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用印須知以及印泥的相關常識

書畫用印須知以及印泥的相關常識

書畫用印32條,務必搞懂

1/32書畫上落款蓋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蓋大印,小幅蓋小印,理所當然。

2/32國畫直幅落款字下蓋印,直下底角,不可再蓋壓角閒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蓋閒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蓋閒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閒章就不需蓋了。

3/32國畫棋幅落款,左右兩頭角邊,不可蓋閒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蓋方形閒章,左下落款,右下角可蓋方形閒章。此處如不需要蓋閒章,而勉強蓋上,反而弄巧成拙。

4/32長方形,圓形,長圓形閒章,爾不可蓋在下角方形壓角閒章處之地位。 方形閒章,不可蓋在書畫上端空白處,否則,就喧賓奪主了。

5/32 國畫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與他行字長短,不可整齊,蓋印亦如此。蓋二印,一方形,一圓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6/32蓋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樣大小可匹配。

7/32蓋二印,一長方形,一橢圓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8/32蓋二印,上朱文,下白文,不可匹配;上朱文,下朱文,不可匹配;上白文,下白文,不可匹配。而只有上白下朱可匹配。

9/32落款蓋印之下,不可再題字。印章上下有字掣肘,就失去自然現象。

10/32已經落款蓋印字畫,款後不可再落上款贈人,否則,就失敬了。

書畫用印須知以及印泥的相關常識

11/32花頭,鳥尾,樹枝,山頂上,不可落款蓋印。這是畫家最起碼的常識,不可不懂。

12/32匠刻印章,不可用於書畫上,需用藝術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13/32普通印泥,不適用於書畫上,要用八寶印泥。

14/32蓋二印,距離不可太遠太近,相隔一個印距離正好。

15/32蓋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異,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16/32畫上不可題打油詩,一來識者奚落,二來作品就貶為低俗。

17/32上款上端不可蓋閒章,壓在人名頭上,人家很忌諱。一來失禮,二來破壞了畫面。

18/32蓋壓角閒章,不可太小,宣紙四開,用方形石印,大約叄公分,比較適中。

19/32蓋壓角閒章,不可蓋二方上,一方正好。印與邊距離約1.5公分為適中。

20/32落款字下不蓋印,而偏要蓋在款字左右,脫離字行,而成畫外物,特殊情形例外。

書畫用印須知以及印泥的相關常識

21/32書畫上,不可蓋上劈頭大印,即成巨印炸彈,毀滅了美麗的畫面,令人看了很恐怖。

22/32小畫不可題大字,大畫不可題小字。小空不可題字多,大空不可題字少。

23/32書畫上姓名印,不可連蓋叄印以上,應蓋二印,或一印妥當。

24/32書畫上下左右,不可任意蓋印。蓋多不當,不如少蓋,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蓋好。

25/32用印寧少勿多,寧單勿雙;印泥的使用寧古勿媚,主張用仿古色,次之硃砂,最次大紅,這樣會提高作品的格調。

26/32蓋二印,不可東倒西歪,如何蓋法,用力輕重,印章印泥保養,一切要潛心研究,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27/32畫上不可題上粗俗字題,致影響畫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

28/32書法四聯首幅,右上可蓋印首小長形章,其餘不可蓋,如統統蓋上,行氣就破壞了。

29/32儲藏印泥宜用瓷缸,晶玉亦可,最忌紫砂煨瓷,因其能吸取油分,易使印泥乾燥。又銅錫銀漆器犀象及石制者,皆不相宜。

30/32每隔十日或半月,以骨籤翻調一次,因砂體下沉,油性浮上,故須常調使之勻和也。

31/32圖章蓋印泥時,手勢宜輕,輕拍印面所粘之朱已均勻,乃蓋於紙上,須將印持正按下,切勿動搖,紙下宜墊以薄書一本。

32/32圖章宜隨用隨揩,以免積垢,而影響色澤。

書畫用印須知以及印泥的相關常識

印泥的相關常識

印泥

印泥是中國特有的文房之寶,無論是文件簽署,還是歷史文物以及金石書畫之鈐記,都需要使用印泥。根據史書上記載,印泥的發展已有二千年的歷史,早在春秋秦漢時期就已使用印沁泥,那時的印泥是用粘土製的,臨用時用水浸溼,這就是當時稱封泥。到了隋唐以後,社會的進步有人研製出紙張,人們又改用水調組硃砂於印面,印在紙上,這就是印泥的雛形,到了元代,人們開始用油調和硃砂,之後便漸發展成現代的印泥了。

