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長會上對幾個常困惑家長的問題的解答

在家長會上對幾個常困惑家長的問題的解答

1、為何成績差距會越來越大?

很多人疑惑為何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學習成績會差的這麼多?初中成績很好的學生到了高中以後成績反而越來越差?一些初中不如我的人到了其他學校結果成績反而比我好,這是為什麼?

首先智力發育。人的智力水平與年齡有關,年齡相同的孩子大腦發育情況不完全相同,不同人大腦相同區域發育的程度可能相差很大。例如,同齡的女孩大腦語言功能區發育就要早於男孩,表現上在初中和小學同齡男孩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如女孩好,到了高中以後同齡的男孩的邏輯思維能力要好於女孩子。有研究表明同齡同性別的孩子大腦的功能區發育也不盡相同。因此在不同學段學生之間學習上出現出成績的差異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學習習慣。統計上看,絕大部分孩子智力水平相差不大,特別聰明的孩子是極少數的,腦功能發育基本相同。統計發現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卻有很大的差別。例如有的孩子從小就養成了愛思考的習慣,對很多事都有很強的好奇心,見到一些現象總想問個為什麼。還有些孩子從小就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於是常識性知識就積累的越來越多,科學研究表明常識性知識對接受新知識影響巨大。另外閱讀量大理解能力強,思維活躍度在同齡人中表現突出,也容易被貼上聰明的標籤,被表揚幾率就大,自信力就會越來越強,就更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就形成了學習上的良性循環。還有的孩子有獨立思考的習慣,遇到一些事情後總是獨立的思考,善於批判性思維,從多方面尋求答案,有的孩子習慣記憶,很多事情總是按照記憶,憑著直覺去做等。因此小的時候養成的良好思維習慣、良好學習興趣和豐富的閱讀量比學科知識更為重要。初中知識相對簡單,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不是很強,簡單重複的內容多,很多人靠死記硬背就能取得好的成績,但是高中與初中不同,一個人的閱讀量儲備可能在高中以前表現的不是很重要,但是到了高中以後就不一樣了。知識儲備越多的人,學習新知識的效率就越高,越到高端的學習階段可能表現得更加明顯。王天舒、欒弘毅就是很好的例證。

再次學習方法。很多同學不會學習,表現上沒有獨立學習的習慣和能力,脫離了老師的指導和引領就不會學習。或者說沒有掌握學習方法,不知道怎樣的進行學習。不進行提前的預習,有預習也是假的預習,在預習的時候沒有認真的獨立思考,通常是走馬觀花看看教材而已,有的同學甚至教材都不看,更有甚者教材都不到哪裡去了。還有就是不會複習,他們認為複習就是把知識點重新在本子上工整的抄寫一遍,沒有進行歸納和提升,或者是沒有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應該說大部分人在課堂上聽課的水平相差不太多,但是課後及時複習和鞏固的人相差就很大,這樣就會使自己與他人落的越來越遠,慢慢的就遺忘的內容越來越多,而學習又是前後有聯繫的。就好比現在工業上的產業鏈一樣,有一處斷了可能造成整個企業經營出現問題。

最後學習信心。我們發現很多同學自信心不強,不能正確的對自己進行定位,這是中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所決定的,不能客觀的看待自我。初中都是班級裡的佼佼者,到了高中以後班級裡都是各校的佼佼者,目前的評價又是一個常模參照的評價,只能看到自己和其他人位次的變化,沒有看到的絕對變化。

不只是學生是這樣的,我們成年人也一樣。例如,以前的幾個好朋友,唯有自己發展的不好,慢慢的你就不喜歡和他們相處了,不是人家不喜歡你,而是自己主動的遠離了人家。學習困難的同學不喜歡和學習優秀的同學交往,慢慢得到信息機會就會越來越少,學業差距越來越大這都是必然。孔子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就是這個道理。學校為什麼開設大量的社團活動,就是通過活動讓同學交流。

2、平時挺好為什麼一到考試就不行了?

