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清末民初的古玉鑑藏家劉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這樣說過:“夫寶玉之可貴者,晶瑩光潔,溫潤純厚,結陰陽二氣之精靈,受日月三光之陶熔。其色沁之妙,直同浮雲遮日,舞鶴遊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測:較之寶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韻,能奪人之目,而不能動人之心者,則遠勝十倍矣!”古玉之所以“能動人之心”,就是因為它在地下沉睡幾百年、幾千年之後,會因為受地下各種化學物質的影響,從而產生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色彩、質地的變化。這種變化古人稱之為“沁色”。

“沁色”的品種,據清人陳性《玉紀》所載,就有:坩黃、坩青、孩兒面、純漆黑、棗皮紅、鸚哥綠、硃砂紅、雞血紅、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綠、白果綠、秋葵黃、老酒黃、魚肚白、糟米白、蝦子青、鼻涕青、雨過天青、澄潭、水蒼等等,總名之“十三彩”。還有許多巧沁花色,如蝦蟆皮、灑珠點、碎磁紋、牛毛紋、唐爛斑等等不一而足,共計有二十六種。其後古玉鑑藏家劉大同更將紅色分為鶴頂紅、硃砂片等五種;黑色分為黑漆古、美人髻等五種;紫色分為茄皮紫、玫瑰紫等五種:青色分為竹葉青、熊膽青等四種;綠色分為蘋果綠、鸚鵡綠等五種;黃色分為雞蛋黃、老酒黃等八種:白色分為雞骨白、魚肚白等七種。還有梨皮、桔皮、象皮、駱駝皮、蛤蟆皮等等共計七十五種。

既然沁色是受“陰陽二氣”、“日月二光”的影響產生的,又是那麼的美不勝收,於是有沁色的古玉就成了人們刻意追求的目標。往往一塊古玉因為沁色美而身價驟增百倍,而各種沁色也成了鑑識古玉的重要手段。

沁色看似神秘,實際上卻是不難鑑識的,而且在實踐中,也並不像陳性、劉大同講的那樣有那麼多的種類。但是在具體鑑定時一定要心細如髮,配合一定的工具,如強光燈、放大鏡等,謹慎觀察,並結合古玉器的玉質、器形、紋飾、雕工等綜合鑑定。劉大同先生說:“玉器受地氣,其各色之沁,皆由外而納於內。”真的沁色都浸入玉的內部,與玉渾然一體。而假沁則多是浮在玉的表面,而且玉表也沒有各種深淺不一的凹陷變化。如在石灰沁古玉上,往往有一圈參差錯落的鈣化的“包漿”,並可見未受沁處的玉質。在黑漆古古玉上,往往有根鬚般並有凹陷的沁痕,黑色中還會透出赭紅色,迎光觀察可見閃閃發光的晶點,俗稱“蒼蠅翅”。在釘金沁古玉上,器表會出現坑坑凹凹,好像被釘子釘過一樣。在牛毛紋古玉上,可見“牛毛”是順著一個方向呈一絲一絲狀,而且有部分會有凹陷。在水沁古玉上,特點是沁色部分呈白色,而且異常乾結。而蝕斑、蛀孔則是玉被浸蝕成斑斑點點和出現了孔洞。

總之,由於沁色是由外而內沁入玉內的,有沁色的古玉一定會在玉表留下一些自然的痕跡。一般說玉器入土的時間越久,沁色也會重,但西北地區的土質乾燥,玉器入土不易受沁;東南地區的土質溼潤,玉器入土易被浸蝕。因此,古人有“東土不如中土,中土不如西土”之說。當然不管東南西北,這裡也有入土地點具體環境的問題,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2005年冬天,在中國玉器考古論壇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首發座談會上,山西的考古學家介紹了他們發掘的西周□國墓葬,墓坑在地下17米,但是卻沒有受到地下水的浸蝕,可想而知墓葬裡的玉器將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而考古學家卻在清代墓葬裡發現了受到較重浸蝕的玉器。

判斷一件古玉器的真偽,需要的是將材料、器形、紋飾、雕工和沁色這五方面的信息加以組合,這種組合必須是十分和諧的組合,不應該出現互相牴牾的現象,即所有的信息都明確無誤的告訴你,這件玉器只應該是某個時代的產品,而不是其他。如果出現互相牴牾的現象,就是“信息紊亂”,“信息紊亂”的“古玉”一定是偽古玉!

1、漢·包金箔玉豬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2、漢·包金箔玉豬去掉包裹金箔後,可以清晰的看到原先被金箔覆蓋的部分,玉質保存較好,露出部分受沁起變化,從中我們或許能找出玉器在土中受沁千變萬化的原因。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3、開窗 商·玉魚佩

開窗,就是“開窗見地”之意,古玉受沁有時在受沁部位中間露出一小塊原先的“玉地”,讓人能瞭解這塊古玉材料的本來面貌。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4、土咬 西漢·筒狀器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5、蛀孔 元·騎馬童子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6、萎縮 戰國·帶鉤

受沁的部位比沒有受沁的地方有明顯凹陷的現象。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7、包漿 良渚文化·鐲

就是在玉的外部好象附了一層滋潤度很強的“皮殼”,凡是古玉都有,只是傳世古玉沒有沁色。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8、鈣化 商·鳥形佩

