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说的三毒、四谛、五蕴是什么意思?

佛教常说的三毒、四谛、五蕴是什么意思?

【三毒】:贪、瞋、痴。

佛教三毒,指世间众生所染三种根本毒害,即贪、嗔、痴。佛教认为世间众生之所以沦入苦海。受诸烦恼,不得解脱,皆因后天习染三毒所致。

【三学】:戒、定、慧。

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

【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四谛,又叫四圣谛。「谛」字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意译为「不颠倒」,引申义就是「真理」,「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

四谛的四条绝对正确的真理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告诉人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从地狱起至他化自在天,善恶参差,男女杂居,多诸染欲,故云。

色界:从初禅天至四禅天,无有女形,亦无欲染,且宫殿高大,皆由净色化身,故云

无色界:从空无边处天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但具四心而无色质,故云。

由此可知,具情欲为欲界,色相殊胜为色界,离色质为无色界。

佛教常说的三毒、四谛、五蕴是什么意思?

【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人道和天道(天神)为善道,其中众生造作善业多于恶业,乐多苦少。

阿修罗道虽然享有天人福报,但其心因缘受种种染污,造种种不善业,待其天人福报结束后,便会随恶业业力堕入人、畜生、饿鬼、乃至地狱道中。

畜生、饿鬼、地狱称作三恶道,其中众生造作恶业多于善业,苦多乐少。其中地狱众生以识为食唯苦无乐。

【十法界】: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

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称为六凡,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称为四圣,合称为六凡四圣。

【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佛教常说的三毒、四谛、五蕴是什么意思?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天龙八部】

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断绝凡情二十法】

名、利、兴、衰、福、乐、增、损、嗔、怨、气、恨、谋、谤、夺、害、病、苦、别、亡。

【四摄法】

四摄法出自《法界次第》,指修菩萨行者度人的四种方法:一,布施摄,二,爱语摄,三,利行摄,四,同事摄。

布施摄

谓菩萨以财、法二种布施摄众生也。若众生乐财,即以财施摄之;若众生乐法,即以法施摄之。众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摄。

爱语摄

谓菩萨随顺众生根性,善言抚慰,则一切众生乐闻善言,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爱语摄。

利行摄

谓菩萨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众生,因是众人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摄。

同事摄

谓菩萨以法眼明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即分形示现,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同事摄。

【八正道】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五戒】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佛教常说的三毒、四谛、五蕴是什么意思?

【十善】

一:不杀生而行放生,

二:不偷盗而行施舍,

三:不邪淫而修梵行,

四:不妄语而说实言,

五:不绮语而说质直语,

六:不两舌而说调解语,

七:不恶口而说柔和语,

八:不贪而修不净观,

九:不嗔而修慈悲观,

十:不痴而修因缘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