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

发菩提心的人有两种

发愿的人 叫欲行

直接去行菩萨之事的 叫趣行

直接行菩萨行

这是两种心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注意 假如你为了某种欲望 发大愿 这种寻求菩提心的心

为了成佛 为了去极乐世界 为了往生某某处……

这都算是发大愿 也算是欲望吧?

为了这些图谋 欲望 你也开始了菩萨行 诵经 拜忏 磕头 烧香 打坐 观想 捐功德钱 供养僧众 上师 花钱放生……

诵阅各种经典 广为人说 每日功课满满的 忙的……

很像一头正宗的菩萨

但是 菩提心有假

耶和华说 这些都是恶行

耶和华说 这些我都不需要

圣父说:你要自我牺牲

之所以不能和上师成为一体 是因为你心里有许多我

我的

不管这些我的愿行 是好是坏

都是虚空中的尘与污点

耶和华称之为恶行

恶这个字 其实就是次心

第二种

是吧?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才会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

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如何得菩提心?

怎样才能拥有菩提心?

怎样才能开发出菩提心?

菩提心有两种,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

寻求无上菩提的发心,是凡夫相续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想要成办自他二利的行者通过了知这两种比喻的差别而依次会明白愿行两种菩提心意义的不同。

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相比,并不能接连不断产生福德。

如果一个行者真正的拥有了菩提心,即便是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状态中,福德也会连续不断屡屡产生,量等虚空。

一般情况下,这在登入圣地菩萨的相续中才有。

一地菩萨与布施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宝藏。宝藏能满足一切众生,同样,一地菩萨的发心也能以布施满足一切众生。

与一地菩萨结缘的众生,能在相应的空间接到菩萨布施的宝贝 法器。

二地与持戒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宝源。宝源是一切珍宝的来源,同样,二地菩萨的发心是一切功德(地、度、力等)的来源。

三地与忍辱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大海。大海不会被狂风动摇,同样,三地菩萨的发心不会被嗔恨心等违品动摇。

四地与精进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金刚。金刚不会被任何金属物所摧坏,同样,四地菩萨的发心也不会被懒惰等违品摧毁。

五地与静虑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山王。山王不易被狂风撼动,同样,五地菩萨的发心不会被禅定的违品--散乱分别念所动摇。

六地与智慧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妙药。妙药可以断除各种疾病,同样,六地菩萨的发心能寂灭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惑病。

注意 蹬地 的菩萨 称谓圣 十地菩萨为金刚十圣

具备了自觉觉他 自利利他 的功德

七地与方便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亲友。亲友永远不会舍弃自己,同样,七地菩萨的发心永远都不舍弃任何众生。

八地与愿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如意宝。如意宝能满足一切众生的所愿,同样,八地菩萨以佛法甘露无勤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

九地与力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日轮。日轮能够遣除一切黑暗,成熟庄稼,同样,九地菩萨能遣除众生的无明痴暗,成熟善法的各种功德。

十地与智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歌声。歌声能让无数人获得快乐和欢喜,同样,十地菩萨依靠智慧能让许许多多的众生获得快乐。

登地的菩萨有五种殊胜的发心 三清圣地(三清净地所摄):

"王":与神变神通相应的发心,犹如国王。国王能驾驭一切,不容易被人控制,同样,清净地的神通能制服一切。

"库":与智慧和福德二资粮相应的发心,犹如宝库。宝库可以具足一切,同样,具有这种发心的菩萨,善法的资粮全部具足。

"大路":与三十七道品相应的发心,犹如大路。大路可以任多种人行走,同样,一切圣者都是依靠这种大路而行持。

"车乘":与悲心与胜观相应的发心,犹如车乘。车乘可以载任何众生去往任何地方,同样,菩萨不堕轮回涅盘二边而圆满到达自己随心所欲的目的地。

同时 十地菩萨还有三种摄心

"雅声":到了十地的时候,菩萨以种种法音来利益众生,这种发心犹如雅声。

"河流":菩萨的平等心,或者说唯一道的发心,犹如河流,利他的事业永不间断。

"云":与法身相应的发心,犹如大云。具足这种发心时,即使菩萨居住在兜率天等天界当中,利益众生的甘露妙雨也能让世间人享受。

兜率天等天界,声色犬马 载歌载舞 声乐歌姬 无所不有

菩萨处在这样的喧嚣世界 一样利益众生

不会忘失菩提心菩提行

系缚在三界生死牢狱中的苦难众生,只要生起刹那的菩提心,虽然他还被各种业惑烦恼系缚,在三界生死轮回监狱中,没有得到解脱,地位非常卑微,但因心里生起了无伪世俗愿菩提心,就可称为佛子,从意义上也成了世人、天人、龙王的福田,成了天龙鬼神以及人等礼敬之处。

"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把整个佛法的精华归结为三主要道,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

不发菩提心,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净空法师也说:"发菩提心比念佛还重要!"

