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我們所心心念念的油畫語言到底是什麼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我们所心心念念的油画语言到底是什么

8月25日,「語言之在——第四屆中國油畫雙年展(2018)」在上海中華藝術宮開幕,本屆中國油畫雙年展意在喚起油畫界對於油畫語言的關切。應邀參加這一展覽的32位油畫家,既有全山石、靳尚誼等老一代畫家的新作,也有中青年新銳畫家,共同的特點則在於通過畫筆持續探討油畫藝術在中國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下發展的可能性,並專注於繪畫語言的基本形式要素的研究與表達。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我们所心心念念的油画语言到底是什么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在展覽前專訪了此次展覽的執行策展人、中國美院院長許江。

說起此次中國油畫雙年展的主題「語言之在」,中國美術學院院長、中國油畫學會主席許江認為:「‘語言之在’孜孜以求的應當是油畫不同於其它繪畫的語言特性。我們所心心念唸的油畫的語言之性、語言之魅是怎樣的,在這個展覽中,將以繪畫本身來顯現和回答。」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我们所心心念念的油画语言到底是什么

全山石《爐灶邊》,布面油畫, 120cmx80cm 2017年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油畫的發展 -

- 澎湃新聞:相對中國畫,油畫被認為一個舶來品,新中國成立以後,油畫從學蘇到面對更廣闊的視野,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油畫面對了多樣化的發展,在您看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油畫的發展經歷了怎樣的路徑?

- 許江:從1978年算起,今年恰好是改革開放四十年,期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油畫也出現了一系列重大的變化。其中也伴隨著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我們剛學油畫的時候,沒有正規學習,我們在荒原之上,要麼上山下鄉要麼到處奔波。儘管那是動亂十年的時候,但恰恰就在這個時候,藝術——尤其是油畫——像是一盞明燈,吸引了一批有為青年。

我就是在那個時候,在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去向何方的「荒原」中知道了油畫,在非常匱乏的條件下開始學習油畫,那個時候條件匱乏、沒有畫冊,有時候找到了一個蘇聯畫家的明信片,大家就抽籤,七八個人輪流臨摹,有時抽到是半夜兩、三點畫,就摸黑畫。那時,沒有油畫顏料,也沒有油畫布,我們就是在一些厚紙上塗上膠,用非常簡陋的顏料甚至油漆開始畫畫。可以說,那個時代,油畫既是我們心中的夢想,又是我們的救贖之路。這條路,源自民間,源自我們自發的力量。所以,油畫在我們這一代油畫藝者的初心裡埋下了堅韌的種子。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我们所心心念念的油画语言到底是什么

靳尚誼,《老藝術家鍾涵》,布面油畫,100cmx80cm,2017年

說油畫是舶來的藝術,我不贊成。油畫雖源自西方,但是不能簡單地說這是舶來的,很多和我年齡相似的人,都是先了解油畫,再開始瞭解中國畫。我們小時候在對國畫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比較早的瞭解和喜愛了油畫。改革開放後,我們有幸走進了中國美院。那時的中國美院,在浩劫當中慢慢復甦。開始畫石膏、模特,這些復甦成為了我們這一代青年成長的溫床,通過正規的學習實現了我們藝術家的夢想。另一方面,不斷打開的世界,激發我們破繭重飛的激情和視野。

1979年,我們中國美院用一筆買車的錢,購入一批外國的圖書,這些書不是用來翻閱,而是放在櫥窗裡展示,每天翻閱展示一頁,在這樣一天一頁的「翻閱」中,我們追溯了西方藝術,並很快被推到了西進的、革新的漫漫長途中,在這場藝術的革新中,油畫是最有活力、最具國際視野和人文思想的力量的。因此在那個時代,中國美院的油畫班,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典型的叛逆班,但也出現了當下極其重要的當代藝術家。可以說,我們通過油畫,不斷打開國際視野,也更瞭解中國。1980年代末,我有幸去德國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瞭解了西方當代藝術的鉅變,也瞭解了西方當代藝術面臨的深刻危機。1990年代我們回國,發現中國藝術也正面臨類似的危機。

面對這種危機中國油畫學界成立了油畫學會,團結在一起,以卓越的學術眼光,堅守繪畫本體,紮根中國沃土,耕耘中國文化,鍛造油畫學會的學術平臺,舉辦了一系列有質量的學術活動,引領了中國油畫藝術的發展。

