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保健醫生王鶴濱病逝 長孫回憶:24歲就擔此重任

今年9月11日,曾任毛澤東主席保健醫生、秘書,同時兼任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林伯渠保健醫生的王鶴濱去世,享年94歲。

王鶴濱,1924年生,1938年參加抗日工作。1945年畢業於中國延安醫科大學,1956年畢業於蘇聯列寧格勒第一醫學院第一內科,從事心肌梗塞疾病方面的研究,獲蘇聯醫學副博士學位(同博士待遇)。曾致力於輻射損傷領域的研究,發表專著《人體輻射損傷》。獨創多種速效中藥配方和治療方法,為各類疑難病症提供了有效的醫治手段,例如:冠心病、腦血栓、癌症、結核、哮喘、痛風、類風溼等疾病。可敬的是,老人90多歲高齡仍然出診看病。

九十多歲仍與奶奶搭檔為人看病

毛澤東保健醫生王鶴濱病逝 長孫回憶:24歲就擔此重任

94歲的爺爺王鶴濱伸出右手,用力按了按病人的腰部。92歲的奶奶葉丹站在一旁,熟練地將棉球在酒精裡蘸了蘸......

這是六個月前,我最後一次見爺爺為人治病。

那時的爺爺已經身患肺積水,心臟也時常罷工,但他還是放不下找上門來的病人,堅守在醫療工作的第一線。

他的一生就是如此,充滿拼搏的激情,就像奔騰浩蕩的河水,永遠不願停歇。

令人驚訝的是,九十多歲的老兩口依然動作嫻熟,配合默契。彷彿和七十年前一樣。

七十年前,他是醫生,她是護士,都是二十歲出頭。

有一次她不小心把醫務室的東西打破了,心想糟了,一定要挨大夫罵了。可是年輕的王鶴濱大夫並沒有動怒,只是很和藹地說了句:“以後小心些”。

脾氣不錯喲。她從此開始關注他。

爺爺出生在河北安新白洋淀,因為戰亂和水災,家裡窮得揭不開鍋,最後連鍋都賣了。不得已之下,他很小就跟著父母出外逃荒。

爺爺在1938年參加抗日,當時只有十四歲。1941年他赴延安中國醫科大學學習,並以模範生畢業,在延安擔任軍委衛生部的醫生和負責人。

年輕有為的爺爺很快得到了奶奶的好感,後來在領導批准下,兩人走在了一起。

當然這是爺爺的版本。據奶奶講,當時延安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爺爺能追到她,是他運氣好。

24歲即擔當重任

個性耿直不幫江青提箱子

病人連聲道謝,從診室出來到客廳,一眼看到牆上掛著的照片。

“這是您和毛主席的合影吧?您當時可真年輕啊。”

1949年,爺爺受命擔任毛澤東主席的保健醫生、生活秘書,曾同時兼任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的保健醫生。

當時爺爺才二十四歲。

我時常會疑惑,那時候用人真是大膽,怎麼會讓一個二十四歲的毛小夥子擔當如此重任呢?

雖說爺爺在1938年就參加抗日,也算有了十年的工作經驗,但畢竟比他資深的醫生有很多啊。

而且爺爺的性子還特直,有啥說啥,沒有一點圓滑,這樣的人怎麼會被選到主席身邊工作呢?

但後來我讀到爺爺回憶錄裡的一個故事,好像才有點兒明白其中的道理。

1950年10月27日,原五大書記之一的任弼時不幸去世,年僅46歲。任弼時得病時,中央曾召集北京醫學界的名流來會診,包括協和醫院的內科專家、內分泌專家、北京醫院的心血管專家等。

腦脊液檢查,抽出來的腰椎脊髓液像血液一樣,這說明了腦的出血量是大的。

據說專家會診後,都不願說出肯定的意見,多是安慰性的語言,估計是怕說錯了擔責任。只有爺爺大膽直白地說:“病情很嚴重,腦出血量很大,恐怕不行了。”

確實,由於當時沒有現在的先進設備,無法準確地測定出出血部位,做開顱術止血,任弼時的確很難搶救。後來的情況也正如爺爺預料的一樣。

找醫生,真得找個實誠點兒的。要不然,得了什麼病都不知道,何談治療?