製作書畫印泥的主要原料來自於礦物、植物油、植物纖維、天然香料,精工檢驗,合理配方,手工搗揉製作而成。常見有硃砂、朱鏢、八寶等,印泥其配方各有所特點,色澤也有明顯之分。

它不同於一般文具店所售之印泥,其品質的好壞,直接影響書畫作品的藝術效果。篆刻鈐印或書畫上用的印泥,並非是一般文具店所售之印泥。切記書畫印泥其特點是色澤沉著、穩定細膩、乾溼適宜、落紙沾而不滲,印跡富有立體感。這是一般印泥根本達不到的藝術效果。反之只能稱之為印色,不可用作用金石書畫。

據考古和史書的記載,印泥的發展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春秋秦漢時代就已使用印泥。那時的“印泥”和現在的印泥不同。它是用粘土做的,平時搓成泥丸子,臨用時用水溼透。當時的公文和書信是用漆書寫在竹簡木牘上的。為了防止洩密或傳遞過程中的私拆,在寫好了的簡牘外面加上一塊挖有方槽的木塊,再用繩子把它們捆在一起,然後把繩結放入方槽內,加上一丸溼泥封上,再用印章鈴上印記,作為封檢的標記發出去。這種泥丸稱為封泥,也稱為泥封。用泥丸封新的方法一直沿用到魏晉南北朝。到了隋唐以後,有了很好的紙張,公私書信一律改用紙,簡牘也就廢止了。用泥封信的陳舊做法也不再適用。於是,人們又改用水調組硃砂於印面,在印在紙上。這就是印泥的雛形。

由於水乾後硃砂容易脫落,到了元代,人們開始用油調硃砂,之後便逐漸發展成現用的印泥了。製作印泥的主要原料是硃砂、朱鏢、艾絨、蓖麻油、麝香、冰片等調和而成。它的品種很多,主要有硃砂印。其色深紫紅。有人稱為紫紅砂。它是用漂制硃砂時沉澱在乳缽最下層的一種硃砂製成的印泥,鮮紅帶紫,厚重沉著,最為美觀。其次是朱鏢印泥。它是漂制時交上層的硃砂細末與艾絲、油等調製而成,略現紅黃色,比較清雅。硃砂或朱鏢中加入不同的原料,其名稱也各不相同,有八寶、魁紅、鏡面、美麗等。此外,還有仿古印泥和黑色、藍色、綠色等印泥。

書畫用印須知以及印泥的相關常識


善用印泥的人選擇印泥,就像善書者選擇筆墨一樣。其品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其藝術效果。正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也。所以購買印泥要注意,篆刻鈐印或書畫上用的印泥,並非是免一般文具店所售之印泥。文具店所售印泥因其質粗,油重,色浮,不能表達印章之本來面目。其實,它不是印泥而只能稱為印色。因此,決不可用作治印鈐樣或書畫蓋印之用。好的印泥厚亮細膩,色彩鮮明沉著。目前,以福建漳州麗華齋所制印泥為最好。上海西泠印社所制印泥,也頗得印人賞識。此外,蘇州姜思序堂、微州益壽堂、北京榮寶齋等所制印泥,亦有可用者。現在,市面書畫店所賣之印泥品種很多,價格在十元50克至上百元50可不等。然而,只要細膩厚亮,色豔而沉且不滲油者即可選用。

