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和张之洞的谥号为何不如张人骏

中国历史上自古就有对重要人物“盖棺论定”的传统,古代帝王、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生前的功业与品行,对其赐予“谥号”。就如同今天某些人物去世,官方讣告称其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的忠诚的革命战士,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相仿。

“谥”是一个人一生经历的总结,“号”是一个人一生功绩的评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历朝历代,对谥号都有严格的谥法制度,比如先秦古籍《逸周书·谥法解》就是指导官方如何取谥号的工具书。宋代苏洵就在前人的基础上撰写出的《谥法》一书,就一直为后来的朝代所继承。其中皇帝有皇帝谥号,文臣有文臣的谥号,武将有武将的谥号。清代在继承明代谥法制度的基础上,虽然有所变化,但大体相同,只是废除了恶谥。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只有一品大臣过世,才能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

而只有考中过进士,在翰林院当过翰林的,或后来当过内阁大学士的,才可以谥以“文”字。“文”字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和“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具体来说,“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文”字之后的“号”,按从优至良到劣的顺序,其排位大约是:文正、文贞、文忠、文荣、文肃、文穆、文宪、文敏、文清、文襄、文静、文和、文达、文懿、文定等等。

在众多的谥号之中,“文正”居于首位。“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唐宋以来千百万为人臣者追求的最高目标。清朝开国二百六十八年,只有八人获谥“文正”,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其中朱珪是嘉庆的老师;杜受田是咸丰皇帝的老师,生前是协办大学士,死后赠太师大学士;李鸿藻是同治的老师,生前协办大学士,死后赠太子太傅;孙家鼐是光绪的老师,生前是大学士,死后赠太傅。刘统勋、朱珪、曾国藩生前是大学士,死后赠太傅;曹振镛生前就是太傅大学士。

李鸿章和张之洞的谥号为何不如张人骏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安徽合肥人。1844年考中举人。1845年入京会试,以年家子身份受业于曾国藩门下。1847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50年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1853年(咸丰三年),奉旨随同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剿灭太平军。1859年十二月赴江西建昌,入曾国藩幕府。1861年夏,奉命回乡组建淮军,与太平军作战。1863年正月,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开始创办洋务。1865年四月,署理两江总督,负责调兵、筹饷等后勤事宜。1866年十一月初一,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替曾国藩负责剿捻事务。1867年,升任湖广总督,仍在军营督办剿捻事宜。1868年,被授予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1870年,出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1874年,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1899年,担任两广总督。1900年六月,复任直隶总督。1901年 11月7日,因病在北京去世。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他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被毛主席评价为“水浅而舟大也”。

李鸿章与张人骏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亲戚关系。李鸿章在安徽组织“团练”与太平军作战时,和张人骏的堂祖父张印塘结成了生死之交。后来,张人骏的堂叔张佩纶又当了李鸿章的女婿,所以,李鸿章应该是张人骏的“表爷爷”。李鸿章因此对张人骏一家多有关照。

李鸿章去世以后,清廷赐予他的谥号为“文忠”,清朝只有约十人得此谥号。所谓“忠”者,“危身奉上曰忠,虑国忘家曰忠,让贤尽诚曰忠,危身利国曰忠,安居不念曰忠,临患不反曰忠,盛衰纯固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尽节曰忠,推贤尽诚曰忠,中能应外曰忠,杀身报国曰忠,世笃勤劳曰忠,善则推君曰忠,死卫社稷曰忠,以德复君曰忠,以孝事君曰忠,安不择事曰忠,教人以善曰忠,中能虑外曰忠,广方公正曰忠,肫诚翊赞曰忠。”

总结李鸿章的一生,他对大清的主要功绩一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危身奉上”、“虑国忘家”、“杀身报国”、“死卫社稷”;二是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属于“中能应外”、“世笃勤劳”;三是维护国家利益,属于“危身利国”、“安居不念”,以前有很多人说李鸿章因为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大帽子,殊不知李中堂当年在谈判桌上曾极力争取为国家减少赔款数额,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弱国无外交”正反映了当时中国尴尬的外交局势,并非李鸿章卖国求荣,实在是逼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但李鸿章也有两大过失。一是他指挥过“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而以失败告终的甲午战争。使得中国进一步沦陷。二是他亲手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些丧权辱国条约标志着中国从独立国向半殖民地沉沦。对此,作为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集团的重要一员和晚清丧权辱国外交决策的参与制定者和主要执行人,李鸿章绝对难辞其咎。

