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裝有SBE-16「掩體」電子掃描相控陣火控雷達——米格-31

第一種裝有SBE-16“掩體”電子掃描相控陣火控雷達——米格-31

米高揚米格-31(俄語:Микоян МиГ-31,英語:Mikoyan MiG-31,北約代號“捕狐犬”,Foxhound)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串列雙座全天侯截擊戰鬥機,由米格-25戰鬥機發展而來,故氣動外形與米格-25戰鬥機很相近,採用上單翼、雙垂尾、兩側進氣道。長度22.69米,翼展13.46米,高度6.15米,裝有兩臺D-30-6加力發動機,單臺加力推力151.9千牛,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最大飛行速度2.83馬赫,作戰半徑720千米,最大起飛重量46200公斤,實用升限24000米,續航時間3.6小時,一次空中加油可飛行6-7小時。1976年以前開始研製,1983年進入服役。

第一種裝有SBE-16“掩體”電子掃描相控陣火控雷達——米格-31

米格-31的主要改進型包括米格-31B、米格-31BM、米格-31M等,至今仍是俄羅斯空軍主力戰鬥機之一。米格-31的特點是速度快、火力強。 有報道指出,俄羅斯因為難以大量購買蘇35與蘇-57,所以加緊改造米格31。

第一種裝有SBE-16“掩體”電子掃描相控陣火控雷達——米格-31

米格-31是在米格-25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新一代截擊戰鬥機。於1975年9月16日首飛,1979年開始小批量生產,1980年開始交付部隊試用,1981年正式交付部隊。1984年,蘇聯防空兵正式確定改進米格-31,計劃分三次完成米格-31的改進工程:第一階段改進型為米格-31M,第二次階段改進型稱作米格-31BM。第三階段改進型為米格-31SM。 米格-31M改進目地是加大飛機的作戰半徑、全面提升航電水平,增強多目標交戰和遠程高速偵察能力;1988年已開始研製的米格-31BM是米格-31M的進一步改進型,其改進重點是改善飛機的座艙系統,使其具備攔截隱身超低空超聲速巡航導彈的能力。

第一種裝有SBE-16“掩體”電子掃描相控陣火控雷達——米格-31

米格-31戰鬥機採用二元進氣道兩側進氣、懸臂後掠上單翼、雙垂尾常規佈局,全金屬機身。米格-31採用三梁結構懸臂上單翼,前緣後掠角41°,下反角4°,翼根前緣邊條後掠角70°。前緣裝有4段液壓操縱鈦合金前緣縫翼,最大偏角為10°。兼有低速增升裝置和機動襟翼的功能。後緣襟翼最大偏轉角30°,副翼偏轉角為±20°,機翼半翼展上表面正對掛架處裝有翼刀。機身有50%的材料是合金鋼,16%是鈦合金,33%輕質合金。採用楔形進氣口,下唇由鉸接板組成,有大的輔助進氣門,可自動控制激波的最佳位置和進氣量。因此發動機較為不易發生喘振和熄火,克服了在亞音速範圍內耗油率大的缺點。結構強度有所加強,適應於低空超音速飛行,具有截攔包括巡航導彈在內的多種入侵目標的能力。

第一種裝有SBE-16“掩體”電子掃描相控陣火控雷達——米格-31

機身下方裝有液壓操縱的減速板,尾罩內有兩個減速傘。大後掠雙垂尾略向外傾,垂尾根部裝有向前延伸的整流片,插入型方向舵。大後掠全動平尾,機身腹部有向外傾斜的腹鰭,垂尾及腹鰭上有埋入天線。可收放前三點起落架,前起落架為雙輪,向後收起。主起落架為小車形,裝有2個前後左右均錯開、成階梯排列的輪胎,向前收入進氣道下方。

第一種裝有SBE-16“掩體”電子掃描相控陣火控雷達——米格-31

兩臺彼爾姆發動機設計局的D-30F6加力渦扇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93.1千牛,加力推力151.9千牛。