印泥的保存忌用紫砂磁器,因其能吸收油份,容易使印泥乾燥。也不可使用鋼、銅、鐵等金屬盒存放,因印泥與金屬物接觸,日久會變黑。貯藏印泥最用瓷缸或玉盒,且應置於蔭涼處。使用時要輕按輕提。每次用過後,需將缸蓋蓋好,防止塵灰進入而有損色澤。此外,印章要擦拭乾淨後方可沾泥。印泥在存放過程中,每隔十天左右須用印筋將其翻調攪拌一下。因硃砂體重而沉,油質體輕而浮,久之不動,則砂體下沉而易結成硬塊,故印泥須經常攪拌,使之勻和。故此則可經久耐用。

印泥是印章的衣服。服裝不整,則失之寒磣;印泥不佳,則印章不能生色。中國產的印泥,以前以漳州的麗華齋、北平的榮寶齋、杭州的西泠印社三處最有名。好的印泥,色澤鮮明,永不晦變,且沉厚不走油,拓用之後,印泥上結一層光澤,“用手拂之亦不脫落”。如自制印泥,則應備硃砂、印油、艾絨三種,油以菜油、茶油為最好,煉油可以用定溫箱烘烤,到用箸沾起油時可以成絲,即可使用。硃砂可以先用酒精去掉砂中的鐵質,然後用滾筒機加油磨細,只需半小時便完成,但製出的印泥,一定要經過一段時間才可使用。

書畫用印須知以及印泥的相關常識


印泥是傳達印章藝術的媒介物,質量優劣,直接影響到印章藝術表達的效果。質地好的印泥,鈴印出來則色彩鮮美而沉著,有立體感,顯得有精神。質地差的印泥鈴印出來,則顯得色澤灰暗或淺薄,有的油跡浸出,使印文模糊,更加難看。印泥的品種很多,紅色的一般分硃砂、朱膘、廣嫖等。

(1)硃砂印泥色深紫紅,有人稱為紫紅砂,是漂制硃砂時沉澱在乳缽最下層的一種硃砂,製成的印泥,鮮紅帶紫,厚重沉著,最為美觀。

(2)朱嫖印泥略現紅黃色,比較清雅,是漂制時較上層的硃砂細未與文絲、油等調製而成。硃砂或朱膘也有加銀硃的,也有加調洋紅或其他原料的,故其名稱有八寶、魁紅、鏡面等。不管何種名稱,只要以厚亮細膩、色彩鮮明沉著者為上品。市上一般較好看有三、四十元一兩的,一般初學練習,買三至五元一兩的即可。現製作印泥的城市很多,以上海、樟州、杭州、蘇州等地的產品較好,可供選擇,只要色沉著而不滲油者即可應用。過去有人喜自治!印泥,其原料是“艾”葉的纖維、殺砂和煉製過的菜油(或蓖麻油)等調製而成,方法較複雜,(解放前出的>篆刻入門>一類書中有較詳細介紹可參考)。

(3)還有仿古印泥(深褐色)和黑色、藍色、綠色等印泥,作為特殊場臺用外,)般較少用。若有興趣者,亦可備用。印泥的保管,應放置在瓷盒內為好。不要放在全屬盒內,因印泥與金屬物接觸,甲.久會變黑,影響質量。印泥用一段時間後;要用印筋調拌,使之油、砂、艾絨拌和在一起,否則易結板。印泥日久會用於,也可適當調人一些印油(印泥店有加工或出售),攪拌後再用。冬季天冷,印泥容易受凍,變得於硬起來,用之前應在太陽下曬一些時間,使之變軟後再用。

硃砂印泥,印章刻畢後,要以純正硃砂印泥鈐蓋,方能充分呈現印藝之美。硃砂印泥主要為硃砂、印油及艾絨三種成份構成。市售印泥以上海西泠印社的潛泉印泥、北平榮寶齋印泥、漳州八寶印泥廠的八寶印泥等品牌較為有名,其中上海西泠印社所產潛泉印泥依次又有箭簇、鏡面、美麗及光明等品名。一般書畫篆刻專賣店皆可買到。注:八寶印泥:色澤硃紅,鮮豔奪目;細膩濃厚,氣味芬芳;冬寒不凝,夏暑不洩;燥熱不幹,陰雨不黴;印跡清晰,永不褪色。