不過個性耿直,也容易得罪人。據說有一次江青從車上下來,對爺爺說:“幫我提一下箱子。”估計很多人聽了就會很高興地去做了,可我爺爺卻撂了一句:“我是主席的醫生,又不是你的勤務員,你自己拿吧。”說完揚長而去了。

聽到這事兒的時候,我差點笑出聲,爺爺的性子真是從來沒變過。

毛澤東保健醫生王鶴濱病逝 長孫回憶:24歲就擔此重任

留蘇前與主席在一起

爺爺撰寫了多部回憶錄,風趣生動地還原了紅牆內那段不為人知的往事,例如《紫雲軒的主人——我所接觸的毛澤東》、《走近偉人:毛澤東的保健醫生兼秘書的難忘回憶》等等,記錄了主席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

他讚揚主席的簡樸、謙和、平易近人。他工作時勤勉盡責,對主席也是無比敬愛,甚至是發自內心的崇拜。

然而無論對誰,爺爺的態度總是不卑不亢。

1953年,經主席同意,爺爺準備去蘇聯留學深造。當時他已經到了北京火車站,正要上車出發,突然車站接到主席的電話,要求我爺爺馬上返回中南海,不要出國了。

我想不少人聽到這話,可能會趕緊趕回中南海。沒想到爺爺卻回覆說:“我是留學生團的隊長,我不去的話大家都會受影響,所以請轉告主席,我已經走了。”

然後他就帶隊乘火車走了。幸好主席也沒有追究。

爺爺就是這麼個憨直果敢的人。無論面對的是達官顯貴,還是小民百姓,他做事總有他的原則,沒有一點勢利。我從小到大,也從未見他畏懼過什麼。後來每當我面對困難心生膽怯的時候,常會想到爺爺,於是也試著勇敢一點。

幾年後,爺爺從蘇聯回國後擔任北京醫院主治醫生、蘇州醫學院常務副院長等職。之後,他參與國家的核研究,在核輻射防護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爺爺是核試驗團隊的成員,並親赴新疆羅布泊戈壁灘,負責生物效應觀察和研究工作。試驗成功後,爺爺還專門回到北京,在周總理家向總理彙報試驗的具體情況。

按理說,這麼重要的試驗肯定會有正式的工作彙報會,為什麼要讓爺爺再單獨彙報一次呢?而且還私密地安排在總理家裡?

也許,這還是因為看重爺爺的實誠。他不愛說假話,也不會說假話,跟他聊聊比較容易掌握真實情況吧。

在核防護方面,爺爺著有《人體輻射損傷》、《輻射危害與醫學監督》等書,他的研究還在一九七八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擔任核工業部安防衛生局局長,直至離休。

毛澤東保健醫生王鶴濱病逝 長孫回憶:24歲就擔此重任

把自己當試驗品

病人還在目不轉睛地欣賞照片,爺爺笑著問他說:“你來回走走,腰有沒有感覺鬆快一點?”病人將信將疑地走了兩步,然後驚喜地說:“嘿,真的好了很多。我這可是老毛病了,您可真是神了!”

爺爺的療法是自創的,可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等疑難雜症。據他說,很多骨科病其實並不是骨頭的問題,而是肌肉的炎症導致骨頭變形。只有治療肌肉,骨頭才會好起來。

當初之所以開創這個療法,是因為爺爺自己就有腰腿痛的老毛病,是文革時落的根兒。

文革時爺爺被打成走資派,造反派把爺爺關起來,用布包著鐵棍子打,雖不見皮開肉綻,但留下了腰腿內傷。

爺爺還被下放到五七幹校,每天干很重的體力活。但他反而利用那段時間,潛心鑽研中醫理論,為當地百姓治病,被方圓百里稱為神醫。

奶奶也被打成歷史反革命,和爺爺一起被下放到五七幹校。她當時已經北醫大畢業,也是醫生了,但被派去洗衣服,每天從早洗到晚。

有天半夜,爺爺正睡得熟,突然覺得有人在使勁擰他的鼻子,他一下子就驚醒了,才發現是奶奶乾的。奶奶說,她夜裡夢見自己還在洗衣服,但是水龍頭太緊,怎麼擰也擰不開,其實一直擰的是爺爺的鼻子。

