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第一次漢文化與漢民族的碰撞:匈奴儒生劉淵的前趙

中華民族、炎黃子孫,這是我們對今天中國境內56個民族的統稱。當任何一個民族、一種文化需要融合之時,碰撞、矛盾、甚至戰爭都再所難免。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讓56個民族能夠擁有同一個名字,這絕不是任一1/56的努力能做到的。

融合是一個慘烈的過程。在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大融合時期造就了近300多年的亂世,史稱:兩晉南北朝。而第一次大規模碰撞的源頭是一位匈奴族儒生——劉淵。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漢文化與漢民族間的碰撞。

匈奴貴族、儒生——劉淵

歷史上第一次漢文化與漢民族的碰撞:匈奴儒生劉淵的前趙

劉淵,西漢時期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其父劉豹為曹操麾下左部帥,匈奴貴族封號:左賢王。因漢高祖劉邦曾將一宗室之女嫁於劉淵的先祖冒頓單于,因此冒頓單于的後代都以“劉”為姓,而劉淵也自認自己有漢室血脈,雖然並未有歷史能考證證明。

自漢以來,雖與匈奴戰爭不斷,但漢與匈奴的民族融合已經開始。自三國時代,也有大量少數民族將領融入魏蜀吳三國,而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更大力推行對少數民族的優待政策,促使大量少數民族歸附。

幼年劉淵愛好學習,拜党項儒生崔遊為師,熟讀諸子著作,並曾嘆:“周勃、灌嬰跟隨漢文帝而不能開創教化的大業,可惜啊!”作為遊牧民族匈奴族的後裔,劉淵顯然不可能只學文,他也學武。據說他姿態、儀表魁梧,善射箭,體能特別好。

質子

歷史上第一次漢文化與漢民族的碰撞:匈奴儒生劉淵的前趙

曹魏時期雖大量任用少數民族將領,但明顯對少數民族是不信任的。曹魏末期,公元264年-265年期間,劉淵作為質子到了京城洛陽,受到權臣司馬昭厚待。265年末,晉武帝司馬炎篡位,266年,司馬炎登基。

公元265年-278年,劉淵的好友王渾兩次向晉武帝司馬炎舉薦劉淵,第一次舉薦,是推薦劉淵平定禿髮鮮卑部落叛亂;第二次舉薦是讓劉淵帶兵滅東吳。但兩次舉薦均遭到孔子後人、時任平動將軍的孔恂所阻,孔恂的理由總結下來就五個字——異族不可信

小編沒有找到日後孔恂是否見到劉淵的作為,如果跳出民族狹隘性和政治立場,他可能會發現劉淵所遵從的恰恰是其先祖所開創的儒家。不管是孔子的儒還是董仲舒的儒。

忠與義——劉淵的抉擇

歷史上第一次漢文化與漢民族的碰撞:匈奴儒生劉淵的前趙

279年,劉淵的父親劉豹去世,晉武帝司馬炎任命劉淵接替父親的官職,成為代理左部帥。289年,司馬炎加封劉淵為北部都尉。290年,晉惠帝司馬衷繼位,劉淵被加封建威將軍、五部大都督,封爵為漢光鄉侯。這一時期的劉淵嚴明刑法,有效制止了各種犯罪。他不貪財物,樂善好施,已誠交各方英才。逐漸,匈奴五部、各地知名儒生都歸附到他麾下。

291年,八王之亂啟。剛登基不久的晉惠帝司馬衷智商不高,實際把控朝政的又是皇后賈南風,所以很難獲得儒生劉淵的真心擁戴。不過之後司馬瑋、司馬亮、司馬倫、司馬冏、司馬乂五王輪番作亂,劉淵也沒有參合。直到第六王司馬穎被封皇太弟,劉淵才站在了司馬穎一邊。估計在劉淵看來,皇太弟司馬穎是晉朝儲君,其正統的身份值得自己的效忠。

