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产业模式升级的自然演化,如何评价供应链金融的业务质量?

供应链金融最大创新在于填补8%-20%的融资利率空白,打开中小企业融资阀门。理论上银行是中小企业最理想的融资对像,成本在6%-8%之间。但从收益风险配比角度看,银行更愿意将资金大门向大型企业敞开,而不愿承受过高风险。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速度,相同的却是双向的渗透和融合。供应链金融正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跨界的融合。或迅疾如风、或激烈如火、或柔韧如水,跨界融合,正孕育全新的商业逻辑和投资机会。

作为产业模式升级的自然演化,如何评价供应链金融的业务质量?

供应链金融作为产业模式升级的自然演化,“从产业中来,到金融中去”,具有深厚的行业根基,颠覆了传统金融“基于金融而金融”的范式,打开另一扇窗,兼具金融的爆发力和产业的持久性。

如何评价供应链金融的业务质量?

我们提出五维模型:大产业、弱上下游、强控制力、低成本与高杠杆、标准化。

1.大产业是指产业空间大,不易触碰天花板;

2.弱上下游是指客户端中,至少有一环较为弱势,无法从银行获得廉价资金;

3.强控制力是指线上具有真实交易数据和征信、线下拥有物流仓储作后盾,从而控制风险;

4.低成本是指资金的成本低,让供应链金融有利可图而又不过度增加融资方负担,高杠杆是一定本金投入能撬动较大资产体量;

5.标准化是指用于融资的抵押品(抵押)相对标准化,有公允市场,即便出险,也能快速出清。如果同时具备五大要素,则供应链金融水到渠成。

潜在标的有哪些?看下文!根据五维模型,大宗商品、行业或区域龙头、行业信息化服务商、电商平台、专业市场等五大领域是供应链金融的沃土。

一、抢滩金融服务空白

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社会顽疾,在经济换挡期,尤为如此。扩大再生产,要么通过内生式积累,要么借道民间高利贷。年化8%-20%之间的融资成本,成为传统金融的盲点,也因此成为金融创新的主战场。

作为产业模式升级的自然演化,如何评价供应链金融的业务质量?

供应链金融最大创新在于填补8%-20%的融资利率空白,打开中小企业融资阀门。理论上银行是中小企业最理想的融资对像,成本在6%-8%之间。但从收益风险配比角度看,银行更愿意将资金大门向大型企业敞开,而不愿承受过高风险。

中小企业被迫转向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的平均利率在27%左右,高企的融资成本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减少了中小企业的投资,不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发展。

8%-20%融资服务的空白,背后折射的是金融服务的结构性缺失,以及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所要求的不合理的过高风险补偿。

和传统非银机构相比,供应链金融具备太多优势:

供应链金融依托在产业多年的浸淫,风控端天然具备优势;

如果说非银机构做的是纯粹金融,则供应链金融则是在试图构建金融生态;

在供应链金融体系中,各非银机构均成为体系中一部分;

供应链金融本质上属于大数据金融,延展性更佳。

二、痛点孕育变革

宏观经济下行大背景下,中小企业生存状况堪忧,尤其是融资难问题更为突出。一直以来,由于信用缺失、固定资产等抵押担保品少、财务信息不透明等,中小企业的融资是个顽疾,近年来尽管国家出台了多项舒缓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举措,但银行等主流资金供应方惜贷现象仍未有效改善,中小企业要么通过内生积累,要么高成本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资金。

作为产业模式升级的自然演化,如何评价供应链金融的业务质量?

中小企业痛点:融资难、融资贵、融资乱、融资险。多层次金融市场的缺失,使得中小企业暴露于无主流金融机构覆盖的尴尬境地,中小企业融资也多是“富贵险中求”,融资成本高企,且相应金融服务机构散、乱,对中小企业稳定经营造成重大影响。

从另一方面讲,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仍是一片尚未被充分开发的大市场,新的金融模式、新的技术应用都可能彻底启动行业崛起阀门。

除了融资难,中小企业资金亦受到行业挤占:

营收账款总规模超16万亿。以供应链上游企业为例,截止2012年应收账款余额已经达到16.6万亿,中小企业现金压力巨大;

赊销期的延长。根据《2014科法斯中国企业信用风险报告》,2013年31.7%的企业赊销期大于60天,明显高于2012年20.3%的企业占比,总体信用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三、核心企业“转型痛”

中国正处于经济的换挡期,行业产能过程、转型压力自不必多讲,但就产业中企业来讲,由于自身优劣势禀赋不同,在转型大潮中表现出不同的诉求。小部分掌握了产业核心资源的企业,希望利用金融业务将其在行业中长期建立起来的优势变现;大部分中小微企业则对解决融资问题具有更强的偏好。

无疑,供应链金融对整个产业链的再升级都是战略级突破口。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行业性趋势,核心企业亦未能幸免。如:1)粗钢产能利用率2014年降到最低点70%,产能严重过剩;2)截至2015年1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负增长4.23%,盈利能力持续下滑。在行业性大趋势下,核心企业盈利能力也大幅下降。

四、直击痛点,多方共赢

行业层面无阻力,供应链金融的生长将极为舒展。行业趋势总是向阻力最小的方向发展,供应链金融无论对于核心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乃至物流企业都具备明显的益处,利益的产生并非存量之间的博弈,而是增量的创造。同时互联网的发展更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难得的时代背景,多方共赢提供充足动力。

作为产业模式升级的自然演化,如何评价供应链金融的业务质量?

供应链金融如何开展?结论极其简洁:

供应链中主体将至少在以下方面获得益处:

1.核心企业切入供应链金融,构建新的优势领地,其掌握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将充分发挥优势;

2.中小企业获得低成本的稳定资金,为主业提供持续动力;

3.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量上升,同时个别优秀企业亦可通过物流、仓储建立的优势切入供应链金融业务;

4.通过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和拓展,电商平台价值将大为提升。

第三方物流企业发挥上下游桥梁优势,拓展自身业务空间。物流公司具有专业的货物存储管理、丰富的买卖双方的交易信息,在存货抵押为主要形式的供应金融中具备优势,如仓单质押授信模式,物流企业具备充足的优势。物流企业亦可以通过搭建互联网交易平台,更深入的渗透供应链金融。

与其他业务一样,供应链金融诞生于国外,在美国发扬光大。自然的,美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行业空间成为了国内分析的对标。但美国的经验在给予我们启示的同时,也未免会带给我们一些误导性结论,特别是对国内供应链金融未来空间的辨析上。美国供应链金融的渗透率并不一定能很好的代表中国未来空间,这取决于供应链金融的战略地位、时代背景、技术应用的不同禀赋,毕竟世界总是在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