米格-31有8個外掛架,機身下4個,可掛4枚R-33(北約代號AA-9“阿摩斯”)遠距半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或4枚R-37(北約代號AA-13"暗箭長空“)遠距主動雷達制導導彈,R37發展自R-33,是世界上性能最先進的遠程空對空導彈,擁有著6馬赫的速度和300千米的超遠射程 [8] ;兩側機翼下各有兩個外側掛架,可以掛2枚R-40T中距紅外導彈,四枚R-60紅外空對空導彈成對掛在翼下兩個外側掛架上。

第一種裝有SBE-16“掩體”電子掃描相控陣火控雷達——米格-31

米格-31的輔助武器為前機身右側下部整流罩內安裝的1門23毫米Gsh-6-23六管機炮(最高射速10000發一分鐘)或30毫米Gsh-6-30六管機炮(最高射速6000發一分鐘),均備彈260發。

第一種裝有SBE-16“掩體”電子掃描相控陣火控雷達——米格-31

機頭裝有NIIPN007S-800電子掃描相控陣火控雷達(搜索距離可達200千米,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對其中的4個目標進行攻擊),中遠距導航系統,雷達告警接收機,APD-578數據鏈路系統,紅外搜索/跟蹤傳感器等。

第一種裝有SBE-16“掩體”電子掃描相控陣火控雷達——米格-31

米格-31 的設計思想和傳統的蘇聯戰鬥機有所不同。蘇聯戰鬥機一般是按緊密的地面指揮設計的,地面雷達搜索和跟蹤戰場上的狀況,地面指揮管全面掌握戰局,引導空中的飛行員接敵作戰。蘇聯從米格-23 時代開始就開始鼓勵飛行員在空中自主作戰,但米格-31 就是第一架在按自主作戰概念設計的戰鬥機。為了實現自主作戰,米格-31 的火控和通信系統比通常的蘇聯戰鬥機要強大和先進得多,因此也需要一個專職的雷達和系統操縱員,這就是米格-31 採用雙座的最大原因。為了為雷達和系統操作員提供一個較暗的工作環境,後座差不多是密閉的,只有兩個小小的窗可供後座向外張望。後座不僅操作雷達,也負責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的末端雷達照射。米格-31 強大的雷達和專職的雷達操作員使它可以充當簡易預警機,和其他戰鬥機協同作戰,但這和真正的預警機還是有很大距離的。米格-31 也可以用紅外搜索跟蹤裝置發現和攻擊敵機 。

第一種裝有SBE-16“掩體”電子掃描相控陣火控雷達——米格-31

米格-31是第一種裝有SBE-16“掩體”電子掃描相控陣火控雷達的戰鬥機,搜索距離達200千米,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對其中的4個目標進行攻擊。天線直徑1.1米,頻帶9~9.5千兆赫,跟蹤距離90千米(目標為戰鬥機)。該雷達的北約綽號為“閃舞”,由潘左特龍公司研製,編號И007或С800。有“自動截獲”和“手動截獲”兩種工作狀態,波段9~9.5GHz,跳頻抗干擾。其電子掃描的相控陣裝有3000個鐵氧體移相器,天線直徑1.1米,搜索距離200千米,對預警機120千米,對戰鬥機(後半球)上視90千米、下視69千米,掃描範圍方位140°或240°,高低-60°~+70°,掃描範圍垂直方向+70°/-60°,水平方向120°(最大240°)。以邊跟蹤邊掃描方式同時跟蹤10個目標,由火控計算機選擇出4個威脅最大的目標予以攻擊。該雷達具有良好的抗干擾性能。APD-578數字式數據傳輸裝置可將雷達截獲的目標信息傳給地面指揮系統和鄰近的飛機。機頭下部安裝了可收放式紅外搜索跟蹤儀,探測角為±60°,垂直探測角為+6°~-13°。上述系統與任務計算機及雷達交聯,可提高抗電子干擾能力和武器系統的命中率。

第一種裝有SBE-16“掩體”電子掃描相控陣火控雷達——米格-31
第一種裝有SBE-16“掩體”電子掃描相控陣火控雷達——米格-31

歡迎您在下方進行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