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當談論“家”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廚房的媽媽,客廳的電視,還是遮風擋雨的港灣?

對於22歲的流浪漢馬昊來說,“家”就在市郊的一片草叢裡,那裡是一片荒地。雜草、垃圾、食品包裝袋散落在各地。

這個看似破亂不堪的“垃圾場”,是馬昊用砸了30餘輛汽車的車窗,偷來的菸酒、食品養活的家。

這個“家”的一切都是偷來的,除了9歲大的“弟弟”亮亮。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弟弟亮亮 / 中國青年報

他們沒有血緣關係。

3年前,從四川流浪而來的馬昊在這裡遇見了6歲的亮亮。兩人都是被父母拋棄的留守兒童。一開始,他只不過是託亮亮順手幫自己買一些食物。

後來,他們好幾次在這座城市的荒地相遇,亮亮見了“熟人”興奮起來,拉住馬昊的手,“哥哥我們一起玩吧?”

一聲“哥哥”把馬昊和亮亮拴在了一起。

之後,兄弟倆把家嵌進了這座城市的縫隙。

電影《小偷家族》的故事在現實中上演,“偷來的家”裡,有“偷來的親情”。

馬昊曾砸開了一家商店的玻璃窗,搬運了20多箱牛奶。警察在監控視頻裡看到,他胳膊夾著、手上拎著,一夜間運了好幾次。

他有個很樸素的心願,要讓亮亮每天喝上兩盒牛奶。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馬昊所盜的部分贓物 / 中國青年報

馬昊因盜車被捕後,9歲的亮亮說,自己害怕銷贓,也知道偷東西“是不對的”。

但比起這些,他更怕失去這個偷來的“家”,怕失去那個從天而降的“哥哥”。

“我們什麼都沒有,只有愛。”

1

偷來的家

偷不走的愛

這句《小偷家族》的臺詞背後,並不是一鍋用“愛”煲成的雞湯。

靠錢、利益和一絲感情聯結的親情,在與現實的博弈中,撕開了人性的灰色地帶。

日本有個流行詞:下流老人。

這是日本社會學者藤田孝典提出的,他認為,日本近年來出現了大量過著“中下流”生活的老人,年金制度即將崩壞、長期照護缺乏人力、高齡醫療缺乏品質、照護條件日益提高、老人居住困難。

而且未來會只增不減,若政府不提出有效政策,可能出現“1億人的老後崩壞”。

現實殘酷,可所謂的“下流老人”、“下流家庭”,並不真的下流。

電影《小偷家族》的故事,和現實同樣殘忍:

媽媽曾以賣身為生。遭前夫家暴被迫離家,後來賣身時遇到了熟客“爸爸”,兩人聯手殺死了前夫,埋了他的屍體。

之後他們也沒有正經的工作,白天打一打臨時工,晚上蝸居在廢車場過日子。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兒子是撿來的。

有天,爸爸媽媽在砸車窗盜竊的時候,發現了被親生父母遺忘在車裡的祥太,順道撿了回去,當成他們自己的兒子。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奶奶是被拋棄的獨居老人,靠養老金度日。

奶奶的前夫年輕時出軌,拋棄了她。

前夫死後,奶奶住的房子是前夫留下的,養老金是自己每月定期從子女那領的補償費。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小姑”亞紀,是奶奶的前夫和插足者的孫女,因父親再娶失寵而離家,19歲就出走從事風俗業。

衝著贍養費和房子,一家人從廢車場搬進了奶奶的老房子,由“奶奶”收留。爸爸和媽媽每個月分別拿出一筆錢作為“搭夥費”。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爸爸和兒子,撿來了5歲被生母打罵和遺忘的“妹妹”玲玲。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他們以最卑微的身份相遇,用最邊緣化的方式謀生,卻過上了正常家庭應有的,甚至更加溫馨的生活。

白天他們各自遊走在社會的灰色地帶。

姐姐用姿色換生活費、奶奶訛詐、哥哥帶著妹妹偷雞摸狗補貼家用,爸爸媽媽打臨時工,偶爾想幹一票大的來發家致富……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晚上,他們聚在一起吃泡麵蘸可樂餅,姐姐躺在奶奶的腿上撒嬌;

爸爸給孩子表演他蹩腳的魔術;

櫥櫃裡是哥哥的小天地,他戴著礦工一樣的帽燈在裡面看書;

妹妹換牙,一家人都當成大事,一起把她的小乳牙扔上屋頂;

看不到焰火,一家人就湊在院子裡聽煙花“砰砰”放出來的聲音……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週末,一家人會陪著妹妹去百貨超市“買”新裙子;

不服老的奶奶會去遊戲廳打電動,順手摸走人家的彈珠幣;

