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被品牌營銷「洗腦」?

如何避免被品牌營銷“洗腦”?

當我們要購買商品時,常常喜歡挑大牌、老牌。甚至,有很多人熱衷於追逐性價比並不高的奢侈品。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符號化的品牌,並不等於商品本身,為什麼會有那麼強大的號召力?品牌到底是怎麼對我們“洗腦”的?

首先給你一個挑戰:不購買任何品牌產品,能夠生活多久?著名營銷大師馬丁·林斯特龍就這樣試過:不去餐廳吃飯,不買有品牌的食材,不用品牌剃鬚刀,不喝飲料和酒,不買新衣服……堅持了整整6個月。雖然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但他深刻體會到了品牌對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滲透。於是他分析了品牌各種常用的“洗腦”招數。

1. 品牌最擅於利用的洗腦工具,就是我們的情感。情感常常伴隨著衝動,而且是非理性的,更容易讓人產生迅速又不經仔細思考的購買慾望。這正是品牌樂於看到的,各種營銷宣傳也不停地利用這一點,讓我們身體和心理上對產品上癮,從而不斷購買。

2. 常被利用的情感,第一個就是恐懼。

恐懼會讓我們購買能帶來安全感的產品。比如,所有的洗手液品牌,都會特地展示洗手前後細菌數量的示意圖,就是利用了人們對細菌和生病的恐懼。人們非理性的情感,會導致盲目聽信碎片化的營銷。

3. 對“失敗的自己”的恐懼,用來洗腦更有效。品牌的宣傳會先給你展示一種可能性,比如多年後出現大腹便便、氣質不佳的形象,然後再告訴你,只要使用他們的產品,就能避免這樣的未來。對失敗的恐懼,會帶來一種無法抵擋的失控感,促使我們去尋找安慰,產生購買。

4. 第二個常被利用的情感,是懷舊。你肯定聽過奢侈品牌經常推出各種“復刻版”,按照過去經典的產品款式,單獨做一批限量版,定價也不菲。不過,復刻版依然非常受消費者歡迎,就是因為經典產品相比於新產品,對人有更多的象徵意義,對品牌來說也是更加穩妥的營銷方式。

5. 第三個常被利用的情感,是對性的迷戀。馬丁·林斯特龍指出,具有性暗示的廣告,更能促進消費。比如,女性香水的瓶身,有很多優美的曲線,廣告也傾向於找美麗的女明星。而剃鬚刀的廣告,除了展示產品細節,也特意會給男模特一些特寫鏡頭。

6.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看到別人買了東西,自己就也很想買,並且還想比其他人買得更早。這種現象,就是“同儕壓力”,希望自己比別人更優秀。品牌的營銷重點,就是激發我們的同儕壓力。

上世紀60年代,奢侈品牌LV進入日本,就完美利用了這一點。當時很少有日本人去過法國,LV通過把店鋪設計得美輪美奐,讓顧客一進店就像置身於巴黎街頭。於是,日本人趨之若鶩,根本原因就是感受到同儕壓力:別人已經遊歷過“巴黎”,自己還沒去。

7. 同儕壓力對人的影響,在“排行榜”上體現得最明顯。不論是線上軟件,還是線下實體店,總會有各種形式的排行榜,而消費者在購買時也更傾向於選擇排行榜上的內容。比如,很多軟件會自動推送近期評論、點贊數量最多的產品,暗示我們,不買這些東西可能就“落伍”了。

8. 馬丁·林斯特龍走遍很多國家發現,亞洲人對名錶、名包等奢侈品購買量遠大於歐美人。這不僅是因為近幾十年經濟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心理原因:相比於歐美人,我們有更強的渴望——

希望自己比別人更優秀,更受到別人的尊重,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而奢侈品牌,恰好就是個人形象的最好裝點。

9. 近年來,隨著計算力水平的提高和普及,品牌有了終極“武器”:大數據。它讓我們暴露的信息更多,品牌都竭盡所能收取用戶的數據,比如鼓勵手機消費,記錄購買情況,分析收藏的商品。最大可能掌握每個人的消費喜好,更有針對性地推薦服務。

品牌固然有很多營銷手段,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人的作用。通過對洗腦思路的洞悉,對心理現象的瞭解,我們能夠更理性地對待消費這件事,不過度沉迷,也不過度牴觸,做自己行為的最終決定者。

最後,與你分享金句:

品牌,會利用我們的內心情感,和人與人之間的同儕壓力進行洗腦營銷,讓我們產生購買的慾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