爺爺笑道,幸虧你是洗衣服,要是被分配到屠宰場工作,我可就慘了。

若干年後,爺爺得到了平反,也調回了北京。難能可貴的是,他並不記恨文革中整過他的人,所有人他都原諒,甚至後來還為人家治病。

不過,他受的內傷一直困擾著他,病痛時常會侵擾他的正常生活。

小學的時候,我有天放學回家,在院子裡看見爺爺,腰彎成90度,雙手扶著樓下的圍欄杆,艱難地向前移動著。一問才知道,他疼得根本直不起腰,但還要下樓到傳達室拿報紙。

我趕緊上去攙扶,但他不讓,一定要自己走。老爺子就是這麼倔。

幾天後,我一進爺爺的臥室門,看見他獨自側躺在床上,右手拿著一支針管,正摸索著後腰部的穴位,準備給自己打針。

原來他正把自己當試驗品,調試用藥和治療點。我們都說他有點亂來,但他搞了幾次以後,竟然把自己的腰痛給治好了!

接著,他又用這種自創療法幫助更多人,在離休後到偏遠農村做赤腳醫生,見到家裡經濟條件差的,他常常不收錢,免費給人家看。後來爺爺又在北京開了診所,幾十年間解除了數千患者的病痛。

他還把幾十年的行醫經驗和病例記錄下來,著有《從肌肉來的疾病》和《受寒性肌—神經綜合症的臨床表現與治療》等書。他還呼籲醫院開設肌肉科,治療由肌肉引發的各種病症。

除此之外,爺爺還獨創多種速效中藥配方和治療方法,為結核、冠心病、腫瘤、哮喘、通風、類風溼等疑難病症提供了醫治手段。

毛澤東保健醫生王鶴濱病逝 長孫回憶:24歲就擔此重任

王鶴濱夫婦與兩個孩子

爺爺的高明醫術,我有親身體驗。

我剛出生沒多久,得了秋季腹瀉,父母把我送到醫院住院,半個月也沒見好轉,據說我因為疼,雙腳互相搓來搓去都搓流血了。爺爺正好從蘇州回北京,看到這個情況,趕緊開了副中藥,我吃了一兩天就痊癒了。

後來我上了大學,打籃球把左腿膝蓋給摔傷了。當時下樓都彎不了腿,躺在床上左腿怎麼也抬不起來。幾個月過去了,醫院治不好,左腿肌肉都開始萎縮了。後來,也是爺爺給我打了幾次針,我的腿才能夠抬起來,肌肉也慢慢恢復了。

大智藏銳的“神筆馬良”

送走病人以後,爺爺奶奶都有些疲倦了,我就攙著奶奶回臥室休息。

我最喜歡奶奶臥室的照片牆,牆上貼滿了照片,有大有小,有彩色有黑白,足有幾十張。

奶奶近些年記憶力有些衰退了,所以她在自己的床邊佈置了這面照片牆,隨時能夠看到親人們的面容。她還在照片背面寫上每個人的名字、以及拍攝的時間地點,一是怕自己忘卻,二是希望我們晚輩能夠了解。

照片牆上最新的照片是今年拍的全家福。最老的照片要數奶奶的奶奶的那張,大約一個世紀前拍的黑白照,攝於廣東梅縣白宮,奶奶的老家。

奶奶是客家人,從小在梅縣老家長大,對那裡的山水和故人有著深深的眷戀,曾經著書《白宮往事》,真實記錄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客家民俗和文化。

以前能走動的時候,奶奶常會回老家去看看,這些年她出不了門了,就愛在臥室凝望這些老照片。奶奶雖然常常記不得昨天發生的事,但是卻對幾十年前的往事記憶猶新。如果我在,她常會指著照片牆上的一個個親人,給我講述他們的故事。

當然,所有照片中有三張最大,都是爺爺的。左邊和右邊都是爺爺的單人藝術照,正中間是爺爺和奶奶的鑽石婚照,大約是十年前拍攝的。

奶奶把這三張最大的照片擺在牆的正中央,可見爺爺在她心中的位置。

爺爺不僅喜愛鑽研業務,還是個充滿生活情趣的人,愛好非常廣泛。

爺爺對文學歷史感興趣,家裡藏書頗豐;他自己也熱愛寫作,除了諸多回憶錄和醫學著作,他還創作了上百首舊體詩和新詩;他也喜歡收集古董,曾經每週末騎車去潘家園看舊貨,經常和幾個“玉友”切磋;當然,最讓他痴迷的,還要屬繪畫和書法了。

爺爺從小就愛畫畫,但就像神筆馬良一樣,他小時候窮得連一支畫筆都沒有,只能用樹枝在泥土上劃拉劃拉。

毛澤東保健醫生王鶴濱病逝 長孫回憶:24歲就擔此重任

王鶴濱繪畫作品《虎》

他十四歲參加革命,領導問他想做什麼,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我想畫畫。領導笑道:等革命成功了,你怎麼畫都可以。現在我們更需要醫生,你讀過書,要不然就學醫吧?

