強化在波羅的海三國的統治,進行大量移民,這也造成了如今這些國家內部的各種矛盾。

所以,如今波羅的海三國對俄羅斯非常有戒心也是很正常的。


澹奕


因為波羅地海三國曾經長期遭受俄羅斯的侵略。(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

波羅的海三國是位於波羅的海西南的三個小國家。這三個國家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公元十世紀左右,並在都在公元13世紀時形成國家。

後來立陶宛與南面的波蘭結盟,組建了波蘭立陶宛聯邦,信奉天主教。而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則接受了瑞典的統治,信奉新教。

在十八世紀大北方戰爭之後,西面信仰東正教的沙皇俄國一舉崛起。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就相繼被沙俄征服,這三國被聖彼得堡控制了200多年,直到一戰後才取得獨立。

一戰後,三國趁沙俄爆發革命之際,恢復了獨立。

但就在蘇聯沒有放棄對著三國領土的覬覦,在穩定住國內的局勢後,仍舊悄悄打起了這三國的注意。

這三國對蘇聯也是處處小心提防。

之後二戰的爆發,打破了蘇聯與波羅的海三國間微妙地平衡。

根據1939年納粹德國和蘇聯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波羅的海三國被迴歸到蘇聯的勢力範圍。

在德軍閃擊波蘭後,這三國就被蘇聯出兵佔領。

後來德國入侵蘇聯,波羅的海三國被德軍短暫地佔領,但是隨著蘇軍的反撲,三國又重新被蘇軍佔領,並被蘇聯強行兼併。

再度被吞併的波羅的海三國又等了45年才盼來了重新獨立的曙光。

八十年代末,在和平演變思潮的侵蝕下,經濟瀕臨崩潰的蘇聯政局動盪。立陶宛在1990年3月11日第一個宣佈從蘇聯獨立。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也在一年後正式脫離蘇聯獨立。(1991年,爭取獨立,高舉拉脫維亞國旗的民眾)

如今的波羅的海三國已經躋身世界發達國家,擁有極高的生活水平。曾經被俄羅斯統治的慘痛經歷,也讓他們成為如今最反俄的國家之一。

(北約部隊在愛沙尼亞舉行軍演。獨立後的波羅的海三國為了防止再度被俄羅斯吞併,紛紛加入北約。)


千佛山車神


俄羅斯的擴張野心有史以來就是這樣,這就是他們的本性使然,基因裡面就已經有了,是很難改變的。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不讓他們擴張,他們都不知道怎麼活,所以,各國都在防著他,尤其是和他靠近的波羅的海國家。


牛知曉


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內幕!

  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粉碎了英法兩國“禍水東引”詭計的同時,也正式開啟了斯大林“東方戰線”的建設之路。9月17日,蘇聯以波蘭政府不復存在,需保護波蘭的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境內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為由,出兵波蘭。而與此同時,蘇聯也開始對波羅的海三國行動了。

  

  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之時,愛沙尼亞政府是打算獨善其身的,不過,一個意外卻打破了他們的如意算盤。9月中旬波蘭潛艇“雄鷹”號突然造訪愛沙尼亞。這艘潛艇本來是打算去瑞典修理的,但因為潛艇指揮官科洛茨科夫斯基意外染疾,隨艇醫生懷疑他可能得了傷寒,於是便改道愛沙尼亞,為艇長治病。而此時,波蘭與德國已經開戰,在德國駐愛沙尼亞大使的壓迫下,愛沙尼亞政府不得不扣留“雄鷹”號。9月17日,國際局勢突變,蘇聯入侵波蘭。這一變化令愛沙尼亞政府始料不及,但更意外的是,“雄鷹”號潛艇副艇長格魯欽斯基少校竟然武力奪回了潛艇,並且逃離了愛沙尼亞。

  這一變化對蘇聯而言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雖然在與德國的秘密協定中,德國已經承認了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國的控制,但是蘇聯還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藉口,將自己的觸角伸向波羅的海。利用“雄鷹”號出逃事件,蘇聯開始對愛沙尼亞政府施壓。他們聲稱“雄鷹”號的出逃將嚴重威脅蘇聯的安全,蘇聯為了自衛,將不承認愛沙尼亞在其沿海區域的主權。為了緩和與蘇聯的關係,愛沙尼亞政府不得不派遣外交部長謝利捷爾前往莫斯科請求諒解。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趁機對愛沙尼亞人施壓,他威脅道:“如果你們不願意和我們簽訂互助條約的話,那麼我們將不得不通過其他的途徑,也許是更嚴峻、更復雜的途徑來保障蘇聯軍隊的安全。”與此同時,伏羅希洛夫也開始命令列寧格勒軍區做好突擊愛沙尼亞的準備。在蘇聯強大的壓力之下,愛沙尼亞政府不得不同蘇聯簽訂了《蘇愛互助條約》。從此,蘇聯享有了在愛沙尼亞駐軍的權力。

  