姐姐和奶奶會像姐妹淘一樣在甜品店聊女孩的小秘密。

他們也會去旅遊,短暫地逃離現實,就像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家庭。

那時他們在一起很溫暖,好像有著血濃於水的親情。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所謂的“小偷家族”,也不是全是小偷。

可一旦暴露在正常社會的運轉體系之下,這個家就脆弱得一擊就破,潰敗不堪。

從哥哥為了掩護妹妹而明目張膽的盜竊,最後被捉到的那一刻,被撕破的生活就開始了。

一家人打算拋下被拘留的哥哥連夜逃走,看似無堅不摧的感情,在利益面前,說棄就棄。

奶奶死後,媽媽還來不及難過,就意識到奶奶的這筆贍養費和老房子可能不再屬於他們,於是制止了爸爸叫救護車的行為,不敢聲張,私自把奶奶埋在後院的池子裡,以便每個月繼續冒領贍養費。

對於他們來說,偷來的溫暖像是贈品,踩著誰過日子不重要,只有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這個“偷來”的家庭,用“偷來”的情感維繫。

越是“完美”,也就越無法適應現實中的法規。

電影的每一個鏡頭都很剋制,沒有大喜大悲的情緒,沒有死亡傷殘的噱頭。

卻彷彿在以一種隱秘的極端憤怒姿態,質問這個社會:

如果血緣不再是家庭的樞紐,團結一致也不能成為抵擋外界的強心劑。

那所謂的家庭,是否只是倫理道德下,一種似是而非的虛偽形式?

2

維繫家庭的是形式還是情感

“他們就像小魚一樣在殘酷的大海中掙扎。”

電影裡,小男孩祥太不止一次地讀繪本《小黑魚》(Swimmy)。

美麗的大海是所有小魚生活的大家庭,然而也時刻充滿了危險。

有一天,一隻兇猛的金槍魚吃掉了一個角落裡住著的所有的小紅魚,只有一隻小黑魚逃走了。

獨自存活的小黑魚害怕又艱難的活著,直到他碰見另一群害怕被大魚吃掉,躲在了礁石後的小紅魚。

他讓小紅魚聚在一起遊成大魚的樣子,而自己來當眼睛!

就這樣,他們變成了更強大的“魚”,把真的大魚都嚇跑了,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導演坦言,自己在開拍前曾去過一家兒童收容所,那裡收留的都是被父母虐待的孩子。

在那裡他碰到了執意要讀《小黑魚》的女孩。

“她一定是想讀給不在身邊的父母聽吧。”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苦難是巨大的,溫情和美好卻也真實地存在於身邊。這些苦難下,家庭的形式和情感的博弈一直存在:

那些血緣和親情可能是最脆弱的連接不堪一擊,而那些愛與羈絆也可以是最強的“大魚”衝破現實的困難。

幾乎每位主人公背後的家庭都殘破不堪,幾乎每個孩子背後的父母都極其不稱職。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生下孩子就自然成為母親了嗎?”

這是來自“母親”信代的疑問。

當爸爸和信代準備把小女孩送回親生父母家中時,聽見了屋子裡激烈的爭吵,信代只是愕然,但當小女孩的母親喊出那句“後悔生了她”時,信代癱坐在地。

這和她記憶中的片段似曾相識。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所以信代才會燒掉小女孩從家中穿來的衣服,讓她與過去告別,流著淚說:

“真正愛你的人是不會傷害你的,而是會像我一樣緊緊地抱著你。”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所以她才會在洗澡時,讓小女孩撫摸自己的傷疤。

她們身上的傷疤,和心裡的傷疤,都一樣。

信代從不會像小女孩的親生母親那樣,在被女兒心疼地撫摸的傷口時,囂叫著趕走她;

更不會以一條新裙子為補償作為說辭,繼續毆打女兒。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無論言語、行動,暴力從來不分形式,最深刻的殘忍往往暗藏於最親密的關係之中。

所以家庭到底只是一種社會關係,還是一種情感聯繫?

如果家庭裡缺失了愛,家還可以被稱之為家嗎?

按照傳統意義界定家庭,亞紀的家是一個冷若冰霜與自己無關的居所,由裡的家是一個充滿疼痛與謾罵的地獄;

但如果家是一種情感聯繫,那亞紀的家就是那個逼仄卻充滿著泡麵香氣的小屋,由裡的家是那個畫筆下一家五口嬉鬧的湛藍海岸。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在由裡的畫中,一家五口在海邊肆無忌憚的玩鬧,天空上兩隻小鳥飛過。

在一個5歲孩子的心裡,家無關結構,只關乎溫暖。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小偷家族》的中文版角色海報上有一行字:我們什麼都沒有,只有愛。

是愛,但更是一種羈絆。

五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因為各種羈絆將命運相連,在奶奶這個紐帶下與彼此結為最密不可分的牽連。

血緣沒有將他們捆綁,他們自己選擇了家人。

3

現實殘酷,暴露“灰色地帶”的無奈

是枝裕和是紀錄片導演出身,其電影側重寫實,擅長描繪底層人民生活,故事也大都溫和而質樸。

他覺得,這次的作品同樣啟發自社會事件,電影中包含的社會議題更加複雜,基調更為陰沉,人性的溫柔與自私交織出一個複雜的家庭。

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非正常家庭如何生活?

