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诸侯53:孙坚偶得玉玺,董卓退守老巢

董卓在孙坚军队的逼迫下,往长安方向西撤,将东汉的长达百年的首都洛阳拱手让给了孙坚。从汉光武帝刘秀开始,洛阳作为东汉首都已经超过一百五十年。作为帝国的中心,皇家、世家大族久居与此,繁华是可以想见的。可是在董卓一番折腾之下,孙坚带军队进入的洛阳,却早已是一片残垣断壁。此时的洛阳空无一人,以致“旧京空虚,数百里中无烟火”。


十八路诸侯53:孙坚偶得玉玺,董卓退守老巢

图1、断壁残垣的洛阳城(《虎牢关》)

孙坚是在京城待过的,之前洛阳的繁华,他是亲眼目睹过的。可如今再回来,看到如此一番景象,孙坚心头翻滚起来的感慨和叹息可想而知。除了看到洛阳成了一片废墟之外,京城周边世家大族的陵墓都被董卓军队挖掘盗取,这些一直高高在上的世家大族的先人们的遗骨被弄的四处都是。

孙坚感慨之外,马上下令部下,帮助修复皇家以及世家大族被挖掘盗取了的坟墓。特别是整理清扫皇家的陵园,并举行了最高规则的祭祀仪式——太牢,献上了牛、羊、豕(shǐ,猪)三牲。

在孙坚的部队打扫残破的洛阳时,一个意外,让孙坚有了意外的收获。而这个意外的收获,在三国演义成了一条重要的主线。孙坚军队的士兵修整时,在城南的一口井——甄官井中,发现了写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这件事记载在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的《江表传》中。江表传说士兵们发现这口井有“五色气”在周边,和历史史书上记载创业君王降生时一样。这自然引起了人们注意,可却没人敢下到井里去。只能层层上报,孙坚得知消息后,让人下井。然后,就在这口井里打捞上来了那颗在何进被杀、袁家兄弟进攻皇宫、张让等裹胁汉少帝、汉献帝出京时,遗失的玉玺。


十八路诸侯53:孙坚偶得玉玺,董卓退守老巢

图2、在洛阳的孙坚发现遗失的玉玺(《虎牢关》)

传国玉玺——我们稍微花些篇幅介绍一下。传国玉玺是皇帝印玺里的一颗,也是最重要的一颗。依照《汉官旧仪》的记载,说“天子六玺”——天子有六颗不同的玉玺,各有用处。这六玺分别是:皇帝行玺(封诸侯王及官员用)、皇帝之玺(赐诸侯王书用)、皇帝信玺(发兵用)、天子行玺(征召大臣用)、天子之玺(策拜外国事务用)、天子信玺(事天地鬼神用)。


十八路诸侯53:孙坚偶得玉玺,董卓退守老巢

图3、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不是在“天子六玺”里说法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孙坚发现的这颗传国玉玺就是秦始皇嬴政灭赵,得到的那颗蔺相如誓死保护的那颗“和氏璧”。秦始皇得到和氏璧之后,让李斯用小篆在正面雕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环刻“双龙戏珠图案“、最下面有三道尖波浪线(代表大海)、双边(内边线较细、外边线较粗)。自秦始皇开始,是不是有传国玉玺成了一个王朝是不是正统的一个重要标志。


十八路诸侯53:孙坚偶得玉玺,董卓退守老巢

图4、率先进入咸阳的刘邦

秦末农民起义的时候,刘邦第一个进入长安,从秦王子婴手中拿过了传国玉玺。之后,传国玉玺就在西汉的皇帝中代代相传。直到王莽登基的时候,从当时的皇太后手中拿这个传国玉玺的时候,这个玉玺被那个太后愤怒的扔在地上破了一角,王莽让人用黄金将这角补上,最早的“金镶玉”就此诞生。

王莽兵败之后,玉玺又辗转来到汉光武帝刘秀手中,之后和西汉一样,在东汉的皇帝之间代代相传,直到汉少帝登基后不久发生的那场外戚与宦官之争,匆忙出逃的皇帝所有的印玺都没带,再回来发现其他的印玺都在,传国玉玺不见了。