於是他做了醫生。直到離休。

離休後,爺爺想,革命已經成功了,終於可以畫畫了吧。於是,他開始了一段嶄新的藝術旅程。

爺爺畫畫和行醫一樣,喜歡自學。他沒有上任何專業課程,只是找來各種畫冊,慢慢揣摩,又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自己慢慢嘗試。

小時候,每次到爺爺的書房,就會發現書桌上、櫃子上、床上、地上到處堆滿了宣紙,爺爺在紙堆中揮毫奮戰、潑墨如雨、酣暢淋漓。

書房經常被爺爺弄得亂糟糟,還好有奶奶不斷地收拾整理。爺爺也常找不到東西,往往是被他自己的紙堆埋沒,只好找奶奶幫忙,而奶奶每次都能耐心地幫他找到。

家裡從此再不用買衛生紙,爺爺有大量的廢稿需要處理,奶奶把它們裁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我們全家人怎麼也用不完。

經過三十多年的摸索和錘鍊,兒時的夢想終於成真,爺爺在繪畫和書法上獨闢蹊徑,屢屢創新,自成一派,跨界成為一位著名的書畫家。

他的數十件書畫作品發表刊載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北京日報》等各類報刊,並多次舉辦個人書畫展,個人傳略收錄於《中國書法家選集》、《中國美術家選集》和《中國名人大辭典》。

今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王鶴濱》。美術界泰斗黃永玉先生為他作序道:“王先生的作品之所以令人眼前一亮,就是在於他的大智藏銳,不隨人作計,而是以‘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的藝術手法,讓讀者小中見大,拙中見巧。看得出王先生在對藝術的追求中,沒有什麼奢望,只想為這絢麗的世界添上淡淡的一筆,成功與否無怨無悔……”

毛澤東保健醫生王鶴濱病逝 長孫回憶:24歲就擔此重任

王鶴濱夫婦與長孫王一(本文作者)

奶奶不見了

爺爺是2018年9月11日仙逝的,原因是心臟驟停。還好他走前沒有受太多苦,而且九十四歲無論如何也是高壽了。

但是直到現在,我們還不敢把這個消息告訴奶奶。她和他相守了七十多年,相濡以沫,互相依靠,我們生怕她聽說後無法接受,身體承受不住。

可是這幾天,我們發現奶奶有點不一樣。多少年來,她吃飯前總是會叫爺爺來,爺爺不來她從不動筷子,可是這幾天她沒有。多少年來,她在家中走動,經過爺爺的床邊,總會坐下來噓寒問暖,可是這幾天她沒有。多少年來,她和我們聊天時,總是會不自覺地提到爺爺,可是這幾天她沒有……

昨天,奶奶突然不見了!我們本以為她在臥室睡覺,都沒察覺,但一找才發現,她根本不在家裡。

奶奶的腿腳早已不穩了,走路需要人扶,出門需要輪椅。怎麼會突然不見了呢?

我趕緊下了樓,還好找到了奶奶。原來她正彎著腰,用手扶著欄杆,費力地向前移動著,一點點走到院子裡。

她似乎在尋找著什麼。

一下子讓我想起爺爺當年彎著腰取報紙的情景。我忍住眼中的淚水,趕忙走上前,扶住她。

“您一個人怎麼出來了?摔了怎麼辦?以後可要先告訴我們一聲啊。”

“我去傳達室取報紙,以前都是你爺爺取的。”

原來她心裡都知道。原來她心裡都記得。

原來她和他早已融為一體。

中秋的傍晚,天紅似火,雲青如墨,夕陽美得讓人心碎。我還是沒敢流下眼淚,彎腰扶著奶奶弱小的身軀,一同慢慢向傳達室走去……

 本文作者為王鶴濱長孫王一,圖片均為王一提供,特此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