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理財,卒於2018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中最重要的市場主體——銀行的理財業務,正迎來鉅變!

據媒體報道,一些中小銀行已經停售保本型理財產品,大部分銀行還在發售非保本型理財產品。結構性理財、結構性存款被多家銀行劃歸為“保本類”產品,成為銷售新寵。

隨著資管新規落地,保本理財也將退出歷史舞臺。再見了,保本理財!

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的影響

綜合整理自央行官網

資管新規的重大改動主要是以下四點:

1、合理設置過渡期

過渡期有所延長。相比徵求意見稿,《意見》將過渡期從“2019年6月30日”延長至“2020年底”。

分析認為,將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底,給予金融機構充足的調整和轉型時間。對過渡期結束後仍未到期的非標等存量資產也作出妥善安排,引導金融機構轉回資產負債表內,確保市場穩定。

2、不得保本保息

在產品淨值化管理方面,《意見》要求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

新規之下,保本理財和承諾收益的產品將消失,理財產品將回歸“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本源。通過淨值化的管理,人們都能清楚產品的風險大小,知道自己的收益空間,也將逐步建立起“買者自負”的投資理念。

3、合格投資者認定

(一)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家庭金融淨資產不低於300萬元,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

(二)最近1年末淨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三)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投資者不得使用貸款、發行債券等籌集的非自有資金投資資產管理產品。

其中,家庭金融淨資產不低於300萬元是徵求意見稿中沒有的內容。此次資管新規中對於合格投資者的門檻要求比銀行高淨值客戶要高,私人銀行客戶的資產要求則高於合格投資者的門檻,未來有可能銀行對於客戶的劃分要重新調整。

4、淨值化管理

通過淨值化的管理,人們能清楚產品的風險大小,知道自己的收益空間,也將逐步建立起“買者自負”的投資理念。這一方面對銀行的投資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在信息披露更透明的背景下,也要求投資者改變過去的投資習慣。

銀行理財的14年

來源:中國經營報 記者 吳婧(節選部分)

事實上,資管業務原本是信託、券商、基金等資本市場主體的經營主業。2004年,光大銀行發行首支人民幣理財產品,實現了國內商業銀行嘗試資管業務的突破。而這一年,央行放開存款利率下線和貸款利率上限,利率市場化邁開了實質性步伐。這就讓相對弱勢的中小股份制銀行不得不在創新業務上進行探索和嘗試。光大銀行之後,招商銀行、廣發銀行、民生銀行等紛紛開始試水。

“銀行理財元年”開啟,商業銀行憑藉其資金、資源和渠道等優勢,十幾年間從無到有、從粗放到規範,隨著銀行理財規模的迅速增長,商業銀行的業務結構、經營模式和發展方向也在順勢產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銀行理財作為一個新興的金融服務業態,可謂“超常規發展”。

2005年,銀監會頒佈《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指引》,形成了銀行理財業務監管的基礎制度框架。

一位山東銀監局的工作人員坦言,“當時,在金融改革加速推進的背景下,商業銀行面臨制度紅利消失、競爭日趨激烈、資金稀缺和金融需求多樣化等問題,輕資產佔用的資管業務勢必成為其尋求發展轉型、謀求差異優勢、探索新的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發佈的《中國理財產品市場發展與評價(2004-2009)》中的數據,在2004年銀行理財興起之初,僅有123款產品發行,至2009年則已經達到5986款,年均同比增速達146%。即使是在2008年和2009年的調整規範時期,發行的同比增速也達到了48%和36%,遠快於同期儲蓄存款的增長速度。

十幾年中,在存款利率未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為了吸引資金,理財市場成為銀行競爭的重要戰場,保本和高收益成為競爭的資本。投資者通過購買理財產品,可以輕鬆獲得風險上與存款並無二致、收益上卻高出若干倍的投資紅利,理財規模的爆發式增長一目瞭然。

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最新公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7)》,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562 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數9.35萬隻,理財產品存續餘額29.54萬億元。2017年末,保本理財規模為7.37萬億元,佔比為24.95%。與2016年相比,保本理財增加1.43萬億元,佔比提高4.51個百分點。

再見了,保本理財!

來源:我愛考啦(ID:woaikaole)作者 考啦君

作為金融業的一員,雖然我們平時乾的只是搬磚的體力活,但是,這些監管新規定將切實影響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解讀新政,先從基本的概念入手,由淺入深,方可知其然和所以然。

一、什麼是資管業務?