"《无量寿经》上说得很明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不发菩提心,单有一向专念不能往生。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两、三个。为什么那么少?(就是)虽做到一向专念,(却)没有发菩提心。"

"真正发菩提心,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往生,为什么?他已经是上善之人,已经够资格了,只要动一个念头,发愿想往生就成功。所以,我们要仔细去思惟经文,不能够含糊念过。"

净空法师后面这段说的就有问题了

发菩提心的菩萨 不会有临终要迁流生死的念头

一旦产生要迁流生死 往生的凡夫念 那就不是菩提心

那就已经忘失了菩提心

《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三辈往生"中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了。我们这一生当中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这就能往生了。可是要记住,前面还有一句话,"发菩提心"。你要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一定要发菩提心。(净空法师《学佛问答》)

注意 发菩提心 必须建立在 无念行 实无念行

无行行

无愿行

这是真正的菩提心

对不对?

一念方生 恶随生

有菩萨可能会疑问 那像师父这样说 啥也不能想不能做了呗?岂不成了木头 石头?

这东西啊 你得先做到了这个再说

你先做到了 无愿 无念 无行 无作

之后你就不会这么疑问了

若你发了菩提心

当下即知 如来者不来不去

还会有往生的念头吗?

望山跑死马哎 哥们

净空老哥儿

大妈不怕烫

"《无量寿经》讲往生的条件,无论是上辈、中辈、下辈,最重要的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我们只做到一向专念,没有发菩提心,不能往生。再说一句老实话,真正发菩提心,没有念佛也能往生。"(《地藏经讲义》)

这句 有点意思

注意一个词

一向专念

这个专念 不要理解为专门念佛号

而是专一

专心不乱

不妄念

有一次,阿底峡尊者在提到他的各位上师时皆合掌当胸,但说到他的根本上师金洲大师时,双手合什于头顶上并流下眼泪,呼唤上师的尊名。他的弟子不解地问:"尊者,为何偏偏在说金洲大师时合掌于头顶,难道其他诸上师都比不上金洲大师的功德大吗?"阿底峡尊者答道:"我的所有上师都与佛无别,功德没有任何的差别,只是对我的恩德不一样。我现在心中有的这一点点菩提心,全都有赖于金洲大师的恩德而得到的,因此,他对我的恩德最大。"

发菩提心者是世间最尊贵的人。经中说:一有人发菩提心,大地就会震动,诸佛宝座也将颤动。因为大地是有情共业的力量所感,发菩提心者将引导无量有情,动摇轮回,大地无法承受而产生震动。

这个是真的哈

宇宙山河大地都是众生共业

一发菩提心 全部就坍塌了

地震 水灾 火灾 火山爆发 海啸 洪水

都是菩萨杀生的手段

都是菩萨摧毁众生共业的菩提心所致

这是我说的哈

信就信 不信拉倒

《经庄严论》里讲,有菩提心的人,即或造了堕地狱的业,也不可能近期内堕落,此业在很久以后才会成熟;堕入地狱后,他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也很轻微,历时很短,不同于其它的地狱众生;在感受这些痛苦的同时,他也从未舍弃过利益众生的决心;而且此念一出,他就象从梦中苏醒过来一样,地狱苦报便会立即结束。

若无菩提心统摄的发愿,任你念佛念到风雨不透,也不会有大的功德。

修菩提心并不一定非得要你中断念佛,我们平常时时都可以观修。

不互相违背

因为佛就是觉

你念佛就是一念觉起

对吧?

因此 我说的这个念佛 就是发菩提心的表现

对不对?

但 绝不是他们说的念佛为了往生……

那还是恶行

私行

是吧

属于高级轮回

贪图殊胜的凡夫

众生身在苦中,在苦海挣扎不觉,连"解脱"的名词都没有听过。

凡夫不论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都只是入生死法,时时只显现如黄连般纯粹是苦的五取蕴,毕竟是苦性。他们不修学圣道,无法消除业果愚和真实义愚,因此决定没有入涅盘之法,只是按十二缘起的方式不断由因蕴出生果蕴,无法摆脱行苦,所以是毕竟苦。

往后还要感受多少世的苦难

每一位凡夫今后会有多少生死、多少求不得、多少爱别离、多少怨憎会,多少追求、多少竞争、多少失败……,每种苦都可以无量来计算。所以,世上最难行的路、最漫长的路、最苦的路、最复杂的路、最不自在的路、最不得休息的路、最无意义的路、最颠倒的路、最孤独的路、最无前途的路,就是这条生死之路。

要认识到生死相续是最大的苦恼。往未来观察,凡夫还要迎来无数次的衰老、疾病、死亡、堕落,还要流下无数的血泪,汇成无尽的苦海。这样观察,普天下谁不是生死相续的可怜众生呢?

