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内向文化,秀出自我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2年前,汤姆和魏力一起进了如今是中国一家大型外资银行的金融公司。魏力拥有常春藤名校物理学博士学位,眼睛深度近视,有严重的鼻炎,性格内向。他的英文相当好,但是当众言说能力差,在正式场合陈述水平差。公司雇用他,是因为他数学很好,能帮银行设计信用风险模型。汤姆是人文学院毕业的本科生,数学远不及魏力,但却很自信,当众言说能力很棒,中文也不错,发音很标准,谈笑风生且幽默,很阳光,一副明星绅士的长相和派头,精力充沛,很有魄力,上到老板下到员工都很喜爱他。在建模型的初级阶段,因为常常要加班,魏力病倒了,模型建成后关键的第一次presentation(专业陈述,即工作汇报),他没法参加,只好由汤姆顶替。汤姆有不懂之处,就在电话里向魏力请教。

模型出成果后的工作汇报,魏力本来可弥补上次的缺席,可他在几个大老板和整个部门员工面前很紧张,陈述得很令人失望,结结巴巴,大老板们都听不懂这模型到底好在哪里,统计结果如何解释。最后,汤姆不得不帮他解围,用非常简明扼要的通俗语言解释给大老板们听。如今,汤姆已是美国一家大公司亚洲信用风险首席官,而魏力去年被裁员后一直在家。虽然他的专业素质远高于汤姆,但是软能力的缺失导致他成为金融危机的牺牲品。

美国华人,特别是那些想在美国公司里崭露头角的华人,常常会议论为什么华人在美国难以进入管理层。大家的共识集中在两点:(1)我们是少数民族,种族歧视使得我们高升艰难;(2)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语言使我们在沟通上吃亏。

我不否认上述两点影响中国移民在美国社会的高升。然而,平心而论,我们华人自己就是很歧视别人的一个民族,看不起外地人、乡下人,大城市的人歧视小地方的人。我们一生都在追求高人一等,衣锦还乡。我们华人普遍非常歧视非裔。在一次纽约华人聚会上,我问大家:“如果你和一个美国黑人相爱,你会不会和他(她)结婚?”一位在华尔街工作的女士立刻回答说:“你的这个问题本身不会成立。如果对方是黑人,我根本不会爱他。”另一个男士说:“就算我爱她,我怎么把她带回中国去见父母、家人以及朋友?”大家七嘴八舌,所有结论最后归结为以上这两个回答。这让我大吃一惊:我们在谴责白人歧视我们的同时,却如此根深蒂固地歧视非裔。

我们要反歧视,首先要反我们自己灵魂深处的歧视观念。我们需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反思一下。至于语言问题,如果我们真想做高级主管,为什么不花钱请语言专家培训矫正呢?难道这不需要花大钱投资吗?况且,我们现在年轻一代,不少人英语非常好。

至于在美国出生的华人,根本不存在语言问题。可是就整体而言,他们的当众言说能力和其他美国人相比,显然要逊色。为什么?华人父母本身当众言说能力差或不重视这方面的培养,无疑对其有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我周末在纽约教中文,学生中有一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人学生,高中学习成绩很优秀,如果在中国,凭高考成绩一定能进最好的大学。可是,在美国进最好的大学读本科,如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都要经过面试。这位学生性格内向,当众言说能力很差,因而他所报考的所有一流大学都没要他,最后,他只有委屈地进了二流学校。

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我们讨论的当众言说能力是指在大众面前正式场合里的言说能力。有的朋友问,有没有从非正式场合到正式场合的当众言说能力的飞跃。我的回答是:没有!它们可能相关或平行,非正式场合言说能力好,固然有助于你正式场合的当众言说,但不可能飞跃。你必须经常有正式场合当众言说的机会,才可能提高当众言说能力。

