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跑馬拉松的途中可以走路嗎?爲什麼?

小幫聊體育


理論上只要你沒有通過外力去完賽,走路/爬行都是可以的。


但是跑馬拉松不僅僅靠體力,靠智力,還要靠精神力量。


不管你賽前訓練的多刻苦,比賽策略制定的多完美,到了35公里之後一定會身心疲憊,


這時候一定會看到:身邊有很多已經在走路的跑友。


雖然跑不動了,走一會兒休息休息,等體力恢復了,也許還能繼續跑。


但馬拉松的精神動力,其實就是一口氣,


當你放鬆了,放棄了,也就over了。一旦走了,很多人很難再跑起來。當然也有例外。

所以,我的原則是,不管速度再掉,我也是在跑,絕對不走。你呢


跑者阿飛


首先我想說,在跑馬拉松的過程中,實在跑不動了,想停下來走一走放鬆放鬆,是完全沒問題的。在比賽中大家除了會為你加油外,不會有任何人去逼迫你一定要跑完比賽,畢竟對於業餘跑友來說,我們更多是來享受跑馬拉松的過程,而不是為了拼名次拿獎金的。

再者,我想就問題本身引申出的,也是大部分初馬朋友都可能碰到的問題:馬拉松跑不動該怎麼辦?

以我身邊一圈朋友的案例來看,大部分跑友所謂的跑不動,並不是心肺跟不上,更多表現在後半程腿部肌無力、抽筋等現象,業內專家則管這種現象為“撞牆”。

“撞牆”產生的原因:

1 能量的消耗

根據馬拉松運動的供能特點,主要以有氧代謝為主,其中又以脂肪供能為主。脂肪是人體最大的能源庫,脂肪氧化能力是長時間運動的關鍵,而糖原儲備是進行高強度運動的關鍵。

因此在馬拉松比賽過程中,是同時消耗大量脂肪和糖原,如果脂肪氧化能力達到侷限,糖原消耗又過多,就很容易出現體力透支現象。

2 代謝廢物的積累

在長距離跑的過程中,通過脂肪酸氧代謝不充分會產生"酮體"類的有害物質,它具有抑制神經,使各種代謝活動發生紊亂,從而導致運動能力下降,表現有腿痠、抬不動腿。

3 肌肉的疲勞

馬拉松的特點就是,距離長,時間久。因此肌肉長時間反覆收縮後,其細胞結構很容易發生損傷,以及蛋白的結構發生破壞,同時肌細胞內合成ATP(人體三大供能系統之一)的能力下降,造成骨骼肌疲勞。

4 心理層面的疲勞

運動神經元的興奮性下降(出現保護性抑制)。此時,心理上也會出現相應的消極反應。出現“撞牆”前,很多跑友的腦海裡便會出現各種消極聲音。

例如:心情浮躁、消極,暗示自己上廁所,勸誡自己下次再跑,可憐自己何必這麼苦,告誡自己健康最重要等。

最後簡單聊一下,如何才能避免“撞牆”?

首先,我覺得應該消除心理障礙。不要老是想著我跑不了42公里怎麼辦?不管是跑步還是其他事情,動起來才有意義,積極、樂觀面對,而不是消極、浮躁地選擇逃避比賽。

其次,優先練習有氧訓練(比如lsd這種長距離跑),馬拉松是一個超長距離項目,運動員的後程基本處於一個機械運動狀態,一旦停下來,就很難再跑起來。因此對於容易出現“撞牆”的跑友來說,多進行長時間的(2-3小時左右),慢配速的(最高心率的70%-85%左右)LSD訓練,基本保持每週一練比較好。

最後,當你出現放棄的念頭時,可以環顧四周,看看那些仍在賽道上堅持跑步的人,對你當時的思想變化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哦。

文章有點長,略專業,不過一些專業名詞我都做好標註,方便初學者瞭解。最後求一波關注,有任何跑步方面問題,都可以私信我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