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十年,錢穎一談CF40三大特色:制度、包容、活力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成立10週年。十年來,CF40從零起步,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新型智庫道路。今年,CF40發起“中國金融四十人看四十年”系列活動,以組織系列講座及出版書籍等形式,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

“中國金融四十人看四十年”系列講座為金融公益項目,旨在回顧40年改革開放的歷程,並探討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路徑。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中國證監會原副主席姜洋、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姜建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等發表主題演講。

與此同時,CF40面向學術顧問、成員等約稿,並出版《中國金融四十人看四十年》一書。該書對40年來我國在金融體系改革、金融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貨幣與財政政策、金融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進行了深入思考與經驗總結,是獻禮改革開放40週年的一部力作。本書由CF40常務理事會主席、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和CF40學術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主編,將由中信出版社於今年10月正式出版。

下文為CF40第二、三屆學術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2006-2018)錢穎一為《中國金融四十人看四十年》所作後記。該文回顧了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十年發展歷程,並提出論壇的三條特點和優勢——制度、包容、活力。

制度、包容、活力

——紀念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立十週年

by 錢穎一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自2008年4月12日成立至今已有十年。論壇經過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金融界在政策、學術、行業等諸多方面的重要研究機構,在國內和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從論壇的規模到研究的深度,論壇都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在中國眾多民間智庫中,凸顯其優勢。在論壇十週年之際,回顧論壇發展歷程,總結論壇特點和優勢,不僅有利於自身繼續發展,而且也會對其他類似組織有所啟發。

從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的三年中,謝平擔任第一屆學術委員會主席。自2011年4月至2017年4月的六年中,我擔任了兩屆學術委員會主席。自2017年4月以來,黃益平擔任第四屆學術委員會主席。回顧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發展的十年,特別是根據我擔任六年學術委員會主席的經歷,我提出三條論壇的特點和優勢,即制度、包容、活力,在此與大家分享。我希望今後論壇能夠保持並進一步發揚這些優勢。

1

制度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以研究中國金融改革和發展為己任。我們這一代人是伴隨著中國金融事業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一代。中國的銀行從計劃經濟時期的國家出納到如今的市場經濟中的商業銀行,中國的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快速成長,我們這一代人既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和貢獻者。在中國金融業的發展過程中,一直都伴隨著制度建設,包括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監管框架的制度建設,以及相關的公司治理的制度建設。我們理解制度建設的重要性,我們也是制度建設的學習者和探索者。

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發展過程中,我們把推動金融制度建設的思路也運用到論壇自身的制度建設中。非常幸運的是,正是因為論壇同仁們對制度安排重要性和機制設計的理解,這個建設過程進行得很順利。制度是保障論壇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十年來,我們與時俱進,不斷地對論壇《章程》進行修改和完善。論壇按照《章程》定期開會,到期換屆,平穩運行,充滿活力。

經過十年的探索,論壇的制度日趨完善,目前,論壇在組織結構上可以理解為有以下三層:

第一層是論壇參加者。論壇參加者包括成員、理事、學術顧問三類。其中成員和學術顧問是論壇的學術研究主體,理事多是來自金融商業機構,他們既是研究的受眾,也是論壇的財務支持者。

第二層是論壇決策層。在組織制度的建設上,論壇建立了常務理事會、學術委員會、監事會的架構。論壇《章程》確定了常務理事會負責決策、學術委員會負責學術管理、監事會負責監督的有效分權機制。自2015年起,論壇每年請普華永道、畢馬威等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對論壇財務報告進行外部審計,保障論壇運營合規、合理、有效。

第三層是論壇執行層。論壇的執行機構是秘書處,在常務理事會的領導下負責論壇日常運行。秘書處由秘書長領導,是論壇的常設機構,設有編輯部、會議部、研究部、國際交流與合作部、公共事務部等部門,為整個論壇體系做支撐。

但這並不是論壇最開始時的治理結構。在論壇初建時,論壇的治理結構是理事會、學術委員會。第一屆理事會主席是蔣超良,學術委員會主席是謝平。第二屆理事會主席是陳元,學術委員會主席是我。由於理事單位很多,理事會很難成為一個真正的決策機構。所以在運行中,實際的決策權就都集中於學術委員會。在這種情況下,學術委員會就成為事實上的唯一決策機構。比如在操作中,學術委員會需要領導秘書處。