書畫用印須知以及印泥的相關常識


一般印泥顏料分輕質的有機顏料和重質的有機顏料。而同一有機顏料或同一無機顏料的材質,輕重有時候也有所不同。而顏料與油脂的比重更不一樣。

油脂,顏料和纖維的調和僅僅是一種物理反應,所以擱置日久會發生分層現象。輕的顏料會隨著油脂緩緩上浮,重質的顏料就會緩緩下沉。隨著時間的延長,分層現象會越來越嚴重,久而久之印泥表層會出現油狀的色漿,該色漿會發生酸敗,變得又粘又稠。下沉的重質色漿逐漸結塊變硬。這種變化不同程度的挫傷著纖維,最後造成纖維腐爛,而印泥變成硬塊或者是十分粘稠的有色漿,無法使用。為使印泥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必須經常正確翻調之。至少半年翻調一次。

所謂正確的翻調,即指翻調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翻調工具:光滑的牛角片,光滑的竹片或者光滑的塑條。

翻調手勢:順著一個方向上下翻動,不宜切割、打轉式的翻調。

冬天翻調印泥可將印泥(連缸)放在蒸汽上或者直接用熱風加熱後再進行。

翻調的作用:視不同比重的顏料,油脂和纖維充分混合,且交織成一體。

在使用過程中進行翻調可改善色漿表層被佔用而導致的比例失調的狀況。冬天翻調可改善印泥的軟硬度,使印泥上章易,落紙易,且均勻。

書畫用印須知以及印泥的相關常識


印泥是鈐蓋印章的材料。一般情況下,篆刻中國印用的印泥與用於公文的印油不同,前者主要是以艾葉纖維、硃砂和蓖麻油為基本原料,經過精細的加工才製成。好的印泥鈐出的印文,色澤鮮明沉著,具有立體感,不會滲油,文字醒目清晰。 一般印泥除了紅色外,還有各種特殊的印泥,如綠色、黑色、褐色、藍色等。選擇印泥除了色澤外,還要注重質量和產地,上海、杭州、樟州、蘇州都產有質量很好的印泥。

對顏料的選擇主要看其是否會褪色,滲不滲油。對油脂的選擇主要是對其乾性度,粘性度和滲透性的考量。對纖維的選擇是彈拉力的強度和吸取色漿能力的大小。所以好的印泥應該是容易上章,容易上紙,不滲色,基本不褪色。

印泥分為書畫印泥,辦公印泥,也可以稱之為精品印泥,普通印泥。用於書畫印泥的應該稱為精品。書畫印泥的印文必須清晰,不褪色,不滲色;更優者篆文不僅清晰,而且有神,能如實反映作者的刀功藝術。同時,書畫印泥實體表面細膩,拌和時能成團且具有彈拉力。上章,上紙容易,而且均勻。用於書畫的印泥宜略溼潤,用於篆刻的印泥宜略幹。用於辦公的印泥一般稱之為普通印泥,對它只要求表達的印文清楚,蓋章落紙輕鬆即可。

書畫用印須知以及印泥的相關常識

1.紙下宜墊平整的薄卡紙一張,或硬性的橡膠塊一片。墊物之厚薄,軟硬度要根據印面的平整程度。如果印面呈球面或者弧形,墊物宜略厚略軟些。反之,如印面平整,則可直接放在玻璃臺板上蓋印。總之,必須努力使印文清晰的表示在紙上。 2.蘸泥上章的程度