常聽到家長說,平時成績不錯,小測驗也挺好的,可到了大的考試就不行了,小考常勝大考總敗,簡稱小考王。還有的學生反映在考試的時候某些知識想不起來,一下考場就想起來了。這些情況有考試技巧和心理素質較差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由於複習鞏固做的不好,簡單說就是不熟練。考卷上寫的最順手的幾個字就是自己的名字。為什麼?就是太熟練了,記憶的太深刻了,自己寫的再潦草也能辨認出來。對於某個知識點掌握的不夠全面,沒有形成深刻的記憶,在考試的時候對一些細節就不能確定了,或者稍有變化就不看不懂了。對於一些核心的概念必須經過仔細的研究,反覆的思考,知道這些概念和內涵和外延。我舉個喝茶的例子,聽說過普洱茶、看見過普洱茶、常喝一種普洱茶、經常品嚐對比不同普洱茶。這些人對普洱茶的認識一定是不同層次的。要想能說出自己的感受誰能說的更好哪,顯然是最後一種情況。

學習也是一樣的,學習、複習、梳理歸類、研究比較不同的知識點、比較不同的解題方法等。都是通過反覆實踐才能逐步深化的。我所說的複習不是再把卷子做一遍或者把筆記再抄寫一遍。而是通過複習對知識點、典型題進行分析、歸類、編碼也就是深度的認識這些內容。

3、考過的題怎麼還是不會?

經常聽到家長說考過的題還錯真是怪了。我認為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概念不清,概念不清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當初學習的時候就沒有明白,二種是時間久了忘記了。這樣就需要不斷的複習,把短時的記憶變成長時記憶,不但記住還要保證用有的時候能順暢的提取出來,遇到同類相似的還有區別開來。

二是思路不熟,解決不同的問題需要不通過的方法,有時是碰巧用這個方法把問題解決了,但是沒有梳理回顧,不能上升到方法論的角度,不能從一個題的解法上升到一類題的解法,或者說沒有把解一個題思路形成解一類題的套路。名醫看病就是有套路(什麼病?用哪些藥?怎麼去治療)

三是做題有水分。平時作業是用技巧、例如特殊值法、排除法、極限思維法等,而不是從原理上把每一個選項都弄懂弄通,沒有找到知識間的、習題間的內在聯繫。考試時遇到變形的習題不會就是必然得了。

4、成績不好到底是否進行補課?

今年兩會上對於補課的事變成了熱門話題,教育局專門開會制止辦班補課的行為,學校對在職教師補課出臺相關規定。我建議家長不要組班要請在職教師上課。尤其時提前上新課一點好處都沒有。

關於補課我說下自己的想法,不能考試成績不好就請人盲目補課,一定要區分對待。會而不熟練,補課沒用。補課能解決會但是不能解決熟練;主觀不努力,補課沒用。學生本人不想補課,家長不要逼真孩子補課。尤其是學習優秀的學生,更不要隨便的補課,不要打亂他們的學習節奏;沒有針對性,補課沒有用。但是下列情況另當別論,知識上有斷層,跟不上課堂聽課的節奏者需要補課,否則會影響繼續學習;某個知識點不理解。這個需要及時的解答,其實學校答疑的候就夠用了;長時間的缺課需要補課。(競賽的學生除外,他們的自學能力很強,自己很快就能跟上正常的進度的。建議同學一定要利用好週六、週日的時間,自己進行認真的深度的複習,我沒有發現那個同學是通過大面積補課最後考上名牌大學的。自己獨立學習是王道,補課只是短時期內的輔助手段。

我和很多學習成績好的同學進行交流的時候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善於複習,每天都能及時的複習老師課上講的內容、週六和週日能複習這一週的課程。

有很多人都有這個體會,當你需要一個什麼東西的時候,你也肯定知道家裡有,但是就是找不到放在哪裡了,越著急越找不到,不急的時候反而想起來放在什麼地方了。有時著急用這個東西,等你找到的時候卻花費了很長的時間,或許在找東西的過程中出現了其他不高興的事。仔細想想什麼原因哪?就是平時疏於整理,就是沒有記住東西放在什麼地方了。

同時我們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找不到東西的人經常找不到東西,經常找不到東西的人生活環境往往很亂。

解決這個問題方法很簡單,就是經常的整理,把東西進行分類。衣服和衣服放到一起,書和書放到一起。其實學習也是一樣的,學習的知識點越多就要經常整理這些知識點,梳理成一個知識串,結成一個知識網。捷徑都是在梳理的過程中發現的,方法都是在整理總結的過程中找到的。

