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下的焦作,不娇作

太行山下的焦作,不娇作

太行山下的焦作,不娇作

太行山下的焦作

不娇作

9月18日

西起济源,东至新乡,位于河南省的焦作南临黄河,依仙山太行。

栖于太行山下的焦作,城外云遮雾罩,深林蔚然,城内却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大约是太行山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且自古便为边关要塞之地,在敬畏鬼神的焦作人眼中,太行山俨然一座仙山。以至于每每提及,它都带着壮志凌云的豪气——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这种历史影响下的焦作人,对于太行山总有一种莫可名状的敬仰。

太行山下的焦作,不娇作

刘东方太行山写生作品:南太行雄姿

昌黎先生有言,“太行之下清且浅,一水盘桓纡山转。千峰万壑不可数,异草幽花几曾见。”这是昌黎先生给予家乡最动人的描写。

太行远望蔚然生秀,层峦叠嶂。从清晨至日暮,山间鸟鸣猿啼,雾岚萦绕,凝翠的山谷中,白云舒展,阳光静谧,恰是人杰地灵的灵秀之地。卜商子曾在这年少轻狂,研墨挥毫,研习儒学,终成“孔门十哲”之一;司马懿曾在这壮志凌云,慨然有忧天下心,终官拜国相;韩愈曾在这遥对远山,心怀诗意,终成就“郡望昌黎”之雅号。李商隐曾在这赏庭院外江岸边,荻花风中飞舞,最终成了却心愿成了一位闲散诗人。

太行山下的焦作,不娇作

世人说灵山成就了焦作的富饶与灵秀,却无人知焦作也为灵山增添了神圣与豪迈。

古时候,总有些不愿入世之人,长途万里跋涉,来居此间,或隐世、或求道、或修仙。求道修仙者,不知其最终结果如何,但只要进到焦作里,便可以亲近自然,烦绪洗涤一尽,对山风朗月,生如神仙。他们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富,都奉献给了宗教和神灵。

太行山下的焦作,不娇作

而在现代,焦作人也很好的把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之心保留了下来。在焦作的山间、路口、渡口、等地方,常可以看到宗教的痕迹。作为道教的发源地,焦作人秉承了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顺应自然使得他们不怒不嗔,有着慈悲澄明的从容。这样温婉的性子使得焦作成为了一个多宗教融合的城市。

太行山下的焦作,不娇作

宗教的神秘使得焦作以山问世,以仙名世。

除了仙山太行,焦作亦有载满炎帝神农氏足迹的神农山,神农祭天处、尝百草处、药王孙思邈活动遗迹等,无不刻画着古代农业和医药的起源。千年之前,神农氏便独居于此,几十年间辨五谷、尝百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神农山的草木鸟兽随着时节变化而变化,他们枯了又荣,去了又还,仿佛一切都被安排好一樣。因此,当敏感的神农氏看到草木枯黄,感受到瑟瑟秋风,夏日的蛙鸣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感叹生命短暂,繁华易逝。感应天地的神农氏开设坛祭天,以天为尊以地为证,称帝号炎。自此,开启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壮丽诗篇。

太行山下的焦作,不娇作

百姓对田园的向往、文人对淡泊的向往、帝王对长寿的向往,在焦作的太极之道上,是如此恰如其分地巧妙融合在一起,使它在千百年间盛名不衰。

从古至今,无论是为寻找生活的诗意,抑或生命的最终归宿,在这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总有人做着实至名归的事情,他们在此借助自然的力量,自我观照,找到了心的归宿,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成为了焦作最重要的符号。对他们来说,身在何处,已经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是谁,明心见性,笃定如山,这才是太极真正的奥秘。

而对于焦作以外的我们而言,或许我们不关心那里的传说,但却可以效仿焦作人的那那份从容真实,顺应天地,不娇不作。

太行山下的焦作,不娇作

出品:《观城者》-中国城市报

音频配音:彤儿

音频剪辑:李彤彤

插图:来自网络

太行山下的焦作,不娇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