正因为这些,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的李鸿章,不仅没有获得个“文正”的谥号,反而只落得个排位第三的“文忠”。

再看看张之洞的谥号。

李鸿章和张之洞的谥号为何不如张人骏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县人。1852年中举。1863年中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1866年担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四川乡试副考官、四川学政。1876年,任文渊阁校理。1879年,任国子监司业、詹事府左春坊中允、司经局洗马。1880年、授翰林院侍读、左春坊左庶子、日讲起居注官、内阁学士。1881年,升任山西巡抚。1883年,升任两广总督。1889年,任湖广总督。1894年,署两江总督。1896年,回任湖广总督。1902年,署理两江总督。1903年,回任湖广总督。1907年,升任体仁阁大学士及军机大臣、太子太保。1909年10月5日因病在北京去世,谥文襄。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毛主席评价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张之洞与张人骏既是僚属,又是好友、姻亲。光绪初年,复任京官的张之洞与张人骏的堂叔成为清流干将,时为翰林院编修的张人骏也是骨干之一。三人经常在一起把酒吟诗,议论国事。张人骏出外做官后,还多次不远千里到张之洞任上与张之洞见面,畅谈友谊。张人骏的长女,嫁给了具有“甲骨文之父”之称的王懿荣长子,

王懿荣的妹妹王懿娴则是张之洞的继室夫人。

张之洞是慈禧扶植起来以抗衡湘军和淮军势力的重要人物,又是清流派重要成员,一生在清廷权力的中心周旋,试图以最小代价的改良实现中国向近代国家的蜕变。他对西方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有一定深度的认识,但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激进改良派持有不同的主张;对革命党人采取镇压态度。而另一方面,他又是继曾国藩、李鸿章后,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为中华民族重工业、轻工业及近代军事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因此在清亡后被遗老们视为清朝灭亡的“祸首”。张之洞为官十分清廉,但创设工厂的巨大资金采取“中饱”、“私规”的方法进行募集(如抽签捐款),又得罪了当地富商。另外,所到之处,建设很多,人称“财屠”(张之洞借办洋务,用财如水,耗费大量帑银,甚至举借外债,人称为“财屠”,这也是时人对张之洞的微词。),与袁世凯(喜好打仗,人称“人屠”)、岑春煊(喜好弹劾官吏,人称“官屠”)并称“清末三屠”。因此,作为晚清政治界、思想界、经济界和文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张之洞树敌颇多,死后毁誉不一,甚至毁多誉少。去世之际,《天津大公报》评论说:观其一生,“张相国毫无宗旨,毫无政见,随波逐流,媚主以求荣之人也。”梁启超则称“张之洞,浮华之人也”。袁世凯也曾评价其不够务实曰:“张中堂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的,我是讲办事的。”郑孝胥曾说“南皮(张之洞)有学无术,项城(袁世凯)不学有术,西林(岑春煊)无学无术,惟端公(端方)有学有术。”张之洞主政湖广多年,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爆发创造了条件。孙中山曾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据传,张之洞自恃功冠群僚,在曾国藩死后为其获谥“文正”而大感不平,愤愤然道:“如涤生(曾国藩字涤生)者,也能谥文正,那我又该得谥如何?”但是他不曾料得到,自己死后得到的仅仅是“文襄”。

本来,“襄”字一般应授予有武功之臣。在清代"文襄"多授予学士背景的同时又有军功大臣。如福康安、左宗棠等。因为谥法规定“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义。甲胄有劳曰襄。亟征伐。”“辟地有德”乃开疆拓土之义,“甲胄有劳”乃久经沙场之义。张之洞除了在两广总督任上有中法之战一捷外再无其他战绩,其牵头搞的“东南互保”虽有保护领土安全之义,但并无开疆拓土之功。因此,其“文襄”谥号有些名不副实。张之洞死后两天,内阁奉上谕对他的基本评价是:“公忠体国,廉正无私”,任疆吏“提倡新政,利国便民。庚子之变,顾全大局,保障东南,厥功甚伟。……服官四十余年,擘画精详,时艰匡南经猷之远大,久为中外所共见”。可见这些评价可能是一时的虚与委蛇,在授予谥号时没起半点作用。