鈣化的玉已經是發生質的變化了。鈣化的玉比較鬆軟,甚至用指甲都能摳得動。臺灣省的研究者現在將其統稱為“白化”值得商榷。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9、亂柴紋 商·玉鋮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10、根鬚紋 良渚文化·玉□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11、鐵鏽斑 良渚文化·玉璧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12、魚子斑 夏商·玉刀(局部)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13、沁痕

古玉受沁或是順著玉器原有的裂縫沁進去,或是沿著玉質松的部位沁進去,有裂縫的沁痕中間有凹陷。沒有裂縫的沁痕往往是自然的滲透狀。下面是沁痕在古玉受沁時的各種表現形式:

沁痕 良渚文化·玉梳背

沁痕呈水流狀,這是玉質軟硬部分界限分明,軟的部分受沁,硬的部分保持原樣的現象。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14、沁痕 戰國·龍形器

受沁部分沁色很重,其他地方保持了良好的玉質。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15、沁痕 齊家文化·玉璧

從器物上看沁色似乎是從左往右沁入的,有裂縫處沁色明顯。同時使人感到沁色最重的地方應該是左面邊緣的白色部分。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16、沁痕 西周·柄形器

從中可以看出沁痕順著裂縫往兩邊滲透的現象。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17、沁痕 西漢·卮

沁痕不僅有滲透現象,還有沁色的變化。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18、沁痕 商·龍形佩

沁痕滲透形成的飄絮狀貌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19、沁痕 戰國·玉帶鉤

沁痕參差不齊的器表過渡及絮狀的內部過渡。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20、沁痕 戰國·龍形佩

從中可見沁色的漸變及各個部位的不同變化。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21、飯糝 商·玉□

玉內有一粒粒的圓點,如飯粒狀。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22、飯糝 西周·玉魚

玉內泛出深淺不等、大小不一的白色斑塊。從魚背的白色沁中能大致瞭解飯糝的成因。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23、水沁 商·獸形□

水沁的特徵是白色,並且異常乾結。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24、水沁 宋·綬帶鳥蜻蜓佩

同樣是水沁,南北二地表現不同,宋代的玉器能沁出這種樣子,充分反映了“東土”玉器受沁的特點。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25、土沁 商·柄形器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土沁的特徵是淺黃色,並有深淺不等的過渡,部分土沁玉器有小孔,稱之為“土咬”。

26、水銀沁(深)戰國·玉璧

“水銀沁”的成因及名稱,引來的討論很多,但約定俗成,我們還是將黑色、棕黑色的沁色稱之為水銀沁。

這塊玉璧水銀沁顏色較深,沁痕也十分明顯。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27、水銀沁(淺) 西周·玉佩

這塊玉佩的水銀沁就較淺,僅在右角有一小處。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28、芝麻點 商·鳥形佩

芝麻點是水銀沁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件玉佩的芝麻點為淺棕色。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29、芝麻點 戰國·玉帶鉤

這件玉帶鉤的芝麻點為黑色,並且呈疏密深淺的變化。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30、釘金沁 漢·玉蟬

玉的內部分子結合有“鬆緊”,玉器入土受沁,松的地方首當其衝,結果出現了一些坑坑凹凹,好象被釘子釘過一樣,故名。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31、石灰沁 商·獸頭

石灰沁,其受沁處如石灰,故名。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32、石灰沁 西漢·劍□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33、硃砂沁 西漢·劍首

在玉表的紋飾或鏤空處附著一層薄薄的硃砂,部分地方沁入玉里,並能影響玉器的玉色。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34、銅綠沁 西漢·鑲銅玉蓋杯

玉器入土時與銅器相鄰,受銅鏽的影響出現的銅綠色沁變。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35、銅綠沁 宋·玉鳳簪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36、鐵鏽沁 漢·劍□

玉器入土時與鐵器相鄰,受鐵鏽的影響出現的鐵鏽色沁變。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37、雞骨白 良渚文化·玉琮

玉在土中受土質、溫度的影響,產生一種鈣化的現象,似煮熟的雞骨,沁名“雞骨白”。真雞骨白玉器表面有一層鈣化的包漿,肉眼可見大小不一的圓形斑點,用強光照射,此處可偶見透光。

這件玉琮沁色就呈深淺不一的自然分佈狀,頂上部分還有“開窗”。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38、象牙白 戰國·玉璧

沁色白而光潔溫潤,多為和田美玉沁成。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39、象牙黃 漢·玉璧

這種沁色在深色玉材中出現居多。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40、灑金黃 漢·玉鷹

在潔白的玉上,宛如灑上金黃金的斑點,美麗異常,這種沁色大多出現在美玉身上。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41、灑金黃 唐·如意雲頭飾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42、灑金黃

玉器出現沁變,有玉器質地自身的原因,也有入土環境的外部原因,入土時間的長短,並不是玉器受沁輕重的唯一原因,下面我們來看幾件不同時間入土玉器的沁變情況。

43、春秋·玉□(微沁)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44、漢·玉龍(沒有一點沁色,像新的一樣)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45、清·玉豆莢佩(不但有很重的土沁,而且出現了許多蛀孔)

那些決定了古玉給我們的顏色—沁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