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故事都閃爍著機智的光芒!看父母教育孩子時的「驚艷」操作……

孩子內向自卑,畏首畏尾?

孩子太皮,24小時不間斷看護仍出意外?

孩子進入叛逆期不聽話、早戀、暴躁?

父母說一句,孩子頂十句?

……

這些問題是不是常常讓你心力交瘁還無法解決難題?或者是費盡心力最後反而適得其反?那麼,在此過程中,你見過哪些令人驚豔的操作嗎?通過這些操作,我們又能借鑑點什麼嗎?

做一個特別的橙子

知乎@燕藝丹

每個故事都閃爍著機智的光芒!看父母教育孩子時的「驚豔」操作……

我小時候特別內向,不愛發言,不敢出風頭,有時候明明有點本事,也不敢表現。

我記得那還是我小學的時候。有一次,我氣鼓鼓的回家,跟我媽說,班裡的XXX就是個傻逼。當時要出個節目,我怕自己弄不好,就沒報名,結果XXX去了,還不如我呢,丟人,氣死了。

老師怎麼不叫我去啊!

我媽當時並沒有直接回答我,而是指著桌子上剛買回來的一大口袋橙子,跟我說:“你挑一個橙子出來。”

我記得我死死地盯著裝橙子的紅色網子,仔細端詳著每一個橙子。冬天的橙子每一個都黃黃的,皮兒厚厚的,如出一轍。我想了半天,還是不知道怎麼選。

“這些橙子都一樣啊,讓我挑哪個嘛。”

“對啊。在老師的眼裡,你們就像是這些橙子,一模一樣,怎麼選呢?如果想要被選擇,就先得讓人看到自己的特色。”

那一刻,在我小小的年紀裡,第一次體會到了什麼叫做“醍醐灌頂”。

橙子的故事,就這樣貫穿了我的一生。

從那以後,我就有了一個意識,不僅要學會一些東西,還要想辦法讓別人知道你會這個東西,這樣資源才會走向你

橙子事件,讓我從小就養成了習慣,在我擅長的事情上,找到“證據”,以此為平臺爭取更多的機會。可以說改變了我的人生。

比起枯燥的說理,或者是直接罵我一句沒出息,我覺得我媽這個橙子,實在是太驚豔了。

給孩子的浪漫回答

知乎@薛定鱷魚養的貓

每個故事都閃爍著機智的光芒!看父母教育孩子時的「驚豔」操作……

我一位老師的故事。

有一對大學教授,因為早年忙於事業,所以年近40才有了第一個閨女。閨女在這樣的家庭成長得很幸福,長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

有一天媽媽去接閨女,在幼兒園門口,閨女有些不開心地問:“媽媽,為什麼別人家的媽媽都那麼年輕漂亮,而我的媽媽卻比別人老呢?”

女教授很驚訝,但沒有生氣,她告訴自己的女兒:“寶貝,其實爸爸媽媽很早就在等著你的到來,我們在很多很多寶貝里一眼就挑中了你,我們就決定等你來到我們身邊成為我們的孩子,可是你遊得有些慢,但爸爸媽媽又決定等你,所以就花了比別人家更久的時間,你才成為我們的孩子,所以爸爸媽媽會比別人家的要老一些。”

閨女聽了以後,突然衝上去抱住媽媽,說:“我也最喜歡爸爸媽媽,我會快快長大,陪爸爸媽媽!”

如此高情商的回答,真的很讓人驚豔了!

愛是放手,也要放心

知乎@匿名用戶

每個故事都閃爍著機智的光芒!看父母教育孩子時的「驚豔」操作……

說一個我媽的,本人女,從小比男孩淘氣,手心磨得都是老繭,小時候有幾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危險經歷,一是2歲多掉長江裡了,被好心路人撈起來了(救命恩人),二是小學喜歡翻雙槓,結果摔下來臉腫了。

