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第一課:從「選分」到「選人」的過渡,家長們準備好了嗎?

新高考最大的亮點在於自主選科

新高考不分文理,而是變成“3門固定科目+3門選考科目”的模式,即語文、數學、外語科目固定,其他科目考生自主選擇,不分文理。同時,新高考採用等級賦分制,最終顯示在高考成績單上的選考科目分數將不是考生的卷面分數,而是按照分數排名百分比折算的成績。

這樣的改變為學生帶來自主考慮人生和未來規劃的機會,同時也催生了趨利避害的選擇,可能導致考生整體科學素養下降的風險。

高分考生更願意選擇傳統意義上的理科(物化生);成績中等的學生會考慮如何避開強有力的競爭,拿到一個高分,進入一個相對好一點的學校;成績更差的考生選擇理科的意願就更低了。

事實上,高校對理工類科目的要求較多,理工科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薪資也相對較高。潘教授建議廣大考生,即使出於各種原因不選擇理工科,但是還是要認真地學,因為這是一種基礎素養。考生在中學階段打好學科知識的基礎,培養良好的科學素養,會對未來的學術研究、工作就業產生強有力的支撐。

引導考生認識學科價值,不要光看難度

根據潘教授的調查,考生往往會從競爭優勢和學科價值兩個維度來考慮,從而做出選考科目的選擇。同時,選科的偏好與性別也有所關聯。女孩子更加關注難度,對傳統理科的選擇比較少,男生和女生在物理的選科中大概有3倍以上的差距。


新高考第一課:從“選分”到“選人”的過渡,家長們準備好了嗎?


這裡的問題在於,我們如何通過一些方法去引導,去促進、去激勵他們能夠更好地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個正確的選擇,不光是對自己正確的選擇,也是對整個國家民族和整個未來的一個很正確的選擇。

新高考選科需要一定的視野,需要對學科本身的價值有準確的認識。人的心智往往在25到30歲的時候才能成熟,所以,在中學階段,學生看不了這麼長遠,選科需要一定的引導,要讓學生對學科主觀維度的判斷更加準確一點,更多認識到這個學科本身的價值,而不光看到難度。

職業生涯規劃越早越好

新高考是一種倒逼的機制,逼著考生從高中開始考慮職業生涯規劃。事實上,15、16歲的高中生做職業規劃一點都不早,“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職業規劃越早越好。

做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幫助考生更好地認識自身興趣優勢,早做打算,可以比別人早一步跨入這個領域,他所接受的知識的深度、廣度就更有優勢。

如果學生心智沒有那麼成熟,到選科之前還沒有想清楚,可以參加一些職業規劃的課程,通過科學的測評了解自己適合做什麼,從孩子的性格、特點出發,瞭解他適合在哪一行業發展。現在多個省份都開設了職業規劃的課程,上海甚至從小學就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