章面蘸泥以遍而勻為最佳。

1)視章料結構的緊、疏、軟、硬不同。緊硬章料蘸泥時宜略重,多蘸幾次,落紙時要輕,慢,防止硬壓。

2)視紙質。書畫紙類,略帶毛性,較粗,甚至較後,吸印泥量較大,所以要用溼潤度大一些的印泥。上漿略厚一些,蓋印時宜輕,慢,時間長一點。

連史紙類,略為細潔,光滑,紙質較薄,吸印泥量較少,所以要用幹一些的印泥。上漿不宜太厚,該印時宜輕,慢,時間不宜長,見色透底即起印。

3.持章要正、直,可借用印規。不宜搖晃,移動印章。

4.蓋章下印時,用力要儘量均勻,如紙的密度過緊,油的滲透力差,則用力不宜太大,時間適當延長,待色漿緩緩滲透紙面。總之,如能使印文效果達到白文紅色塊均勻不露白點,細朱文線條不斷;朱、白文皆不變形,且能真實反映作者的構思,刀功,印文清晰有神,這樣的效果使用就是最佳狀態。

5.附加註意點:

1)若遇紙張面積不大,而且印文紅底面積較大(例如細白文類),可在該印後將紙面翻轉,用指甲輕輕磨,直至漿色透紙為止。

2)圖章用畢後即用軟性紙或者布擦乾淨,免得積垢影響印泥和印文的色澤,質量。如積垢日久,可用小刷加肥皂水輕輕洗刷。

鑑別摺疊

怎樣鑑別印泥的品質真偽,為保證有較好收藏書畫藝術品的永久價值,這與印泥的好壞有直接關係,品質好的書畫印泥選用陳年蓖麻油、天然礦物硃砂水銀化合物、吸附劑艾絨等原料,手工搗揉製作而成。簡單的說,用你的印泥蓋於宣紙,用打火機點燃在其背面晃動加熱,灼燒後低灰承現紅褐色印跡的為硃砂印泥,反之為顏料印泥,硃砂印泥色彩豔麗奪目,側光方晶體,遮蓋力好,耐腐蝕性強,不溶於水。達不到上述效果的為劣質產品,不利於字畫收藏家賞用。

保養摺疊

1.印泥存放一定時間,印油就會浮上來,故要經常攪拌,以使印印油和印色均勻。

2.印泥畏寒,冬天要置放在較暖之處。

3.印泥使用日久,油分漸枯,可適量加存放日久的白蓖麻油調勻。但切忌使用新油,以防印油外滲。

4.印泥最好在瓷缸內存放。因瓷缸既不滲油,又可長期保持印泥質量。

一、原料:菜籽油、硃砂、黃蠟、白蠟、艾葉。

二、製作方法:

1、取純正菜籽油200克,石蠟(或蠟燭)45克、黃蠟(俗稱蜂屎)5克,放入陶罐內用文火熬製。以保持溶液在罐內輕微沸騰為宜,並隨時將表面的油沫除去,直至無油沫浮出時將陶罐從火上取下,待油涼後用濾網將油過濾於瓷盤中。油中不得有沉澱物,如有,必須棄之不用。

2、將艾葉去粗梗,洗淨曬乾並搓軟後,放入藥碾中碾壓,然後去掉黑皮及葉莖。將處理好的艾葉用布袋裝好放入水鍋內蒸煮。煮好後取出放入清水中浸泡。次日取出曬乾,用手揉搓並去除雜物,所得物即為細長潔白似棉紗的艾葉纖維。

3、用酒精洗淨硃砂並晾乾,再放入藥碾中碾細,越細越好。硃砂應選用顏色略帶紫黑色的。

4、將碾細的硃砂加入熬製好的油中研磨(比例為1:4),至"油不浮,硃砂不沉"為宜。最後將艾葉纖維分次加入,攪拌均勻成軟泥狀即成硃砂印泥。最後,將硃砂印泥分裝入塑料盒或瓷盤中壓平加蓋,即可使用或出售。

