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博士碩士研究生兄弟辭職回鄉當農民年賺百萬元

山陽:博士碩士研究生兄弟辭職回鄉當農民年賺百萬元

商洛日報記者 趙有良


9月16日,接連幾天的綿綿秋雨,讓地處山陽縣戶塬鎮牛耳川西溝河流域的百萬袋地栽木耳基地的菌袋包上,一下子猛長出貓娃耳朵般大小的黑木耳,遠遠望去,如同落滿了大大小小的黑蝴蝶。這讓基地的主人陳興濤興奮不已,他接連將拍攝的木耳風景美圖,通過微信發給在西安照顧孩子上學的妻子吳珊雲。小吳收到後,浪漫地點贊回覆:“木耳棒棒、陳大令更棒!”

陳興濤是西安科技大學畢業的工商管理碩士生,妻子是西安交大畢業的行政管理本科生。如今,他們又多了一個身份,山陽縣關上村的“村民”,流轉100多畝土地,栽植黑木耳。關上村是陳興濤的老家,他們要在這裡實現自己的“田園財富夢”,也要幫助家鄉貧困家庭實現脫貧的夢想,而地栽黑木耳成了他們的山村扶貧課題。

出生於1986年的陳興濤2011年碩士畢業後,就在西京大學任教。早在上大學時,他就和別人合夥開辦過教育培訓機構,後來自己又開辦培訓公司,賺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城裡日子過得很滋潤。可每次回到家鄉,看到鄉親們一年累到頭,仍在貧困線上掙扎,心中很不是滋味。特別是身體日漸衰老的父母不願離鄉進城,依然辛苦養豬的狀況讓他很糾結。

2016年11月,陳興濤和堂弟陳驥一起到楊凌參加農高會,看到木耳、香菇銷售得不錯,就產生了興趣。陳驥是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的博士生,多年從事食用菌栽培技術研究,他對陳興濤說:“咱們老家的環境也適宜搞食用菌,就是缺少領頭人,你要是搞的話,咱就能給家鄉人尋條富路。”恰巧陳興濤心裡一直有在農村幹一番事業的夢想,兄弟倆一拍即合,決定依靠食用菌一起來圓財富夢。

學校一放寒假,陳興濤又專門走訪了楊凌農學院的食用菌專家,瞭解到發展代料地栽木耳符合生態保護政策、易貯藏加工、市場行情好、產量是椴木產耳的兩到三倍。這更加堅定了他投資發展食用菌的信心。春節期間,堂弟陳驥也回到了村上,年一過完,兩人說幹就幹,先把陳驥家閒置的房子進行了簡易改造,購回燒瓶、試管、小鍋爐、制袋設備和鋸末、麥麩、豆粕等原料,開始了地栽木耳菌袋包的製作試驗。陳興濤也雄心勃勃,在關上村租了15畝地,建起了第一個代料地栽木耳生產基地。

“萬事開頭難”。由於條件簡陋,他們的菌袋包感染率高,每次總會出現黑片、綠黴、白漬、雜菌等壞菌袋包,不出耳。面對黴變的菌袋包,陳驥根據當地氣候條件,不斷調整菌袋包的酸鹼度,強化蒸煮滅菌。心裡焦急的陳興濤則外出取經學習,他兩次到地栽木耳技術的原產地——東北牡丹江考察學習,還把楊凌的專家請到家裡,一起探究壞菌袋產生的原因,經過3個多月的反覆試驗,他們最終解決了雜菌感染菌袋包的問題。陳興濤也熟練地掌握了地栽木耳從拌料、裝袋、滅菌、接種、培養菌到刺孔、下地、催耳、控制乾溼度、採摘、晾曬各個環節的技術。

掌握代料地栽木耳制種關鍵技術後,2017年5月,陳興濤就自籌資金500萬元,註冊成立了陝西泉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山陽縣泉源農民專業合作社,著手在村上建設食用菌生產、種植、科研基地,專門從事食用菌菌種研發、菌袋包生產、種植和食用菌的回收、加工、銷售。