我們很快意識到,這並不是最優的治理結構。由於學術委員會的委員都是學者,他們或是高校、研究機構、商業機構中的研究者,或是政府中的學者型官員,他們的專長是學術。另外,權力過於集中並不利於論壇的運行,這是經濟學和金融學的基本原理。因此,這個治理結構需要進行改革和完善。

當然,改革的一個難點是它需要由學術委員會來推動,而改革的結果是削弱學術委員會自身的權力。如果從學術委員會本身的權力來講,這個改革很難推動。不過如果是站在論壇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角度,站在論壇能夠推動中國金融改革和發展的大目標上來看,學術委員會就應該積極推動這個改革。

在我擔任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的第一個任期內,學術委員會經過討論,形成一致意見,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論壇必須儘快完善治理結構。這項工作在論壇成立五週年之際的2013年啟動並完成。

在2013年1月5日召開的第15次學術委員會會議上,學術委員會做出了關於“優化論壇治理結構”的決定:鑑於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五年來取得的成績,為進一步鞏固成果、完善治理結構,學術委員會建議修改《章程》相關規定,於3月中下旬召開專門會議討論後,提交金融四十人大會全體成員表決。

在2013年3月17日召開的第16次學術委員會會議上,學術委員會提出了常務理事會、學術委員會、監事會的基本框架。在這個框架下,秘書處作為執行機構由常務理事會領導。學術委員會根據這個框架提出了修改論壇《章程》的建議,並提請在4月召開的金融四十人年會全體大會上表決。

論壇治理結構優化建議的核心內容如下:

第一,金融四十人大會由學術顧問、理事、正式成員構成。大會參加者可對論壇重大事項發表建議,但只有論壇正式成員有權就《章程》制定與修改、常務理事會選舉、學術委員會選舉、監事會選舉進行投票表決。

第二,常務理事會是論壇的最高權力機構,常務理事、常務理事會主席由全體正式成員選舉產生。常務理事會任免秘書長,審核年度預算,考核秘書處年度工作業績,制定論壇發展規劃,募集研究經費。

第三,學術委員會負責論壇的學術領導和管理工作。學術委員會委員由全體正式成員選舉產生,學術委員會主席每屆任期三年,可以連任。學術委員會每一季度(全體大會召開季度除外)召開一次會議。

第四,監事會負責審核論壇財務,對學術委員會主席、秘書長的履職情況進行監督。監事會每半年召開一次會議。監事會紀要須報送全體常務理事審閱。

第五,秘書處由秘書長領導,負責論壇日常運行。秘書處年度工作彙報報送常務理事會、學術委員會、監事會全體成員審閱。

在2013年4月14日召開的第六次論壇年會的全體會議上通過了論壇《章程》的修改。這次修改論壇《章程》獲得了論壇參與者的廣泛認可,為論壇之後的有序發展奠定了基礎。在2014年學術委員會換屆時,論壇成員又推選我連任下一屆學術委員會主席。

在此之後,學術委員會又對自身的制度建設進一步細化。在2016年10月23日召開的第26次學術委員會上,又增加了差額選舉學術委員會委員的規定:由學術委員會提名7位學術委員候選人,由金融四十人大會投票選出其中6位作為新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之後又規定了學術委員會主席最多連任兩屆。

學術委員會以身作則,嚴格按照《章程》規定運作。從2008年4月論壇成立至2018年4月的十年中,共召開學術委員會會議30次,除了每年4月的全體會議之外,每個季度一次,每年三次,從未間斷。

論壇完善的治理結構決定了論壇能夠高效、透明、持續地運轉。十年來,論壇的絕大部分資源都用於支持研究研討活動及論壇的發展。在此基礎上,論壇得以實現在上海、天津和青島的實體機構佈局,並形成了“四十人”和“新金融”兩大實體智庫系列,分別聚焦宏觀經濟金融與新金融領域的研究。

2

包容

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的十年發展歷程中,“包容”成為一個重要特色。其中有兩類包容:一是在國內形成了一個學界、政界、業界之間的廣泛、深入和頻繁的融合,這種融合是建立在包容的基礎之上的。二是與國際上的著名智庫形成了定期、緊密的交流合作關係,這種關係也是建立在包容的基礎之上的。