传国玉玺这么重要的东西,在董卓挟持汉少帝、汉献帝回京之后,一定花了非常大的精力去找,都没找着。而孙坚在一片残垣废墟之中,居然找着了,也确实是巧。可以推测,当袁术他们屠杀宦官的时候,负责掌管印玺的宦官,投井自杀,这颗玉玺也就跟着到了井里。


十八路诸侯53:孙坚偶得玉玺,董卓退守老巢

图5、三国演义中为传国玉玺争执的袁绍、孙坚(《虎牢关》)

在三国演义里,孙坚得到这颗玉玺之后,就认为天命与孙家,就急急忙忙和盟主袁绍辞行,想回到江东当皇帝。可在乱世里,皇帝攥在手中都没用,一颗玉玺至多就是一个添彩之物,对诸侯间的实力对比起不到多大作用。再说那时候的孙坚,甘愿降服在袁术之下,肯定不会得到可一颗玉玺,就有了开始盘算着当皇帝。

已经是一片废墟、荒芜人烟的洛阳,供给不了孙坚的军队。孙坚只能带军队,回到了袁术驻扎的鲁阳。传国玉玺自然就落到了袁术手上。袁术有当皇帝的想法,诱因之一就是因有这颗玉玺在手上。

放下孙坚不说,我们回头看一下往西北退兵的董卓。早被董卓烧成一片废墟的洛阳,孙坚不来,董卓带军队也会西撤。没有了供给能力的洛阳,是留不住董卓大军的。孙坚和董卓军队在陵墓间大战,换个角度看,那是因为董卓的军队此时都在忙着挖掘陵墓里的财宝。在焚烧洛阳的时候,董卓已下定决心放弃洛阳了。董卓西撤的时候,在长安和洛阳间,部署了三支军队,作为长安的防御。

十八路诸侯53:孙坚偶得玉玺,董卓退守老巢

图6、撤退长安之后董卓的防御

从军事的角度看,董卓放弃洛阳,退守长安是正确的。洛阳四战之地,没有天险可以防御。但退守到长安,一路过去有很多天险可守。从六国伐秦开始,关中这块土地因为函谷关、武关等这些易守难攻的关卡,成了创业帝国建都的地方。可一旦到了王朝中后期,这些天险反而成了障碍,迁都到洛阳成了惯例。

董卓让东中郎将董越带兵驻守渑池,中郎将段煨带兵驻守华阴,中郎将牛辅带兵驻守安邑,而其余的将领也各自带兵驻守周边各县来防御关东诸侯的进攻。之前我们一直都没介绍董卓的核心班底,史书上介绍的也很少,也才第一次介绍了西北和董卓一起出来的几个核心将领。


十八路诸侯53:孙坚偶得玉玺,董卓退守老巢

图7、董卓的女婿牛辅

确实董卓之前试图利用士人打造一个治理朝政的班底,用的都是知名的儒生、或世家大族的成员,董卓自己的人反而都还一个个留在军队里,没有多少露头的机会。可如今该打仗了,这些人也要露一下头了。

到目前为止我们提过的董卓账下将领有徐荣、胡轸、董越、段煨、牛辅、李傕、郭汜这么几位,如果按照董卓时期的职位序列看:胡轸、董越、段煨、牛辅这几位是董卓最为信任和倚重的。胡轸是少有的被董卓任命为地方郡守的人。而牛辅是董卓的女婿,之前并州有匈奴叛乱的时候,被派出去平乱的也是牛辅。徐荣虽然能打仗,较这几个人和董卓的关系要稍微远一些,虽然史书上说他也是中郎将。徐荣和董卓关系中,相比有劣势的地方在于,他不是西北人,而是辽东襄平人。而董卓死后,把持东汉朝政很长时间的李傕、郭汜等,在董卓将领序列里都还处在二线,遮盖在胡轸、董越、段煨、牛辅等几个人之下。而被演义说的神乎其神的吕布,在董卓账下是排不上号的,董卓大部分时间都只将他看作保镖。

成三角之势屯兵在进攻长安的沿线布下重兵,又派出自己的心腹的大将带兵驻守,回到有天险可守长安的董卓真的可以放心的作威作福了吗?之后会发生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