304年,東海王司馬越邀四方兵馬十多萬,挾持晉惠帝司馬衷攻擊司馬穎老巢鄴城,劉淵曾勸司馬穎避其鋒芒,但司馬穎不從,誓要決戰。劉淵見事不可為,以搬匈奴五部人馬助戰為由提前逃離了鄴城。

劉淵回到自己的左國城(今山西方山縣境內),他的堂祖父左賢王劉宣早已和匈奴諸部商議好擁護劉淵為大單于,稱王。回到左國城的劉淵還幹了一件所有人沒有想到的事情,他派兒子劉聰帶一萬精兵去救援司馬穎,因為他與司馬穎有言在先,不能不去救他。但劉聰趕到之時,司馬穎已落敗,挾持晉惠帝逃往襄陽了。劉聰大軍退回左國城後,劉淵還想再派兩萬精兵去救司馬穎,被劉宣等人攔下了。

如果說劉淵投司馬穎是忠,則想去救司馬穎則是為了成全“義”。然而在亂世之中,忠與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活著。咱們不管劉淵在做這些的時候,到底是真心實意還是惺惺作態,反正以匈奴族的民族性格來說劉淵都不必如此。雖然劉淵身上流淌的是匈奴血脈,但起骨子裡其實已經是一個漢文化烙印的漢人了。

前趙——漢文化與漢民族的PK

歷史上第一次漢文化與漢民族的碰撞:匈奴儒生劉淵的前趙

公元304年,劉淵自稱漢王,但他又做了一件匈奴人不會做的事情。他尊劉禪為孝懷皇帝,奉漢高祖劉邦為祖,建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與宗廟。建國號為“漢”,史稱:漢趙或前趙。

劉淵的漢趙,以恢復漢室為己任,設立了先西攻長安、再東取洛陽,隨後統一全國的偉大目標。劉淵的漢趙在血統之上是標準的少數民族政權,他的王國以匈奴為主,也包含了漢、鮮卑、氐、羌等各個民族。但在官至上完全沿用了漢朝官至;在行為準則上,劉淵也以漢文化標準要求下屬,禁止濫殺、禁止擾民。劉淵建立的是一個以漢文化為根基的多民族王國。這是一次漢文化與漢民族的大碰撞。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

五胡亂華?五胡入華?

歷史上第一次漢文化與漢民族的碰撞:匈奴儒生劉淵的前趙

劉淵的有生之年,雖然看到了他的漢趙兵臨洛陽城下,但並沒有實現自己統一全國的夢想。公元310年7月,劉淵病逝,由於我們不知道他具體的出生年份,所以也無法得知他享年多少歲。但西晉王朝最終滅在了他所建立的漢趙手上。

自劉淵建成漢起,未來的一百多年曆史被稱為十六國,它與西晉、東晉王朝並列存在,後世史學家也將這一時期稱為:五胡亂華。當然,既然以“亂”相稱,後世的多數史學家對劉淵也多惡評。

其實,自古以來,中原大地的漢人,對於少數民族一直是高高在上的,多以南蠻、東夷、西戎、北狄、胡等並不太好聽詞彙概稱。然而,這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自曹魏到晉武帝時期,無數少數民族也曾和平的融入過中原大地。是晉朝的政局不穩定、八王之亂讓民不聊生,再加上統治者高高在上的態度才讓這場民族大融合變得如此血腥。

輪番上場的十六國,雖的確有暴虐、弒殺之輩,但其主線依然是不停的在學習當時更先進的漢文化。當我們習慣了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去俯視一切、盲目自大、自信時,亂則成必然,捱打就很正常。

但這樣的教訓還不夠,一千多年後,當一群綠眼睛、白皮膚、高鼻樑的人駕船而來時,又被我們稱為了“夷”,這群人也給了我們教訓。今天,當中華民族又有了足以高傲的資本之時,是否能夠不再盲目自大?當你抬起高傲的頭顱時,別人真正快步追趕。

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在經過幾百年的亂世之後,今天,除羌族還存,其他四族今安在?他們多早已融入到漢族之中。到底是五胡亂華,還是五胡入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