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與國企做強做大,從張小平離職事件說開去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與國企做強做大,從張小平離職事件說開去

昨天兩則信息刷屏了:一個是張小平離職事件,一個是習總書記對國企和民企的表態。

目前,張小平事件還在發酵中,如何讓國企的精英特別是技術骨幹給予民企和外資一樣市場待遇是留住人才的關鍵,如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國企做強做大的一個重要課題。

習總書記對國企和民企的表態刷屏倒是值得研究的事情:

國家改革開放初期就有對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定位有清晰的表述,為何現在需要總書記發話重新表述?這個現象值得深思。

最近不知道是否出於巧合,出現了三個小平事件而且個個都是社會有身份的人士,他們居然對民營企業大放厥詞引起社會的巨大不滿,民營企業家和中產階級正在迷茫中思考:這是高層釋放某種信號還是這三個小平的言論自由?在自媒體監管嚴格的今天為何這樣的文章可以發表出來?很多人有些擔心了。

2015年中國經歷了全球唯一的股災,中產階級損失了數萬億之後,我們就分析中國中產階級的消費將因此被壓縮多年,他們的消費降級將對中國未來經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國家近年財政收入的持續兩位數增長如何得來?根據能量守恆定律:稅收的高增長、GDP的個位數緩增長,稅收增量部分必將壓縮企業的利潤。減去國有企業的增長部分,民營企業總體利潤這兩年是降低的才守恆。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與國企做強做大,從張小平離職事件說開去

習總書記關於做強做大國有企業的表態全國人民沒有意見,國有企業的資產增值保值是國家財富的增長,我們又是國家的主人,自然希望國企做強做大,可以說國企做大作強關係你我他。

西方某些國家說我們國家資本主義與他們企業競爭不平等。試問對於發達國家的大型企業,中國如果不集中力量怎麼可能超越?對於一個跑了十幾公里的馬拉松選手,我們不採用交通工具怎麼可能趕上他?平等是相對的,不平等是絕對的,這是基本的哲學思想。美國的拳擊比賽還分級別,但市場經濟同行業競爭沒有級別之分,仍然採用基本的森林法則。中國高鐵沒有國家的強力支持,我們採購國外的高鐵設備能夠發展這麼快麼?況且,美國也是用國家的力量阻止我們的民企做大啊。我們真的不明白世界上第一強大國家美國居然說華為產品對他們國家有威脅拒絕開放市場,而加拿大、歐洲、俄羅斯等則認可華為產品難道不值得國人反思麼?

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哪個不是集中優勢兵力結合全國人民力量獲取勝利的?因此做強國有企業我們不應該有任何意見,但民企也一樣公平對待之。

為何習總書記再次重申支持、鼓勵民營企業的發展呢?說明現在社會上一群官員、學者、媒體、基層人員的左的言論會嚴重影響到民營企業家,甚至部分人不切實際的希望再來一次打土豪。

在稅收、社保、就業三個方面,只要我們不是腦子進水都知道應該如何處理這三者的關係。中國是十幾億人口大國,社會穩定的基礎是充分的就業,如果沒有充分的就業,大批失業人員基本的生活物質保障國家必須維持。中央最近幾年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實施脫貧計劃原因就在這裡。中國古語早就有一句話: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設想一下:土豪豐衣足食身價億萬,周圍居住一批飢寒交迫一群人會有安全感麼?這違背了動物的本能。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與國企做強做大,從張小平離職事件說開去

客觀評價國家最近幾年對民營企業尤其中小高科技企業做了大量的積極扶持工作,但是還需要加大對大量就業的低端製造業和服務業支持力度。這些老闆們非常勤奮、精打細算一年下來利潤少的可憐。國家在稅收、社保領域如何給予他們特殊的政策需要全面評估。因為增加一點成本他們就可能關門倒閉,大量的低端中小民營企業提供了大量的社會就業,他們倒閉就意味大量的基層人員失業。然後國家再花大量資金去扶貧?

昨天與朋友去一家餐館吃飯,朋友與老闆熟悉,我們飯後一起聊天。看到飯館生意興隆,我們打趣說你看海底撈都上市了,老闆身價也幾百億了,你也可以複製啊。老闆說:別提了,我準備再幹兩年就關門了,我們很吃驚為何生意這麼好還要關門?

他說:合同還有兩年就到期了,到期後房租一定漲,最近兩年員工工資、社保增加了很大成本,利潤比過去少了。稅務局最近找上門說根據飯店開發票的額度比例補交過去兩年的稅收,他說這兩年掙的錢幾乎投入到擴大店面、裝修後基本沒有剩餘,現在飯店成本增加不少,哪裡還有資金補稅?沒有辦法只好找人希望補稅能少一些,他說等合同期滿就關門去開拉麵館,中國幾千年的美食文化未來會消失麼?難道都是資本市場認可的單一的可複製的消費模式?

可以看到,大量民營企業迅速發展提供充分就業,國家同時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國企、民企,我們才能實現中國夢。

野人推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