無論是論壇成員,還是論壇學術委員會委員,都包括了來自學界、政界、業界的有志於經濟金融理論、應用,特別是政策研究的人員。這種參與範圍和參與度在國際上也是少見的。這並不容易做到,因為來自各界的研究者有著不同的工作使命:學者的導向是發表研究成果,政府官員是為了制定和貫徹政策,而商業機構的研究人員要滿足客戶的需求。當然,他們也有共同的訴求,就是要搞清楚金融發展的規律和趨勢。

在發達國家,學術界發展成熟,通常是自成象牙塔,與政界和業界的聯繫不能說沒有,但是不夠緊密。而業界與政界的關係往往表現為在法律框架下業界在國會的“遊說”活動。當然,發達國家有很高水平的智庫,不過這些智庫往往是全時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機構,是“封閉式”的。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是開放式的。從形式上看,我們的論壇與美國的Councilon Foreign Relations(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有些相似。不過,從論壇組織的活動來看,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的活動更加頻繁,研究互動更為深入。

這種跨學界、政界、業界的包容性有一定的中國國情因素。中國學界、政界、業界研究水平的提升幾乎是同步的,都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而進步的。雖然論壇的參與者來自各界,但是他們都是在20世紀80—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一起學習和成長的。在此期間,各界的流動很常見,有些人在三個領域都工作過。因此,論壇參加者個人之間的關係,學術之間的關係,遠比發達國家中類似群體之間的關係要密切。

除了時代特點之外,中國的歷史和國家組織特徵也是一個因素。中國的精英階層比較緊密和集中,特別是北京集中了最多的精英,尤其是經濟和金融精英。再加上中國國家組織的特徵,使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能夠發揮獨特的作用。這也是與發達國家的不同之處。

論壇有意識地保持來自學界、政界、商界參與者的平衡,避免某一領域的人員過多。在2016年10月23日召開的第26次學術委員會會議上,學術委員會發現了潛在不平衡的問題,就決定來自政府、學界和商界的正式成員的比例應該大體維持在2∶1∶1,而且也對來自單一機構的正式成員數量做了限制。

包容也體現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國際交流合作需要包容的心態。各國有各國的利益,其中當然有不同的利益訴求。但是同時,各國之間又有共同利益,特別是在現代金融體系中,這些共同利益非常之大。如果沒有包容的心態,總是用“陰謀論”看問題,視經濟或金融為零和遊戲,那就不可能有深入的交流和合作。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立於2008年4月,正值全球金融危機醞釀爆發。中國亟須深入瞭解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經濟金融狀況以及政策變動,而國際社會也對迅速崛起的中國充滿好奇,極度渴望聆聽來自中方的學者、市場人士以及政府官員、前政府官員的聲音。因此自成立之初,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就有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強烈願望。

“CF40-PIIE中美經濟學家學術交流活動”是目前中美兩國經濟金融領域最高端、最穩定的民間交流機制。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與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IIE)的合作始於2012年。2012年4月23—28日,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聯合PIIE在京滬兩地舉辦了首屆中美經濟學家學術交流系列活動,PIIE派出了自其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代表團,成員包括即將出任所長的亞當·珀森(Adam Posen)、研究中國問題的知名學者尼古拉斯·羅迪(Nicholas Lardy)等經濟學家。迄今,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與PIIE已連續七年在北京、紐約、華盛頓等地每年舉辦中美經濟學家學術交流會,得到了中美雙方專家的廣泛參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近年來,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加快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步伐。在與PIIE合作的基礎上,論壇與國際頂尖智庫、政府部門和國際組織形成了穩定而富有成果的交流機制,除了PIIE外還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布魯金斯學會、EURO50(歐洲50人論壇)、CIGI(加拿大國際經濟治理創新中心)、NRI(野村綜合研究所)、美聯儲、美國財政部、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新加坡金管局等。與此同時,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還成為國際知名政要和學者演講、交流的重要平臺,其中包括克里斯蒂娜·拉加德、亨利·保爾森、保羅·沃爾克、傑羅姆·鮑威爾、約瑟夫·斯蒂格利茨、邁克爾·斯賓塞等。

曾經參與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的學者如此評價:“在官方的溝通交流管道之外,國內外的學者和獨立研究人員、卸任高官以及市場參與者都需要一個兼具包容性和代表性的民間溝通管道。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牽頭開展的一系列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恰好彌補了這一空白,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