在西方繪畫困頓的時期,中國油畫卻在發展,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以中國油畫學會為代表的藝術家,以強烈的凝聚力,造就了巨大的藝術影響,並波及到整個繪畫界,油畫成為了藝術發展的發動機。同時,中國油畫越發清晰地關注中華意蘊的當代命題。可以說我們這一代油畫家的成長從救贖之路,再到中國在老一輩油畫家的引導下探索中國油畫之路,是改革開放40年油畫的寫照。

- 澎湃新聞:中國油畫學會主辦的油畫雙年展已舉辦至第四屆,此次的主題是「語言之在」,與前三屆相比此次的主題,著重指向的是什麼?

- 許江:油畫雙年展今年是第四屆。油畫雙年展是近十年來油畫學會一系列活動的重要平臺,我們通過邀請的方式,把最活躍的藝術家邀入展覽中。雙年展主要有四句話,「聚焦油畫藝術語言」「凝視中華文化沃土」「提升精神內涵和品質」「重建時代創作高峰」。第一屆油畫雙年展的主題是「在當代」,聚焦油畫的當代性;第二屆主題是「在場」,以生活現場的根植,強調油畫創作的場域。第三屆主題是「在意」,凝視當代繪畫的寫意、重意的東方性特徵。這一屆的主題是「語言之在」,可以發現,這是一個以「在」來表達關注和深入的話語,既是根植,又是關注。在感性和真實的基礎上,研究油畫學術命題,並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塑造油畫的學術品質,形成油畫學會的影響力。

這一屆主題意在關注油畫的藝術語言。語,論也,就是怎麼說;語,言也,就是說什麼。「語」包含著「怎麼說」和「說什麼」的雙重內涵,這也蘊含了我們油畫研究的雙重使命:油畫怎麼畫,油畫畫什麼。這樣的雙重研究,將主、客觀融合在一起,把人的自身和對象,包容在一起。

油畫為什麼感人,為什麼在我們年少時,冥冥之中點亮了心中的明燈,讓我們在「荒原」中用油畫鍛造自己的青春?因為油畫有獨特的語言力量,當我們站在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面前,倫勃朗的《夜巡》面前,梵高的《向日葵》面前,我們站在世界上所有傑作面前,被它們震撼,我們感到材料和語言的力量,這就是油畫語言的獨特的力量。我覺得這種味道和力量和中國的繪畫不一樣,其中包括油性和水性材料的不同,塑造的語言不同。我們看到這些傑作,渴望用手去觸摸它、感受它。我們把這種直感的力量稱為觸味、觸感。這種「觸味」是油畫的核心。

在印象派之後。油畫的筆和顏色漸漸分離,分離帶來了當代油畫的鉅變,使油畫的表現力不斷地提升,筆和顏色相融相交、相棄相離的關係構成的現、當代油畫的發展使得東方的寫意,有了注入油畫的可能性,所以我們要把東方寫意的力量,放到油畫中去,這就是為什麼油畫可以在中國繼續發展,中國有屬於自己的藝術文化傳統,也有自己的觀看方式、感受,這些都對油畫有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依舊潛伏在那兒,等待我們去發掘它。所以當代油畫肩負雙重使命,油畫觸味的深化和東方寫意的注入。

- 澎湃新聞:此次展覽分為「塑造之功」「形色之力」「東方之象」,從具象塑造到東方演繹是否表達了中國油畫多樣化的發展之路?

- 許江:展覽的第一部分「塑造之功」,表現油畫的塑造,把一個物體塑造得栩栩如生的力量;第二部分「形色之力」,油畫的顏色有獨特的表現力,這一板塊講述這方面中國油畫達到了什麼程度;第三部分「東方之象」我們展示中國的獨特觀看方式、筆性感受、詩畫力量(中國人說「詩畫同源」,中國詩畫對油畫產生何種影響?)。所以我們從這三個方向來表現中國油畫的內涵和品質。

今天,藝術的發展遭遇很多似是而非的命題,雙年展就是要突破這種表象,以更強的針對性深入油畫語言的鍛造。油畫的塑造力量、塑造之功,油畫的形和色都是繪畫在發展當中非常具體的問題,我們不希望把精微有趣的探索又拉回到流俗去的話語中,而應著力建構新的學術話語體系。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我们所心心念念的油画语言到底是什么

何紅舟,《畢業生》,布面油畫,160cmX80cm,2010年

- 從「江南文化」內核中,吸取當下中國油畫的養分 -

- 澎湃新聞:此次油畫雙年展首次離開北京,在上海舉辦,為何選擇上海?上海是海派藝術的發源之地,在您看來這座城市與油畫有著怎樣的關係?