5、也可在油中加入金粉或銀粉,製成個性化的印泥。

追溯印泥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在南北朝時期,由於手工業的發達,出現了紙張和絹帛為主的書寫工具而逐漸替代了竹木簡牘,故且,在公文、佛經及繪畫作品上就有了用印泥鈐蓋的印章,由此印泥取代了封泥,並在典籍中得到了證實。據《魏書·盧同傳》中記載:“總集吏部中兵二局勳薄對勾奏按,……令本曹尚書以朱印印之。”所謂“朱印”,即我們今天所說的紅色印泥鈐蓋之。《魏書》中所說的實例,僅證實了在軍事公文上鈐蓋印章用的紅色印泥。實際上在繪畫、書法、契約等方面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到了南朝的梁、北朝的魏及北齊,風行一種用印色鈐蓋的“騎縫印”,它的效用是為了防偽。在卷六十三中載道;“北齊制,……以有督攝萬機印一鈕,以木為之,長尺二寸,廣二寸五分,……此印常在內,唯以印籍縫。”所謂“騎縫印”是將數張公文頁邊疊放在一起加蓋印章,如今我們還沿用這種獨特的防偽方式。一些書籍收藏家,在自己收藏的書口上蓋上一方收藏印,以作標識。

到了唐代,出現了用墨色印泥鈐蓋文書。現今在敦煌石窟發現的唐人抄寫的經卷上,時而見到數枚墨印。在封建社會里,一些倫理情感上的東西,也注進了那個時代的印記。如遇上考妣之喪,百日內的私人用印由紅色印泥改為黑色印泥。到了明清時期,遇上皇帝老兒駕崩,那麼,百日內不僅禁止一切娛樂活動,而且,連公文上鈐蓋的官印也得以紅色改為藍色印泥。

最早的印泥大都是用水和硃砂攪和而成的,但時間長了容易脫落。後來先人又用蜂蜜和硃砂混合而成的蜜泥,也不太理想。直到元代才用油來調製印泥。如今的印泥主要由硃砂、艾絨及蓖麻油調製而成。到了清代康熙年間,有了出售印泥的作坊。乾隆年間,民間藝人用珍珠、瑪瑙、紅寶石、琥珀、金箔、銀箔、硃砂等原料製成的“八寶印泥”,享譽京華,併成了皇上的貢品。

我國目前西泠印社較有聲譽的印泥製作人是西泠印泥第三代傳人曹勤先生,曹勤從1985年開始走上研究配製印泥秘方的崗位之後,不斷的創新與改進印泥的製作,同時,他還吸收民間秘方,廣採博納,去偽存真。曹勤創制的西泠印泥系列產品,有超級硃磦印泥、超級丹頂印泥等七個品種,以及黑、棕、藍、綠、黃等各種彩色印泥都具有色澤古雅、質地細膩、豐富沉著的特色,夏不滲油、冬不凝固,浸水不褪等優點,鈴出印文清晰傳神,有立體感,堪稱為印泥家族中和珍品。書畫家在一幅丹青酣暢的繪畫作品上鈐上一二方印章,可真是錦上添花,實在令人賞心悅目。

書畫用印須知以及印泥的相關常識


西泠印泥摺疊

西冷印泥

上好的印泥,價值不菲,在古代用一兩黃金換一兩印泥是常有的事。近百年來,在書畫家,尤其是印人的心目中,由西泠印社製作的西泠印泥,也像黃金一樣珍貴。這是因為西泠印社從建社初期就開始自行製作印泥,積累了豐富的製作經驗,質地精良,一直受到書畫篆刻名家的青睞,且名揚海內外。

西泠印泥製作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高手輩出,其中張魯庵最為有名。張魯庵是浙江慈溪人,西泠印社的老社員,他以畢生精力從事印泥製造,技藝不凡。張魯庵在製作印泥之餘,還熱衷於蒐集歷代名印和精拓印譜,是當時有名的大收藏家。1962年4月,張魯庵在上海寓所病逝後,其家屬按照他生前遺囑,將他所藏的秦漢銅印、歷代名家刻印1525方和歷代印譜2000餘冊,其中有明代精拓、孤本、善本200餘冊,悉數捐贈給國家,藏於西泠印社。張魯庵的去世,對西泠印泥的製作無疑是一大損失,到了60年代初三年“困難時期”,西泠印泥製作已處於停頓狀態。