3

活力

從2007年籌備期的管濤、鍾偉、陸磊3位成員,到2008年成立之初的40位創始成員,論壇的研究平臺上聚集了金融界體制內外各類機構308位成員、學術顧問和理事。截至2018年4月,論壇及相關機構的理事單位和會員單位共計142家,不僅為論壇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財務基礎,也為論壇形成了良好的智庫生態。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具有非同一般的活力,特別是青年研究者的活力。這是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有別於國內其他論壇的重要特徵。十年前開始組織這個論壇時,論壇的主體成員是40歲左右的研究人員。此後,在保留資深人員的同時,論壇大力吸納年輕研究者,還特別組織青年論壇等活動。

論壇能夠保持活力,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其他類似組織不具備的,是論壇《章程》中有成員競爭和流動機制的規定,以及論壇參與人員對這個機制的認同和論壇學術委員會的嚴格執行。學術委員會的重要職責是根據《章程》考核成員,對所有成員的貢獻定期做出評估,對不活躍或未能提供高質量研究成果的成員實行流動。這是論壇始終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

論壇《章程》規定成員分為正式成員、特邀成員兩種。如果不符合參會要求(至少一年一次)和提交論文要求(至少一年一篇),或連續兩年沒有參會,正式成員就被降為特邀成員。如果特邀成員不符合參會要求(至少一年一次)和提交論文要求(至少一年一篇),就會被要求退出論壇。來自商業機構的正式成員還需要同時滿足作為理事單位交納會費的要求,不然也要被降級,甚至被要求退出論壇。正式成員如果年齡超過60歲,必須退出正式成員,或成為學術顧問,或成為資深研究員。理事單位或會員單位如果沒有按時交納會費,也會被要求退出論壇。學術委員會也有退出機制:如果一年內兩次缺席會議,將會被要求退出學術委員會。自2017年起,論壇學術顧問也有聘期,每屆聘期為三年,每三年續聘一次。這個流動機制的嚴格執行是保證論壇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

十年來,學術委員會嚴格執行這些規定。根據學術委員會會議記錄,在過去十年的30次會議中,共有29人次被從正式成員降為特邀成員,有43人次被退出論壇。到論壇成立十週年時,僅有14位創始成員在列正式成員或學術顧問、高級研究員。

學術委員會也根據《章程》接納新的正式成員。根據《章程》規定,在通常情況下,在成為正式成員之前要先成為特邀成員,並根據表現轉為正式成員。在過去的十年中,在2008年40位正式成員的基礎上,共有45人次被接受為正式成員,有84人次被接受為特邀成員。

論壇能夠實現這種程度的流動是非常不容易的。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特別是在金融領域,圈子很小,參與論壇的人員之間的關係都很近。特別是還有不少參與者是政府官員,有的官位很高。能否一律執行流動規則,是一項挑戰性非常大的工作。一些其他類似組織,雖然也有規定,但是很難落實到位。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能夠堅持嚴格的流動機制,有三個原因。首先是秘書處的執行力,為學術委員會安排日程並提供準確信息。二是學術委員會的原則性,堅決按照制度辦事。三是常務理事會、監事會對學術委員會和秘書處的有力支持。這是論壇能夠充滿活力的根本保證。

2008—2018年,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走過了第一個十年。十年的時間並不長,但論壇在十年中的成長曆程是值得我們回憶和總結的。在我看來,制度、包容、活力這三條是值得我們這個論壇自豪的三個特點,也是論壇的三個優勢。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步入第二個十年之際,我提出這三條來與同仁們共勉。回首十年,錢穎一談CF40三大特色:制度、包容、活力

中國金融四十人大事記(截至2017年):

回首十年,钱颖一谈CF40三大特色:制度、包容、活力
回首十年,钱颖一谈CF40三大特色:制度、包容、活力

近期文章精選: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成立於2008年4月12日,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非官方、非營利性金融專業智庫平臺,專注於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與交流。

CF40旗下有四十人和新金融兩大實體型智庫系列,分別包括四十人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四十人金融研究院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北方新金融研究院、上海浦山新金融發展基金會、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此外,CF40與國家開發銀行、清華大學、絲路基金、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共同發起成立了“絲路規劃研究中心”。

CF40每年召開雙週圓桌會議、金融四十人年會、國際學術交流研討會等百餘場閉門研討會,開展課題研究近30項,出版週報、月報、要報、《新金融評論》以及經濟、金融類專著共計100餘冊,受到決策層領導重視和經濟金融界人士高度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