- 許江:我們在北京做了三屆,第四屆在上海做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們希望雙年展能成為全國展,而上海是新都市文化最早崛起的地方,有很深的油畫基礎。從上海美術館到中華藝術宮一直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展覽平臺,我們在這裡舉辦油畫雙年展,希望能勾連上海新文化的脈絡,和上海的藝術家、文化人,做一次溝通對話。讓上海更瞭解中國當代的油畫,也希望中國油畫能在上海的沃土上尋找更多的生機。相比過去,此次邀請參展的上海藝術家可能會多一些。

過去我們說上海的「海派文化」,往往把它理解小了,上海的就是海派嗎?其實不是。所謂「海派」是新都市的風雲「聚會」,是那個時代,在上海興起的、汪洋大海般的新藝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海派文化」和油畫有很深的淵源,他們歷史地促進著互相的發展。

- 澎湃新聞:「江南文化」和「長三角集群」的帶動發展下,油畫(藝術)如何推動中國文化在世界的串聯?

- 許江: 江南文化則並非是一個地域的概念,並不是在江南的文化就是江南文化,很大程度上講,江南文化是文人文化。江南文化中,它包含了中國繪畫的很多非常精妙的內涵,比方說,剛提到的「詩性的力量」,它不應當僅僅在國畫中,還應該體現在油畫裡。還有中國的筆性筆墨,還有文人、士大夫生活的方式,這些都是江南文化最精妙的東西,這些文化又給中國油畫帶來怎樣的支持?我們能不能把這些文化內涵從根源中汲取養料來哺育油畫今天的發展?

實際上,我們油畫學會這幾年,和蘇州文化局合作在蘇州美術館舉辦了多屆「江南如畫——中國油畫作品展」,我們希望這些江南風景能對中國油畫有推進,同時江南文化也不僅僅是文人的文化,有更廣闊的天地和澎湃的力量,有獨特的深刻的東西。改革開放、國際化江南始終走在前面,這都是江南的特點。所以油畫雙年展在上海展出,我們希望能夠從大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中汲取文化能量,同時反哺江南文化中國文化,建立一個蓬勃發展的局面。

- 澎湃新聞:你們希望通過油畫雙年展給年輕一代帶來怎樣的影響?

- 許江:現在的年輕人眼界開闊,去國內外一流的博物館、美術館欣賞藝術不是難事,也很早就有機會了解到東西方文化。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把展覽辦好、把畫畫好。現在中國,重要的是要拿出好東西來,讓優秀繪畫種在孩子心中,影響他們的一生。我們希望這個展覽能得到大家的喜歡,一屆屆辦下去,以飽滿的東方品質、中華意蘊,亮相國際,影響世界。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我们所心心念念的油画语言到底是什么

崔小冬,《白玫瑰》,布面油畫

展覽三大板塊

第一部分:塑造之功

歷史風神,文化肖像。人物的塑造最顯油畫之魂,其寫實性語言最集中地凝聚雄心弘毅的藝者情懷。

作者(19人):全山石,靳尚誼,曹新林,張祖英,徐芒耀,郭北平,俞曉夫,張正剛,楊飛雲,郭潤文,孫景剛,林永康,王羽天,龐茂琨,殷雄,崔小冬,何紅舟,馬琳,趙培智

第二部分:形色之力

形筆如塑,油彩如虹。油畫富於質感與溫度的形色質料,跬成豐厚的藝術表現力,塑造著一部感心弘願的文化史篇。

作者(9人):妥木斯,費正,邱瑞敏,王克舉,金田,張新權,顧黎明,申玲,劉商英

第三部分:東方之象

山抹微雲,天連芳草。東方的觀物方式、書寫筆性、詩性根源綿綿生髮中國油畫的獨特意蘊,噎心釀造著中國繪畫的東方性語言。

作者(4人):閆振鐸,周長江,譚平,馬路

來源 |澎湃新聞 中華藝術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