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哪所大學「合得來」?看看校訓就知道了

校訓是一所學校珍貴的價值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它代表了學校的辦學理念,考生了解一所學校的校訓,可以初步判斷這所學校與自己是否“合得來”。

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出自《周易·乾卦》的《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宇宙剛勁有力地不停運轉,君子應當效法天地,奮發努力,永不停息。“厚德載物”出於《周易·坤卦》的《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當增厚美德,包容萬物。1914年11月,梁啟超到清華大學演講,以《周易》的兩個象辭激勵學子,後作為清華校訓。

中國人民大學: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一詞最早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後來唐代學者顏師古將“實事求是”一詞解釋為“務得事務,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為一種值得提倡的務實求真的學風。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繫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

復旦大學: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出自《論語·子張》,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南京大學:誠樸雄偉 勵學敦行

“誠樸雄偉”原是中央大學時期的校訓,由羅家倫提出。“勵學敦行”是從中國古代前賢名句中選取而來:“勵學”二字見於宋真宗寫的一首名為《勵學篇》的詩,勸勉人勤奮學習;“敦行”見於《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南開大學: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

由校長張伯苓提出。允,即文言語首助詞,這種用法源自《詩經》。允公允能,意思就是“既有公德,又有能力”。本意是要使南開學生具有“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日新月異”,語本《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古代賢王商湯的座右銘,以一種動態的角度倡導積極進取、不斷革新和變化,才能不斷進步。

中山大學: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出自《禮記·中庸》,意思樸實,即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謹慎地思考,明確地辨別,堅定地執行。1924年,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中山大學,親筆題寫了這則校訓。

山東大學:學無止境 氣有浩然

“學無止境”出自清人方東樹《昭昧詹言·通論五古》:“學無止境,道無終極。”“學”,不僅要學習實用的知識技能,更要通過不斷學習來提高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氣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孫丑》:“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大義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氣。110年校慶時改為“學無止境,氣有浩然”,價值取向更明確,更符合音韻平仄要求,讀來更朗朗上口。

廈門大學: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

“自強不息”是陳嘉庚先生創校時提出的,仍是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為廈大私立時期的林文慶校長確立的校訓。“止於至善” 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人格理想,蘊含著生命對於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與踐行。

四川大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海納百川”取意自《莊子·秋水》,作為固定詞語最早出自晉代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形器不存,方寸海納。”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其言包含廣也。”“有容乃大”則出自《尚書·君陳》:“爾無忿疾於頑。無求備於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將兩詞連用的則是林則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農大: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

出自屈原《離騷》中的名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飽含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民生之多艱”是中國的農情,也是中國的國情,以“解”代“哀”,更有一種敢於承擔的勇氣和魄力。下句出自《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如何才能在眾多高校中認出它的氣質呢?一是查找翻閱自己欲報考高校的建校歷史,包括它的知名校友;二是觀察高校學生在網上的一些發言,從中感受其精神面貌;三是看一個高校的校訓,任何一所高校的校訓都不是當事人一拍腦袋就想出來的,校訓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在校學生的精神狀態,而學生也不知不覺為校訓所影響改變。

另外,在自主招生自薦信的書寫及複試的考核中,部分會涉及到高校歷史及以對高校校訓的理解,提前瞭解,有備無患。

你和哪所大學“合得來”?看看校訓就知道了

你和哪所大學“合得來”?看看校訓就知道了

你和哪所大學“合得來”?看看校訓就知道了

如有侵權請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將及時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