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席捲全中國的瘟疫:中國史上人口滅亡最慘重的一次

很多人一提到東漢末年死亡的人,都覺得是打仗死的,其實不然。

在東漢末年曾出現過連綿不斷的大瘟疫。其死亡人數之多,簡直無從統計。

一場席捲全中國的瘟疫:中國史上人口滅亡最慘重的一次

也有人說東漢的滅亡是人禍,宦官奸臣禍亂朝綱,導致東漢的滅亡。

英國著名學者H·G·韋爾斯的《世界史綱》講到“中國的漢朝與唐朝”時有這麼幾句話:“也許因為窮奢極欲損傷了元氣,漢朝衰落了,在公元2世紀末,一場波及全世界的大瘟疫使中國的制度崩潰了,這是一場使羅馬帝國陷入一百年混亂的瘟疫,漢朝像一棵狂風中的朽木一樣傾倒了。”

此語似乎說明,東漢的滅亡更是天災。 從公元119年至217年這百年間,就曾有幾十次大瘟疫。而在東漢末期的數十年間,大瘟疫更是連綿不斷,其死亡人數之多,簡直無從統計。東漢末年短短三十年間,有明確記載的全國性大瘟疫共有十二次。在瘟疫流行期間,家破人亡者比比皆是,後果十分悲慘。在曾經繁華的中原地區,一度出現了這樣的慘狀:“家家有位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曹植《說疫氣》)

一場席捲全中國的瘟疫:中國史上人口滅亡最慘重的一次

東漢末年的這次大瘟疫,當時人通稱其為“傷寒”。有關史料記載,這種疾病的主要症狀為:由動物(馬牛羊等)作為病毒宿主傳播,具有強烈的傳染性;發病急猛,死亡率很高;患者往往會高熱致喘,氣絕而死;有些患者又血斑瘀塊。在瘟疫來臨的初期,面對可怕的瘟疫,人們幾乎是束手無策,只能在絕望中等待死亡。

在瘟疫的打擊下,一般的老百姓由於條件落後而大量死亡。另一方面,即使那些一向養尊處的上層人士也難逃厄運。在這方面,著名的“建安七子”就是很好的例子。所謂“建安七子”,是指東漢末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詩人,他們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當曹丕還未稱帝時,與“ 建安七子”中的好幾位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不幸的是,在建安二十二年中原地區的大瘟疫中,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竟有四人染病而死,他們是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眼看著好友一個個死去,曹丕後來沉痛地回憶道:“昔年疾疫,親故多摧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 ……謂百年已分,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此外,當時許多著名的上層人士,如著名的“竹林七賢”、王弼、何晏等人,基本上都是英年早逝。

尤其是在建安九年至二十四年(公元204年至219年),這次被人們稱為“傷寒”的大瘟疫達到了高峰,給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中原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實際上,在東漢王朝滅亡以後,到三國和晉朝,它又持續了很長時間。稍後的另一位歷史學家裴松之就曾說,這場瘟疫“自中原酷亂,至於建安,數十年間生民殆盡。比至小康,皆百死之餘耳”。而據《晉書》的記載,甚至在咸寧元年(公元275年)十二月,都還時有發生,“是月大疫,洛陽死者大半”。

在經歷了長期的大規模瘟疫後,中國的人口大量死亡。儘管在古代並沒有明確的相關記載,一些人口統計數據也很不準確,但我們仍可從一些史書留下的數字體會到瘟疫的威力。根據古代較為權威的官方記載,瘟疫爆發前的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時,全國人口為5650萬,而在經歷了大規模的瘟疫,僅僅八十年後的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時,全國人口僅存1600餘萬,竟然銳減達四分之三。而在瘟疫最劇烈的中原地區,到三國末年,其人口僅及漢代的十分之一。雖然當時的戰爭和災荒也是造成人口減少的重要原因,但瘟疫所帶來的這種損失仍是觸目驚心的。

在瘟疫最劇烈的中原地區,到三國末年,其人口僅及漢代的十分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