  此後,蘇聯又故技重施,對付拉脫維亞和立陶宛。10月1日,蘇聯政府主動向拉脫維亞政府提出“磋商”建議。斯大林很友善的提出,蘇聯不會觸動拉脫維亞的憲法、外交、財政政策以及經濟制度,他們的目的只是為了應對德國與英法作戰所產生的特殊局面。面對斯大林的花言巧語,拉脫維亞還想討價還價,希望蘇聯減少駐兵人數。斯大林便又厲聲威脅道:“你們應當從最壞形勢來考慮,你們不信任我們,而我們也不信任你們。你們以為我們想侵佔你們。我們本來可以現在就直接這樣做,但我們並沒有這樣做。”10月5日,蘇聯與拉脫維亞簽訂了與愛沙尼亞類似的條約。

  最後,就輪到立陶宛了。斯大林提出將維爾諾市及維爾諾省的部分地區歸還給立陶宛,並以此為誘餌誘惑立陶宛簽訂互助條約。為了催促立陶宛人簽約,《真理報》也不斷髮出信息,聲言要把這個城市劃歸西白俄羅斯。在蘇聯的威逼利誘之下,立陶宛也乖乖就範了。

  雖然波羅的海三國的主權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但開始時,蘇聯一直嚴格的遵照條約的內容,只在這三個國家駐軍,卻絲毫不干涉三國的內政問題。這也讓波羅的海三國漸漸放鬆了警惕。不過,隨著德國不斷西進,斯大林開始擔心德國可能會隨時調轉槍口了。於是,他改變了過去信守條約的政策,開始為吞併波羅的海三國做準備。而斯大林對於這一切的要求是,“我們不要將他們蘇維埃化,而是要他們自己加入蘇聯。”

  

  1940年5月25日,蘇聯政府突然照會立陶宛,聲稱蘇聯紅軍戰士在立陶宛失蹤,要求立陶宛徹查。立陶宛政府為防止事態發展,對蘇聯的無理要求千依百順,但是蘇聯人卻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想不斷促使衝突升級。蘇聯人甚至汙衊立陶宛與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在1934 年9 月12 日訂立的同盟條約是反蘇聯的,而實際上蘇聯當時承認了這個條約。而莫洛托夫就更誇張了,竟然發表聲明,說立陶宛在邊境集結兵力,準備進犯蘇聯。這種鬼話估計誰都不信,立陶宛全國軍力還不如蘇聯駐軍人數多。蘇聯如此,只是為了給立陶宛政府繼續施壓。他們還給出瞭解決衝突的辦法,其中核心就是要求立陶宛重組政府,否則,蘇聯紅軍將立即開進立陶宛。孤立無援的立陶宛最後只能答應蘇聯的一切要求,解散了烏爾布什斯政府。不久後,以帕列茨基斯為首的立陶宛蘇維埃政府成立了。此後,蘇聯又故技重施,採用強硬手段逼迫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改組了政府,而蘇聯紅軍也相繼進駐波羅的海三國,至此,這個三個國家已經完全喪失了獨立性。

  

  7月14日,波羅的海三國同時宣佈成立蘇維埃政府,並且主動申請加入蘇聯。就這樣,斯大林的願望也成真了。8月3日,蘇聯政府經過認真的研究,決定接受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的請求,讓他們成為蘇聯的一員。

這是波羅的海當年被蘇聯吞併的大致過程,有了這樣的慘痛經歷,如今的波羅的海怎麼能不對蘇聯最大的繼承者俄羅斯有很強的的戒心呢?


孫博士侃歷史


大國周邊的小國都對大國抱有戒心,這很正常。國家實力相差懸殊,小國隨時有可能要面對被吞併的危險。歷史上與現在大國周邊的小國都多多少少帶有一些這類情緒。

但必須說明的是,俄羅斯周邊的小國這種情緒要相對更高。首先,俄羅斯在歷史上,甚至也可以說包括現在都是不停在擴張的國家。俄羅斯地處高寒地帶,要更適宜生產生活或尋找不凍港的動力源源不絕。俄羅斯的擴張史往往就是周邊小國的悲慘史。一旦俄羅斯實力上升,周邊小國必然十分警戒。其次,俄羅斯在蘇聯時期的民族政策後遺症太多。當時的蘇聯為了維持有效統一,採用了很多民族壓迫的政策,諸如民族大遷徙等,在波羅的海三國這類政策的表現更是突出。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當地人不喜歡甚至反感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國也是最早脫離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啟動了當時蘇聯解體的進程。

現今波羅的海三國投入西方北約的懷抱,是寧可被西方算計也要堅決預防俄羅斯的再吞併。


法大庶吉士



因為他們長期被俄羅斯-蘇聯蹂躪吞併,朝野之中都對羅剎極為仇視。而羅剎又向來是黷武擴張成性,對四鄰均不懷好意,人緣極差。波羅的海三國的力量與羅剎相比,懸殊巨大。自蘇聯解體後,羅剎朝野中均在著恢復蘇聯和舊俄羅斯帝國的勢力和呼聲。作為羅剎殖民擴張、民族壓迫岐視的受害者,波羅的海三國自然而然的對羅剎抱有強烈的戒心。(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