就这样,张之洞的谥号,不但远远比不上曾国藩的“文正”,而且比李鸿章的“文忠”还低了十多级。这也是时人对他一生的看法吧。

再看看张人骏的谥号。

李鸿章和张之洞的谥号为何不如张人骏

张人骏

张人骏(1846-1927),字健庵,号安圃,晚号湛存居士,直隶丰润县大齐坨村人。1868年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监察御史,1889年任广西桂平梧盐法道。1895年七月任广东按察使。1895年十二月任广东布政使。1898年七月任山东布政使。1900年任漕运总督。1901年任山东巡抚。1902年任河南巡抚。1903年任广东巡抚。1905年任山西巡抚。1906年复任河南巡抚。1907年七月任两广总督。1909年任两江总督、南洋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失守南京,退隐天津。1917年张勋复辟,被逊帝溥仪授予协办大学士。1924年,溥仪赏赐其“太子少保”。1927年2月8日卒于天津,溥仪派镇国将军到府祭奠,颁御书“忠贞清亮”匾额,并授予谥号“文贞”。

在整个清朝,大约只有张人骏和被誉为“太平宰相”的张玉书两人被授予了“文贞”谥号。张玉书(1642-1711) ,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康熙五十年五月十八日卒于热河,谥号文贞。他“知识渊博,慎谨廉洁,效忠皇室,万无一失,远避权势,门无杂宾”。在任期间,辅佐康熙帝治理朝政,清正廉明,国泰民安,被誉为“太平宰相”。

那么,逊帝溥仪为什么给张人骏这么高的评价呢?

谥法规定,“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大宪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内外用情曰贞,忧国忘死曰贞,内外无怀曰贞,忠道不扰曰贞,保节扬名曰贞,履正中馈曰贞,守教难犯曰贞,幽间专一曰贞,恒德从一曰贞,直道不挠曰贞,名实不爽曰贞,事君无猜曰贞,德性正固曰贞,率义好修曰贞,德信正周曰贞。”

纵观张人骏的一生,他为人低调,处事沉稳,老成持重,可谓“德性正固”、“德信正周”。他在担任广东巡抚期间,曾经堵塞漏洞,每年省下四十多万元财政支出,并将本可装入自己腰包的这比巨额资金上缴国库,受到清廷嘉奖,可谓“清白守节”、“幽间专一”。他在担任山东布政使期间,协助袁世凯镇压义和团立有大功。在担任山西巡抚期间,领导护矿运动,从英国人手中收回其非法擭取的矿产主权。在河南巡抚期间,曾经依法力争,从美国传教士等手中收回鸡公山主权。在担任两广总督期间,曾经从英国舰队手中收回西江缉捕权;从日本人手中收复东沙群岛;发起第一次抵制日货运动,启动澳门划界。这些行动,可谓是“内外用情”、“忧国忘死”、“内外无怀”。他曾经派兵两赴南海,科学考察,将南海诸岛亲自命名,组织绘入我国版图,成为确立南海主权第一人,可谓““辟地有德””。他在辛亥革命之中,在江南省市纷纷独立,袁世凯拥兵观望借以逼宫,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固守城池,直到最后一刻。可谓是“忠道不扰”、“保节扬名”。翻阅晚清历史,张人骏一生没有半点差评。因此,授予他“文贞”,确实是名至实归。

由此看来,张人骏虽然论年岁比李鸿章、张之洞小许多,论资历比二人差,论官职最终也比二人低。但是,他的品德,他对国家的贡献,一点不比他们差。只是因为他太过低调,一般读者不了解而已。所以,他的谥号高于李鸿章、张之洞,也是理所应当得了。

李鸿章和张之洞的谥号为何不如张人骏

喜欢不喜欢 (单选)
0
0%
喜欢
0
0%
不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