資管

就是資產管理,就是獲得監管機構批准的公募基金子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銀行等,把募集來的資金或者被人託管的財產,進行運作投資,獲取收益的行為。

那麼,很顯然,我們大宇宙行的銀行理財業務,就是銀監會批准的資管業務。相比其他類型的資管業務,銀行理財投資策略較保守,產品收益不算高。

保本理財,卒於2018

原來如此~

二:什麼是表內業務和表外業務?

表內業務

簡單點講就是銀行資產負債表中所有業務。,資產和負債欄目可以揭示的業務;例如存貸款、貿易融資、票據融資、融資租賃、透支、各項墊款等,通俗的說,就在報表之中。

表外業務

是不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映,但是在一定時期可以轉化成資產負債表上的內容的或有負債業務。通俗的說,不是通過銀行自身的資產來運作,更多的是提供中介服務和各種代理業務。表外業務也稱為中間業務。

主要好處: 吸收的資金遊可以離於監管之外。

保本理財,卒於2018

那麼,問題來了。理財產品是表內還是表外呢?一般情況是這樣的--

保本理財:一般都是表內業務,吸收的資金視為銀行吸收的存款。

非保本類為表外業務,吸收的資金作為代理投融資款項,不計入銀行表內負債。

因 此

如果客戶來我們行買的是保本類理財,就會入表內。而且,必須按照約定,兌付起碼的“本金”或者“收益”。這就是下面馬上要說的剛性兌付。

但 是

根據資管新規:

“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管業務,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同時,對資管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不設定預期收益率,按淨值申購、贖回,不再保證投資人的收益,從根本上打破剛性兌付。“

保本理財,卒於2018

為什麼啊?為什麼這樣弄?

別急

咱們先了解下什麼叫剛性兌付.....

三、什麼是剛性兌付?

剛性兌付的意思就是無論發生什麼,資管機構都要分配給投資者本金和利息,給你兜底。你肯定要問,

咱們國家還有這麼好的規定呢?

當然沒有啦~

事實上,我國並沒有哪項法律條文規定信託公司進行剛性兌付,這只是信託業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原來是業內默認的“潛規則”啊

為什麼銀行都爭先恐後的出保本類產品,寧願給客戶兜底呢?

因為

(銀行理財的作用)

1、相比於存款、債券高出很多,本金甚至收益有一定的保證,跳出了利率上限規定,作為高息攬儲、同業競爭的重要手段。

2、期限設計靈活,可以合理調節銀行的資金配置,到期後立即轉換為存款,可以調節報表數據,利於時點存款的衝高。

3、保本理財被設計成結構化產品(約等於結構性存款),本金投資極低風險的資產,拿一部分未來到期的收益投資金融衍生品,即便到期虧損,本金仍然能夠確保。

4、非保本理財資金可以遊離出表內,在表外核算,可以逃離監管,就像影子。(影子銀行就是指遊離於銀行監管體系之外、高風險、高槓杆的資金配置。)

好了,剛性兌付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存在大家都懂了,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為什麼專家學者監管層天天喊著要打破剛醒兌付呢。

為什麼要打破剛性兌付?

保本理財,卒於2018

1、理財產品本應該由投資者自己應承擔自己的風險(應該跟股票,基金一樣自我承.當風險),但是一旦無法兌付時,風險就轉移到了銀行自身資產和廣大儲戶身上。

2、公眾在參與非法集資過程當中的心態是盈利歸自己,虧損找政府。

3、所以,剛性兌付的文化下,中國目前只有財政,沒有金融。財政是國家信用,銀行是商業信用,很多理財投資者不分。

4

、政府承擔著無限的責任,在這樣的壓力下,由於責任不清,往往採取花錢買穩定,助長了剛性兌付的文化。

5、如果沒有了剛性兌付,那就意味著好的信託資產,以及投資者手裡錢都會流到那些風險控制做的比較好、資本比較雄厚、管理能力比較強的信託公司,對於資源配置來講是個好事兒。

6、對投資者,打破了剛性兌付,意味著你買的信託產品更加透明化了,你的收益和風險也會更加匹配

最 後

我們講利率市場化,沒有風險的暴露,不打破剛性兌付,沒有違約事件,哪裡來的風險定價。如果不打破剛性兌付,不真正的實現風險定價,中國只有財政,沒有金融。

好了,講完了,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錢都辛辛苦苦掙來的,投資的時候一定一定睜大雙眼別犯困。

哎,再見了,保本理財。

保本理財,卒於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