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挖不足六十四分之一六秦始皇陵

秦始皇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陵墓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我們瞭解到秦始皇陵無一例外都是通過現在的“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秦始皇兵馬俑。可是實際上,現在對秦始皇陵的發掘還不到整個陵墓的六十四分之一,對不到六十四分之一!

開挖不足六十四分之一六秦始皇陵

秦始皇畫像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秦國統一六國時間是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修建陵墓的這一段時間,是為準備統一六國知道秦國建立帝國完整地機構的時間段內,是整個秦國、秦朝最為強盛的時期。

我曾經去秦始皇兵馬俑看過,這個和報道沒有什麼區別,除了震撼就是震撼。參觀完以後,順便去了驪山,驪山腳下的關中平原一馬平川,直達秦嶺,可是不遠處的一座山峰讓我疑惑,我問朋友這是個什麼山?怎麼從來沒有聽過。朋友哈哈大笑,說那就是秦始皇陵啊。可是那明明就是一座山,這徹底顛覆了我的兵馬俑就是秦始皇陵的觀點。

開挖不足六十四分之一六秦始皇陵

秦始皇兵馬俑

開挖不足六十四分之一六秦始皇陵

秦始皇兵馬俑

驪山是秦嶺北麓的一個支脈,東西綿延約25千米,南北寬約7千米。傳說因此山山體像一匹驪色(黑色)的駿馬,因而得名。秦始皇帝陵就位於驪山北麓由河流形成的洪積扇上。這一帶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這段山脈左右對稱,林木蔥鬱,谷峰相問,山體在陵南略作弧形展布,狀似盛開的蓮花,帝陵位於驪山峰巒環抱之中,與整個驪山渾然一體,猶如蓮蕊居於正中。以當時的實用角度和後代的風水觀念來看,此處均為設置陵園的理想之地。北魏時期的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曾解釋秦始皇陵修建在遠離首都咸陽的臨潼驪山腳下說:"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

開挖不足六十四分之一六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墓全景

秦國當時的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少府令章邯監工。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佔地120750平方米。陵園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佈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以封土為核心,秦始皇陵有內外兩重城垣,城垣四面設置高大的門闕,形制為三出闕的屬天子之禮,是帝國頒佈政教法令的地方。宏偉壯觀的門闕和寢殿建築群,以及六百多座陪葬墓、陪葬坑,一起構成地面上秦始皇陵的完整形態,而這種形態,顯然模仿的是秦都咸陽的宮殿和都城格局。皇帝身前是咸陽的主人,死後依舊要建一座地下“咸陽城”,而我們才挖開“咸陽城”城的一角。

開挖不足六十四分之一六秦始皇陵

地宮效果圖

目前秦始皇陵的考古價值無疑早就被肯定,但是大規模的開發卻遲遲沒有進展。太史公《史記》關於秦始皇陵曾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

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按照太史公的嚴謹不會隨便信口胡說,陵墓內有奇珍異寶無數,陵墓開挖到地下的泉水,棺槨以銅作為基座,墓室內的要道機關裝著帶有利箭的弓弩,墓室裡還注滿水銀,象徵江河湖海;墓頂鑲著夜明珠,象徵日月星辰;還有用人魚膏做成的長明燈。

開挖不足六十四分之一六秦始皇陵

傳說人魚膏是用人魚的油煉製而成

雖然奇珍異寶無數,但是現代文物保護技術不夠發達,墓室內氣候和自然環境差距極大,隨意開發造成的氧化變形損失將不可估計。另外科學家目前已經探測到陵墓內有大量的水銀存在,如果逸散出來,後果嚴重。所以我們在技術不成熟的時候暫且保護,曾經有好多外國的考古隊要求幫助我們開發秦始皇陵墓,但是無一例外的被我們拒絕,雖然我們的技術不成熟,但是我們可以等,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怎麼能讓外人隨意經手。

開挖不足六十四分之一六秦始皇陵

挖掘出來的竹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