思维欲是根本之苦。对欢喜的境希望,是欲的本性。希求渴望之心,是欲。有名声欲,利养欲,恭敬欲,承事欲,衣食住行欲,权力欲,财富欲,摄受眷属欲,显示自我欲,饮食欲,睡眠欲,升天欲,一一展开,欲海无边,眷属三界众生都想求得自己所爱之事,对于如泡沫一般注定变坏的有漏法,却幻想永远占有、如愿以偿,这样希求的结果无非是希望破灭,引生痛苦。所以,欲是痛苦之源。

愚痴所产生的异熟生苦。 当我们的身体受到强烈的痛苦的触恼,就会立即将蕴聚执成我,将五蕴的部分执成我所,这时以我执的力量,心识迅速陷入愚痴迷闷之中,生起极大怨恨、哀叹。其中,猛烈的身体痛苦是身箭受,以愚痴迷闷产生极大怨尤是心箭受。

凡夫苦受触身时,立即与无明结合陷入迷乱。此"我执"来势飞速,马上就想"我好可怜!"、"为什么惩罚我?"、"不如早死为好"。凡夫在感受生老病死诸苦时,由于愚痴不但身上中一支箭,而且心上也中一支箭,枉受苦恼、怨恨、悲伤之苦,可怜可悲。

当下苦受生起时,心识显现的身心世界全是苦。

这叫苦苦

一切唯识自现,心识正在逼恼中。

还有坏苦充满生命

当你出生时 逐渐长大 身体要发芽 长牙 生耳朵底子 腮腺炎 骨骼如同竹笋破土而出 这也属于生苦 但是也叫坏苦

虽然是生长壮大 但是 对于前一年的你 已经接受了那种感受来说 就是坏苦

破坏你之前的感受与认知

一直到老

都生存在坏苦中

对不对?

但它也叫行苦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虽复希求而不得苦。

有情的受生其实是众苦的开端,拉开了无尽苦惑的序幕。

五蕴身中潜伏了无数烦恼种子,遇到引生烦恼的对境,注定要爆发。生贪境来了,便引发贪心,生嗔境来了,便引生嗔心,一生都是在烦烦恼恼中度过,难得有几天平静。这些烦恼都是以"生"为所依带来的,就像潮湿的地上会滋生大量飞虫一样,受了五取蕴,就必定会滋生无数烦恼。

也为生苦

有了生,衰老、疾病、死亡以及各种大小诸苦都会随之而来。为了维持生命,人们要读书、工作、攒钱谋生,不可能一天不穿衣、不吃饭、不睡觉,下至维持起码的生存,都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付出千辛万苦。

一生之中,追求名声、地位、财富是为了身体,穿着、打扮是为了让它好看,追求享受是想给予它快乐,做各种运动是想使它健康。为了生,要吃多少饭、饮多少水、睡多少床、穿多少衣服、用多少香皂、服多少药……,诸般辛苦都是以"生"而带来的。再想想,因为受生,有多少住胎之苦、出胎之苦、成长之苦、追求现世之苦、求不得苦、疾病之苦……,因为"生",一系列的痛苦都随之而来。

诸般辛苦都是因为众生

我们生来就是为众生服务滴

为众生赎罪的

因此 天主教说 你要承认我是有罪之身

要忏悔

轮回苦海中的无量众生,发愿要由我来度化。虽然现在的我也处于轮回之中,没有把握救度他们,但不管怎样,我已发下了这个坚定誓愿,从今以后,就一定会朝这个方向努力。

主耶稣说:你们将来要去往天国,一切必须籍由我来成就

离开我,你们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离开我 你们也不会有什么功德

离开我 你们也修不出个什么来

是不是?

你这生命 只要你生生世世活着 永远大不过我

释迦牟尼佛也大不过我

不信吗?

释迦牟尼佛自己都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对吧?

佛菩萨会这样标榜自我吗

可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发现根本就没有我

所有的往生 成佛 成仙都是建立在我上

根本就没有我

我是功德主

是吧

现在我问你,假如摆在眼前一尊佛像 再就是你师父坐在那儿

你先拜谁

(学生:先拜师父)

就像那儿竖着博士的牌子学位 旁边是你的老师

你要拜师不要拜那个学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