在非正式场合,你可以用多种方式活跃气氛,嬉皮笑脸,甚至说个成人笑话,都无伤大雅,但在正式场合你却不能这样。最主要的是,正式场合的气氛、心理承受和期待值与非正式场合大不一样。一个人可能在好友或家人面前滔滔不绝,在非正式场合能说会道,极善言辩,可是到了正式场合,在众人面前就怯场,磕磕巴巴,判若两人。或者,虽然话很多却说不到要点上,让听众很反感。这种情况,在我们很多人身上表现得很明显。反之,一个在正式场合很会言说的人,在非正式场合说话不一定吸引人。比方说,有的教师上课讲得很好很动听,课下却很木讷。

一位听过我的讲座现在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最近打电话告诉我,他学习上最大的压力是在讨论会和课堂上当众发言。除了英语词汇不如中文是一个障碍,如何使自己的言说富有吸引力,怎么在言说中营销自己的观点和表现自己,怎样让听众信服自己,是成千上万的中国留学生和其他华人碰到的难题。在求职中更是如此,如何让雇主看上你,要靠你在面试中去说服对方。

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比较差,学校教育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且不说一般老百姓,很多领导者发表讲话,都会或多或少表情呆板,有的甚至完全是照本宣科。在这种情况下,难怪听众厌烦,打瞌睡,甚至拒绝参加会议。再加上一些空话假话,大家更觉腻味。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我们领导者的自我表现,削减了其个人魅力。

我们一定要反省自己:我当众言说能力是不是足以秀出我的个人魅力?

当众言说能力,不仅是运用语言的能力,还涉及题材、对象、场合、情境、规则、策略、方法、技巧等具体内容。言说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智慧,一种交际、情感、思想表达的艺术。当众言说能力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涵养、风度和认知水平,能展示自我存在。光说得流利还不行,还需要善于把握重点,能让读者听完后记住讲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而不是云山雾罩,已经说跑了题却收不回来。

当众言说能力,不仅仅是指一个人能否在众人面前有胆量发表讲话,说得如平时一样自然,还包括说得有条有理,言行得体。文化差异总是相对而言的。被美国人认为言行不得体之处,中国人可能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得体。反之亦然。比方说,中国南方人通常说话很快,在国内人们已司空见惯,大家在台下听了并不会觉得南方籍的领导或老板讲话有什么不得体。但是,南方人讲话地方口音重,ZH和Z、CH和C不分,R和L这些发音有困难,如果英语说得很快,就很难让外国人欣赏我们的口头表达。

要培养当众言说能力,首先要了解我们为什么这方面的能力差。我在自己的另一本书《缺少拥抱的中国人》里对文化提出了几个概念,其中一个概念是内向文化,即我们中国文化是内向文化。我所说的内向和外向,不是简单的话少或话多,而是当众言说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放得开,潇洒自如。话可以不多,但说到点子上,引人注目。在内向文化里,内向的人会被看成是老实、不闹事、不夸夸其谈、做事踏踏实实;而个性张扬的人则容易被认为浮躁而不被重用。有了好成绩的人一犯错误,就被扣上“骄傲自满”的帽子。

我初中数理化语文成绩在班上都名列前茅,我的班主任动不动就说我骄傲自满,弄得我非常痛苦。初中阶段我只有12到14岁,家庭出身“不好”,我根本不敢骄傲,还总帮同学解决学习难题。可我是个少年,不可能没有缺点或不犯错误。有一次全校在操场集合,我和同学在一起兴高采烈,说了几句话,班主任当着全校老师同学们的面,对我大吼,说我骄傲透顶。我感到委屈极了。有了这个心理阴影,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当众说话时总觉得不对劲。

我有个姐姐小时候学习成绩非常好,活泼可爱。“文革”期间,她上初中后,虽然学习成绩仍很优秀,可人却变得很内向,不喜欢交朋友。前几年我回老家和她谈起往事才知道:原来,上初中第一天,学校工宣队长因我父亲坐过牢,对她说,“不要乱说乱动,争取做一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这使她背上了很大的心理包袱,内心很压抑,唯恐自己在学校里说错话、做错事而被“上纲上线”,不再对人敞开心扉。从反右到“文革”结束,甚至到20世纪80年代末,有我姐姐这样人生经历的人何止千万。