5、我對學科競賽的認識

凡事,皆有利弊,這是辯證法。例如高中奧賽,學還是不學?很多人糾結。細細想來糾結的根本還是功利二字。不學怕吃虧,學了怕沒用,於是糾結。這也正常,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選擇時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當看不清利弊多少時,就有賭一次的心態,只要是賭,成敗就各佔50%。

撇開人的本性講事沒有道理,所以誰也避免不了利和弊,很多事只要從利與弊的角度就看的一清二楚。利益分長期與短期,也就是眼前的利益還是長遠的利益。事物變化都要經歷一個過程,人的成長變化也不例外,現如今人人都追求效率,簡單說就是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可是很多事不能立竿見影。再者說來,從長遠的觀點看,短期見效的事兒不一定就有好的未來。例如,樹長的快木質就疏鬆,豬長的快肉就不好吃,人要是成長太快也一定不紮實。老話兒說,做人做事必須踏實,一步一個腳印,走快了容易跌跟頭,就是這個道理。

教學至今20幾年,當班主任時就發現凡是思維品質好,毅力強的學生,善於助人的學生,最後成績都不差,工作以後業績都很好。從物理教學中看,凡是能“控制”自我學習時間的人,凡是思考問題深刻的人,最後高考的成績都不錯。在24中的這幾年裡,更印證了我自己的觀點。我發現凡是學習競賽的學生,只要是憑著興趣去學習的,不論最後競賽結果怎樣,經過了系統競賽的訓練,這些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都很強,思考問題都非常的深刻。這些學生在高中時也許不是最優秀的,但是到了大學以後,或者參加工作以後,這種良好的品質就發揮了作用,他們一是能夠堅持做事,二是思考問題深刻。做事有毅力的人就一定能把事做好,思維深刻就能看到紛繁複雜表面現象本後隱藏的本質,看到現象背後的本質,就抓住了辦事的“牛鼻子”。

孩子的成長必定經歷一個過程,其實少走那一步人生都不完美。我現在越來越感受到,該走的路必須的走,少走一步都不行。在一次家長會上我對家長們說,捷徑有時就是人生最大的彎路,一些家長深表贊同。

對於學科競賽,原本是為有學科特長的人提供深入學習的平臺,但現實是很多家長和同學把競賽變成升學的捷徑。如果真能夠拋開功利目的去學習競賽,我認為對開發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一定是一件好事。從長遠的角度看,如果學習能力有餘還是學習競賽為好,假如沒有多餘的精力,還是安安心心把課內的東西弄好吧。但從近幾年自主招生看凡是參加競賽的同學,在清華領軍、北大博雅、C9+1等名校加試和麵試方面都佔有優勢。清北大數據統計看學生分為四類:競賽學生、自主學生、裸考的學生、農村降分學生,還是競賽類學生在大學發展空間大,後勁足。

最後談談未來社會所需要具有三種能力的人

一是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學生時代從課本中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在生產生活中為解決現實問題中所積累的實踐經驗,這些經驗性知識很多都與我們現實生活距離很遠。人在生活中總是會面臨新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新的問題,就要不斷的進行學習。通過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生成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從這個角度講,在學校的學習中,學習知識不是最為重要的,而是通過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培養起來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最為重要。有了學習的能力就會不斷的通過自主學習來豐富更新原來的知識體系。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有了解決新問題的基本工具。不僅是書本學,更多是要從工作中學,從交往中學,從失敗中學。

二是溝通交流的能力。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尤其現代社會中分工越來的越細緻,因此人與人之間必須進行溝通,通過相互溝通才能交流思想和分享方法,這樣才能促進彼此的工作。尤其是在一個群體內部,彼此之間有效溝通更是提升群體工作效率的必要保證。經常發現因為溝通的能力或者溝通技巧的缺失給工作帶了不必要的損失。更為可怕的是在溝通交流中產生的誤解或者是信息傳遞過程中的信息損耗,這樣就會嚴重降低團隊的工作效率。

三是自我心態調節的能力。人在生活工作中,不可能事事都令自己滿意,挫折與失敗在所難免。生活工作中經常會出現自我設計與現實之間存在差距,這個時候就要有自我心態調節的能力。調整自己的心態使之平和,如果長時間的心態不平和就會出現情緒低落的心理現象,這樣的心理現象如果沒有及時進行自我調節,時間久了就會產生心理疾病。有了心理疾病的人不但自己生活質量低下,同時還要影響團隊中其他人的工作效率。所以掌握自我調整心態能力至關重要。

(家長會部分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