事實上,近年來“無緣社會”這個詞在日本出現得愈發頻繁。

“緣”,即聯結。

隨著老齡化、單身化、少子化等現象不斷加劇,一個日本人的一生可能這樣度過:

青年時期背井離鄉來到繁華都市,與故鄉的親戚朋友逐漸陌路;

人到中年雙親故去,孑然一身;

晚年退休,失去“工作”這一紐帶後與社會失去關聯……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日本街頭的年輕人 / 視覺中國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人依次失去地緣、親緣與職場緣,成為一個孤獨的原子,獨自生活、老去,甚至死去。

日本文化中充斥著“不願意給他人添麻煩”的禮貌與疏離。而片中,無論是老人、成人還是孩子,每個人都走投無路,必須相互“麻煩”,也正是亞紀所說的“你們靠錢聯繫在一起”,才有機會發展出這段易碎又堅固的親情。

電影也在探索親情與血緣的關係:若沒有血緣,那這樣的家庭就是下流家庭,沒有親情嗎?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一脈相承的家庭羈絆之外,是枝裕和在這部作品中參考了近幾年圍繞家庭發生的一些實際事件,暴露了大量的社會問題:

信代長期忍受前夫家暴;

亞紀在風俗店打工,提供有償軟色情服務;

5歲的由裡飽受虐待,渾身是傷;

祥太被救出前,被貪玩的父母扔在汽車上……

導演把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件進行小範圍刻畫,不擴大到社會,把描寫的筆觸削得更尖,插得更深。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這次的《小偷家族》他放棄了以前的做法,而是試著回到原點,回到情感中最激烈的“怒”,從不同層面插進了日本社會的血管:

婦女、老人、兒童以及待業的中年,每一個角色,都是一道鮮血淋漓的傷口,而這一切構成了所謂的“下流”社會。

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以後,不少職員不得不接受買斷條件而退職。

隨著年齡的增長,正式僱傭的機會愈發渺茫,如同片中的治和信代一樣,只能做著有一陣沒一陣的短工,微薄的薪水很難有結餘。

一旦退休,面對高昂的物價,社會福利只是杯水車薪。即便是正式員工,退休金也不足以支撐最縮衣節食的生活。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日本老人白髮蒼蒼仍不敢停下工作,在出租車司機、服務員、快遞員等一線崗位持續奔波。找不到零工或根本無法工作的老人處境更為艱難。

現實生活中,甚至有不少老人不惜故意犯罪被發現,只為能進“管吃管住還能治病”的監獄養老。

為了生存,他們一起滑向了法律的灰色地帶……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所以人該如何存在?

回到開頭的故事,6歲的亮亮自從跟了馬昊,常年睡在渭南城郊的草從裡。

馬昊被抓後,有人問過亮亮:

“冬天,下雪的時候你睡在草叢裡,冷嗎?”

“不冷,哥哥每天晚上都抱著我,很暖和。”

“你們每天晚上都幹啥呢?”

孩子笑了,“我們一起看星星,他還給我講故事呢。有時候,哥哥還給我唱歌。”

馬昊想過要走。

自己一個人流浪,什麼都不用愁,多了一個孩子,錢就成了最大的困擾。

一天,馬昊悄悄地躲在了遠處的草叢裡,“我就想看看他心裡有沒有我”。

亮亮看不見哥哥的蹤影,到天快黑了還找不著便爆發出哭聲,“哥哥,你不要走,你不要走啊。”

這個流浪漢心軟了。

自此之後,他決定“偷”出一個家來。

一個人頻繁地在深夜走上街頭,扛著撬槓,砸開車窗……

最深的情感,在社會現實被撕開了一個口子後,傾瀉而出。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所以,電影《小偷家族》中,看著五個“家人”在海邊玩耍的奶奶,顧自在沙灘上微微笑著,嘴裡默唸,“謝謝你們”。

望著“小偷父親”追公交車奔跑大喊,本來決絕的兒子慢慢回過頭,嘴裡默唸,“爸爸”。

兩句無聲的臺詞,或許是導演是枝裕和對自我立場的無言表達:愛大於一切。

缺少血緣聯繫的家,卻因為另一種更為強大的力量變得密不可分。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影片中有很多細節值得回味品讀,但有一個片段或許能夠解答,在這殘酷的社會中,到底究竟什麼是“家”:

當爸爸和亞紀躺在家中隨意閒聊時,談起彼此是由什麼相連。

亞紀說是錢,但爸爸指了指自己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