浙江圖書館館長、大書法家張宗祥先生對西泠印泥情有獨鍾,推崇備至。1962年冬,西泠印社在杭州飯店召開社員大會,商討1963年西泠印社建社60週年紀念活動事宜,會上,新當選籌委會主任的張宗祥先生在講話中特地提到恢復西泠印泥製作的事,他激動地說:“從前,西泠印泥是名牌貨,名馳中外。它的特點是:工藝精湛,選料講究;不但永不退色,而且永保鮮豔,受到國內外名家的歡迎。西泠印泥是我們印社的特色之一,應積極恢復製作。”

後來,當選為西泠印社社長的張宗祥已是82歲高齡,仍念念不忘恢復西泠印泥製作的事,他曾向時任杭州市文化局局長、西泠印社副社長的孫曉泉提議:“西泠印泥的製作,從前是張魯庵技術最好,可惜他已經去世了;現在尚有韓登安(西泠印社老社員)的弟媳婦技術最精。可請她來做。”韓登安的弟弟韓君左夫婦,不僅使名揚四海的西泠印泥恢復製作,還培養了一批新人,使傳統的西泠印泥製作得以代代相傳。

西泠印社已擁有“超級朱石票”、超級丹頂”等10個品種、二十多個產品系列,“西泠”印泥商標已成為浙江省著名商標。

西泠印社是一個集書畫、篆刻一體的學術團體,因瀕臨西泠橋而得名。在燦若星辰的西泠藝苑中,西泠印泥就是其中的一顆明星。它由百年前西泠創始人吳隱研製,與西泠印社的手拓印譜被並奉為印林至寶。“西泠印泥”系手工製作,有超級硃砂印泥、超級金碧印泥、高級榴花印泥、八寶清芳印泥、極品纓綬印泥等品種,色澤鮮豔、印跡清晰,質地細膩,長期以來倍受眾多書畫家們的喜愛。幾年前,異地一家印泥廠與西泠印社對簿公堂競相爭奪西泠印泥的產權,由此可見西泠印泥的影響及魅力之大。

西泠印社創始人為丁甫之、王福奄、葉銘於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共同研製的西泠印泥,迄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民國時期西泠印社社員韓登安等人對印泥研製進行了不斷的改進。近二十年來,在西泠印社曹勤等人的繼承發展下,有朱磦印泥,丹頂硃砂印泥等多種品牌。現在曹勤又研製出:仿清朝宮廷印泥(用現代技術防偽手段,簡稱防偽印泥)具有色澤古雅、質地細膩、豐富沉著的特色,夏不滲油,冬不凝固,經久不褪,鈐出的印文清晰傳神。同時,還生產出色澤各異的多品牌印泥,經著名書畫家、篆刻家、收藏家、鑑賞家使用極為稱讚,譽為藝林珍品。

西泠印泥的主要原材料為三種:1、蓖麻油 2、硫化汞 3、艾葉(產地福建連城)

一、蓖麻油經過3-5年的天然氧化

二、硫化汞(銀硃也稱硃砂)經過傳統的水漂法提練成朱磦、硃砂。

三、葉艾生長在海洋性氣候中,既要陽光充足又要地面潮溼,才能出好的艾葉,經水、幹艾葉提練而成艾絨。

西泠印泥主要由以上這三種原材料配方合成。經過上萬次的手工調和,即為成品。

印泥的外包裝有四種:

1、特製燙金合、有王福庵題簽的西泠印泥

2、特製綿合有吳昌碩題簽的西泠印社

3、特製紅木印泥合,刻有吳昌碩題簽的印泥

4、簡裝

印泥缸通常燒有西泠印社底款的古龍印合及青龍、花鳥、山水等。以上四種的包裝內均有西泠印泥的說明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