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笛:扶貧路,一次不平凡的歷練

张杨笛:扶贫路,一次不平凡的历练

微玉屏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講述人:張楊笛

張楊笛:

扶貧路,一次不平凡的歷練

脫貧攻堅這項偉大事業,在我心裡有著不尋常的分量。它就像一個使人成長,催之奮進的熔爐,假使你能在其中提煉或是昇華自我,那麼結局定然是淬鍊出不一樣的人生。但若是鬆弛懈怠,就可能會在歷練與掙扎中淘汰,或是消退。·

张杨笛:扶贫路,一次不平凡的历练

幫貧困戶搬運化肥

2017年8月,我第一次踏入田坪鎮這被稱為全縣脫貧攻堅最大戰場的地方。那時的我,剛剛在松桃縣牛郎鎮結束了兩年的西部計劃志願者生涯,也曾接觸過脫貧攻堅這項工作,對即將面對的任務早已做好充分準備。在考取家鄉的工作後,從家人或是朋友那裡聽聞過玉屏對待脫貧攻堅工作的嚴謹,並且得知玉屏即將面對整縣出列的重任。

张杨笛:扶贫路,一次不平凡的历练

到農戶家中走訪調查

在當時,聽到這樣的消息,是帶有些許樂觀的,而後來的工作和壓力,讓我漸漸體會到一切的不易,也不斷嘗試著轉變自己的態度,去正視眼前的工作。

重新上路,體會新生活

初來乍到的自己,在老同志的幫助下,對於村中工作的處理,慢慢地找到了一套辦法。由於田坪鎮面積較大,幫扶工作的開展中,壓在個人身上的責任就會比其他鄉鎮大一些。

张杨笛:扶贫路,一次不平凡的历练

幫助村民託運垃圾

我所處的巖屋口村,是全鎮五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在這裡,我有9戶幫扶對象,都是2014、2015這兩年的脫貧戶,而我的到來就是要用真情實意去幫助他們,讓他們在脫貧後的日子裡保持積極的狀態,去追求更加穩定、更加安逸的生活。

张杨笛:扶贫路,一次不平凡的历练

到自己幫扶的脫貧戶家中瞭解房屋漏雨情況

這項看似簡單的工作,在真正操作起來時,就會發現並不容易。每一戶幫扶對象都有著不同的性格,有的謙和、有的刁蠻……這是自己深刻體會過的,也令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

以誠相待,結下不解情

後來的日子裡,我試著用新的處事方法,利用平日的時光,去自己的幫扶對象家裡拉家常,關注每一位幫扶對象的境況。

张杨笛:扶贫路,一次不平凡的历练

採訪自己幫扶的脫貧戶典型劉敏大姐

在幫扶路上,我印象較深的是一位叫作石成發的大叔,第一次去他家時,便覺著他是很有想法的人,家中牆壁上掛滿了毛主席和習總書記的海報,還有一塊“光榮之家”的牌匾,通過交流得知他曾經在雲南從軍。對於軍營生活,他記憶猶新,每每說起來總是滔滔不絕。

原本對於軍營生活就有所向往的我,更樂於傾聽。這看似融洽的交往,在自己看來應該做得不錯。可這位大叔性格直率,說話刻薄,家裡的孩子又離家出走,杳無音訊,讓他的性格在近些年產生了巨大變化。當說起村中工作時,他總會有一些偏見。如何疏導大叔,讓他改變觀念,成了我後來工作的難點。

為此,我經常去到他家,噓寒問暖、宣傳政策,使他對我們的工作產生了更深的瞭解。當他有困難時,我都第一時間替他解決。

或許是苦心人天不負吧,時間一長,我們的感情深了,每回見面,大老遠都會叫我一聲“老張”,讓我怪不習慣,畢竟按年齡來說,應該稱他伯伯,可我知道那是來自鄉村最樸實的情誼。

张杨笛:扶贫路,一次不平凡的历练

到農戶家中瞭解當下困難

還有一位大叔石天席,第一次去他家時,愛搭不理,總說村裡在處事時存在個別偏袒,而初來的自己並不瞭解情況,無從下手。在充分接觸整個駐村工作隊,問明過往是非後,我才發現一切只是誤解。歸根結底在於以往的工作不夠細緻,造成了老鄉的偏見。

往後,我便開始留意大叔家的情況,每次路過都會寒暄幾句,當看到他家院壩坑坑窪窪,門前沒有欄杆,家中小孩玩耍不安全時,我便主動將這樣的情況反映給駐村工作隊領導,在大家的關注下,大叔家的門前得到了修繕。後來,每次碰到我,他都會用親切的家鄉話,說上一句:“你對我們家‘蓋’好了,小張。”這讓自己的心裡覺得美滋滋的。

张杨笛:扶贫路,一次不平凡的历练

採訪常年在巖屋口村紅巖坡組義務排水的老愚公楊德洪

還有一個插曲不得不提,在迎接第三方評估時,不知天席大叔從哪得到的消息,他笑嘻嘻地對我說:“小張,這群大學生啥時候能到啊?我們苗族人是非常講究待客禮節的,我得準備些瓜子、旺仔牛奶啥的,給孩子們吃,你要提前告訴我啊!”聽到這番話,我難掩內心的激動,在感謝天席大叔的熱情後,我流下了眼淚,這就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魅力吧?你若是沒經歷過,也許永遠無法體會它的價值。

光陰匆匆,歲月流逝。而今,每一位同仁下村的機會逐漸變少,但我相信,大家的內心都還有所依戀,也懷念那些密集的時光中,與自己的幫扶對象待在一起的日子。有時,因為老鄉不夠理解,我們也曾感到過失落,但當你用真情感化他們,成為彼此難以割捨的朋友,甚至親人時,在某個閒暇的日子,坐在一塊兒,舉杯暢聊,話話紛繁世界,你會發現那樣的滋味太美妙了,這是從其他境遇裡所無法體驗的。

脫貧攻堅工作在眼下而言,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未來的路勢必很長,只有永遠懷著那顆本真的心,依然在路上,才算是沒有辜負扶貧工作的意義。前路漫漫,願我們都能記住,還有一群可愛的老鄉,等著我們再續新故事,再話新生活。

編:馬吉 校:尹雪梅 季佩佩 審:胡攀學 姚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