然後我媽做了兩件事,一是要求我學會游泳,二是教會我怎麼玩學校的各種體育器材,晚上她帶我到學校操場,給我說翻雙槓、爬高爬杆的時候,手要怎麼抓,腳要怎麼纏。

我媽說,安全意識是必須的,不能在沒有家長老師的陪同下,私自進行危險運動,但家長和老師不可能時時刻刻在你身邊,你也不能保證突然有個好奇心、玩心什麼的,自己就去嘗試了,所以必須學會相關的技能,增加自己的安全係數

其實後來證明這個理論真的挺不錯的,什麼事都不如自己學會以後來得方便。

吾兒叛逆很開心

一位日本媽媽,在兒子進入叛逆期時,秀了一波“反其道而行”的操作,成功讓兒子早早結束了叛逆~

每個故事都閃爍著機智的光芒!看父母教育孩子時的「驚豔」操作……

像這樣令人眼親一亮的教育方式,除了知乎上這些之外,一些知名的作家們對於教育孩子上,也是很“另類”的。奇特,但卻很成功!

魯迅:不輕易否定孩子

“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

——魯迅

每個故事都閃爍著機智的光芒!看父母教育孩子時的「驚豔」操作……

魯迅是文化領域的一名闖將,在家庭中,他是一位寬厚的丈夫。慈愛的父親。1929年9月,魯迅與許廣平生下一個兒子,夫婦倆起了一個又一個,最後決定叫“海嬰”。他尊重和信任孩子,注意說服教育,從不訓斥海嬰。他認為:“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即使在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上,他也是十分留心的。

有一次,魯迅請朋友吃飯,從菜館叫來的菜中,有一碗魚做的丸子,其中有的新鮮,有的變了味。海嬰一吃就說不新鮮,許廣平不信,別的人也不信,因為他們吃的恰好都是新鮮的,以為是小孩子亂講罷了。但魯迅卻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意見,把海嬰碟子裡的魚丸撿來嚐了嚐,果然味道變了。魯迅說:“孩子說不新鮮,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

池莉:“溺愛”女兒

“我希望我的女兒,首先能夠從真實不虛的生活中懂得生命意義。如果她慢慢懂得了衣食是一種大事,勤儉是一種美德,心靜是一種大氣,寬容是一種真愛,知曉是一種最好,那天下還有什麼功課她拿不到A的呢?”

——池莉

每個故事都閃爍著機智的光芒!看父母教育孩子時的「驚豔」操作……

池莉是當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品《來來往往》。池莉認為那句廣為流傳的“千萬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混賬至極,於是她與女兒一路在重壓下尋求快樂成長的夾縫,其間還經歷了痛苦的家庭劇變、與丈夫的離異。而18年過去,女兒考上了英國的名牌大學,併成為一個身心健康,敢於夢想、敢於追求美好生活的“小美女”。

為了維護女兒的尊嚴與快樂,池莉做了很多令家長們吃驚的事情:整個小學期間,堅持讓女兒晚上九點半睡覺,女兒因此沒有完成作業,她就給老師寫假條並簽名;她放任女兒在小區玩耍,把呼喚女兒回家吃飯變成了小區的一景。面對著“太過溺愛”的提醒與鍾告,面對不隨大流可能讓女兒“基礎薄弱”的現狀,她也仔細思考過,但女兒的表現很快讓她放下心來,因為女兒在快樂中培養出了興趣,無論是做功課、畫畫還是彈琴,都有不錯的成績。

池莉從一開始就培養女兒的平等觀念與自立性格,很多事情都與女兒商量。女兒申請英國的高中和大學時,學校選擇、和校長溝通、網上應考、準備簽證材料等工作都是獨立完成的。為了不影響女兒中考,池莉曾向她隱瞞協議離婚的事實,有兩年的時間維持著家庭表面上的平靜。卻沒想到,女兒早就看到了協議,並反過來安慰池莉,認為如果婚姻不和諧,離婚對大家都好。

六六:不用成人的視角改變孩子

“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我有一個底線和原則:不安全的事情不能做,傷害他人的事情不能做。其他的事情,比如像穿什麼樣的衣服想去哪玩自己決定。關於孩子這事永遠沒有卡,重來,永遠是現場直播。孩子年紀雖小,但他有自己的世界觀,家長不要用成人的視角去改變他。他覺得現有的生活方式他挺快樂,那我就尊重他。”