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我们整个文化内向的胎记还很深。这个胎记,恐怕是导致我们当众言说能力普遍比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传统文化历来宣扬“枪打出头鸟”。过去,我们这一代人总是被教导要“少说话,多做事”,无形之中把我们培养成了内向的人,没有良好的当众言说能力。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人已不接受传统文化,但是内向文化使得整个社会、学校教育和家长们都没有重视培养孩子的当众言说能力。

我们的内向,很可能受生物基因行为遗传的影响。如果我们开放一两百年之后,我们当众言行仍然不像美国人那么放得开,那么也许可归结为我们的神经系统遗传基因不同于美国人。有一个中欧美合作研究项目,发现中国的婴儿一生下来就比西方的婴儿乖、安静。生物有遗传也有变异。从总体而言,华人天生比西方人内向。然而,如果我们都觉得外向好一些,努力改变自己和教育后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种天生的现象是可以改变的。

在出国前,我碰到的来华美国人和几个要好的美国朋友,他们当众言说能力都比较好。那时我就想,也许这些到中国来的美国人属于比较优秀的。到了美国我才发现,美国社会上上下下,从总统到普通老百姓,很多人当众言说起来非常自然,和平时说话没什么两样,表情丰富,头头是道,非常有吸引力,没有私下和在公众面前判若两人的情形。在美国采访一个人或请他当众讲话太容易了,他会像平时一样很轻松。我甚至觉得美国人大多可以当演员,因为他们当众言行自如,很放得开,带有自然夸张的味道,就像演戏一样。到美国后,我才知道他们从小在学校都有正式场合当众言说的训练,即陈述(presentation)。

在美国,一个人想当政府官员,小到村长,大到总统,都要通过到处当众言说让老百姓知道其政治主张,表现其个人魅力,来击败竞争对手。这种公开竞争机制,借助媒体的放大效应,整个社区和国家,都会被竞争者的当众言说所鼓动、所感染,或喜欢,或讨厌,人们讨论的都是竞争者演说的内容。可见,公开的竞争机制大大有助外向文化的形成。

在外向文化里,家长们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主张,整个社会有一股尊重个人主张的风气:我不同意你所说的,但我尊重你这个人有自己的见解。因而,少年儿童生活在这样的文化之中,自然而然就会重视,甚至不自觉地培养当众言说的能力。可是,不少华人家长常常会训孩子:“你懂什么?”这非常容易扼杀孩子畅所欲言的天性和独立个性。我9岁时父亲去世,小时候,比我大8岁的哥哥动不动就大声训斥我,骂我笨,而且他的嗓门大,火气也特别大,弄得年幼的我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有时他叫我帮忙干活,由于他很凶,我很害怕,反而帮倒忙,所以,我从小就以为自己在干活方面很笨。一直到我来美国后,一切都得靠自己,我才发现自己一点都不像原本想象的那样笨。

很多中国家长都有类似我哥哥这种情况。我现在只要听到有家长对孩子说“你懂什么?”就特反感。因为这太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抹杀他们敢说敢干的个性,使他们变得唯唯诺诺。常有美国人说,你们中国的孩子真是听话。听话固然好,但希望不要扼杀了孩子畅所欲言的天性。希望所有的家长读了这本书后,永远不要对你的孩子说:“你懂什么?”如果你需要对你的孩子严厉,不要吼叫,不要大声训斥,不要说他或她笨。不过,语气要严肃,让孩子明白你有原则,并不过分溺爱。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忠孝节悌,自古青少年成长就要遵循各种各样的祖训、父母之命、兄长之言,不敢声张。好的一面是可以培养孩子谦逊有礼的品格,坏的一面是压抑了孩子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当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好的一面还是有必要保持的,谦逊有礼也是现代人的重要品格之一,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坏的一面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合时宜的弊端,是必须克服的。谦逊有礼并不妨碍一个人积极表达自己的主张,尊重他人也不意味着放弃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