——六六

每個故事都閃爍著機智的光芒!看父母教育孩子時的「驚豔」操作……

六六,著名都市女性題材作家、“鑽石級”編劇。兒子陳偶得是六六最大的欣慰,也是她的開心果。身為人母,她樂得與兒子分享她生命裡最重要的一切。

六六大膽提出了不贊同家長為孩子擇校的犀利觀點,並坦言,陳偶得從新加坡回到國內,落戶上海上小學時,她的選擇不是就名,而是就近。六六說:“我相信90%以上的家長擇校的原因是對自己不自信。覺得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不如那些優秀的學校,我對自己有足夠的自信,我不存在這個問題。學校、社會、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要,不要把責任都推給社會、學校,更多是在家長。我認為他有充分的睡眠,足夠的玩樂空間,比上名校更重要。我的孩子就在上海上相對普通的學校。”

六六說要培養孩子正確運用財富,“不用因為經濟走向犯罪,這是我們對孩子最低的要求。我現在就一直給兒子灌輸,我只能提供你最基本物質需求,我的錢不是留給你,未來要留給社會。現在我孩子就有這種觀念,他知道媽媽的錢不是他的,未來指望不上我了。所以有時我跟他說話,他就會說‘你別打擾我,我要好好學習,否則未來我怎麼養活我自己。”

劉墉:做孩子的風箏線,把握好他起飛的方向

“強權”只是手段,孩子不是用規則就可以教得好的,規則總是會被他們忘掉的……但思考與行事的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以後,便用不著藉助記憶,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在他們的人生中發生作用。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用規則的手段,強化孩子良好的思考與行事的習慣。

——劉墉

每個故事都閃爍著機智的光芒!看父母教育孩子時的「驚豔」操作……

作家劉墉真正做到了事業家庭兩不誤。作為勵志暢銷書作家,國內大小書店櫃檯上都少不了他的作品;他又是一名成功的父親,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博士,已經出版了4本書,還有了自己的公司。

由於劉墉的強權教育,劉軒很小的時候自己的事情就自己做了,衣服髒了,自己動手;父母不在家,飯要自己做。因此,劉軒很早就能夠自己做飯,甚至燒得一手好菜,這讓很多自詡獨立的美國孩子都自愧不如。

就是劉墉這樣一個絕對的“中國式父親”,為了陪兒子一起成長,也與時俱進地學會了很多兒子世界裡的新事物:上網聊天、滑旱冰、穿破牛仔褲,甚至如何染綠頭髮。這個現代的“中國式父親”直到兒子考上哈佛大學,才終於鬆了一口氣,而兒子劉軒也直到進入哈佛大學,獨立生活之後,才逐漸明白了父親強權教育的良苦用心。

劉墉支招:養兒子就要讓他志在四方,放開雙手,讓他走出去,讓他走得穩。讓他吃苦,並不一定要把他放到艱苦的環境中去,而是給他一顆能夠感受生活的心。

林語堂:勸女不必上大學

“你已經養成了自學的習慣和能力,有了這一點,什麼學問都可以學得到。”

——林語堂對女兒說的話

每個故事都閃爍著機智的光芒!看父母教育孩子時的「驚豔」操作……

林語堂從孩子們很小的時候就教他們讀書、學中國文化,為他們打下堅實的中文基礎,他還鼓勵孩子們寫日記,以此來鍛鍊孩子們的寫作能力。

然而當女兒林太乙中學畢業要考大學的時候,林語堂先生卻勸林太乙不必上大學,他說:“你已經養成了自學的習慣和能力,有了這一點,什麼學問都可以學得到。”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務實精神,作為大學者的他,清楚地知道,真正的學問,不是由一紙學歷來證明的,而要有真才實學,與其浪費那麼多時間去求得一紙文憑,不如用這些時間來好好做一番學問。

林太乙聽從了父親的建議,沒有考大學,中學畢業後就去耶魯大學應聘,因紮實的文化功底被錄用為中文系教師,以後還擔任過《讀者文摘》的總編輯,並相繼出版了多部作品,在文學史上打拼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