陳興濤忙著擴大租地面積,準備大幹一場,也動員父親拆除支撐家庭的養豬場,用來發展地栽木耳。可他萬萬沒有想到,就在栽培的地栽木耳成功摘收一兩茬時,9月15日,為拆除豬圈整理栽木耳場地,父親掮檁上臺階時摔倒,被粗實的檁條重擊後當場去世。當時,身在西安的他聽到電話中母親的哭訴,腿發軟,腦子中一片空白。

父親的去世,讓陳興濤痛不欲生。他搞食用菌原本是想給父母找份輕鬆掙錢的營生,讓村裡和父母一樣的人不再外出辛苦討生活,可萬沒想到竟讓父親搭上了性命。他守靈8天安葬了父親,接連幾天,整夜難眠,幾乎沒有了再搞下去的勇氣。可一想到山裡有多少人因打工把命丟在礦上,有多少留守兒童沒有父母照看,心中很是糾結。兩難之時,妻子站在了堅決支持的一方,一再開導他,既然已經選擇,就要堅守和付出。

為了加快推進地栽木耳大田規模發展,兄弟倆進行了明確分工:陳驥主要負責黑木耳地栽工廠化生產技術研究、平菇室內栽培技術研究等。陳興濤則走村串戶,上坡下田宣講地栽木耳生產技術。妻子吳珊雲在戶塬鎮黨委的支持下,在公司成立了黨支部並擔任書記,主動抓好黨支部自身建設,配合公司做好和地方政府部門的協調對接工作,成為發展食用菌的“得力助手”。

陳興濤還聘請中國農業科學院倪旭、盧德成兩位博士加盟公司,指導研發推廣玉木耳、靈芝和羊肚菌等珍稀食用菌的栽培技術,培訓員工熟悉土壤、氣候、溫度、溼度等因素對食用菌生長的影響;聘請兩名東北食用菌專家為公司生產顧問,指導工人做畦、擺袋,做好田間管理,及時解決出耳到採收期間菌包可能出現的病蟲害。

人生選擇很多時候有偶然性,但只要堅守夢想,就會守來春暖花開。在許多大學生的眼裡,陳興濤是個“上可商業談判,下能挖坑埋線”的務實能幹人物,他扶貧家鄉的情懷吸引來更多追夢人到戶塬實現夢想。西安交通大學畢業的渭南女孩閆敏,河北科技大學畢業的咸陽女孩李元元,寶雞文理學院畢業的毛娟,蘭州財經大學隴橋學院畢業的慶陽女孩姚瑩瑩等10多名大學生相繼加盟,他們或負責產品的銷售推廣,或負責開展電子商務,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陳興濤的選擇,也得到了山陽縣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公司現已和關上、姬家河、下娘娘廟、西溝等8個村簽訂了地栽黑木耳種植協議,採取“支部+公司+村集體+貧困戶”產業發展模式,已在西溝流域流轉土地100多畝,發展地栽木耳100多萬袋、地栽靈芝5萬袋。8個村合作社入股企業240萬元,公司給每個村集體每年提供不低於5萬元的收益分紅,並拿出紅利的20%用於扶持貧困戶發展產業,帶動鄰近村和移民小區100多名貧困戶實現原地就業,鼓勵貧困戶以流轉土地、來廠務工、訂單種植、資金入股和“園區+村集體+農戶”等形式,確保戶均增收1.2萬元,人均收入3200元。

談及食用菌產業發展,陳興濤充滿激情:“與樸實善良的鄉親朝夕相處,忙碌和付出都是一種充實和快樂。能為鄉親脫貧發揮人生價值,感到此生沒有虛度。”陳興濤給村上購置了遠程教育電腦設備,給村集中供養點捐款兩萬元。為解決當地農民缺技術的難題,對確定幫扶的450戶建檔立卡戶,先後組織食用菌管理栽培技術培訓6場次,手把手將產品從生產到管理的各個環節教給種植戶。

戶塬鎮人大主席朱小萍盛讚陳家兄弟為鄉親們脫貧開了個好路子。她說:“西溝流域地處秦嶺深處,一畝地種糧產值800來元,除過成本利潤只有400元,百畝土地產出的利潤僅有4萬元,可在泉源公司手上,百畝土地可栽植百萬袋地栽木耳,一袋淨利潤一元,百畝土地就可產生淨利潤100萬元,這真是讓土地生金的好法子。”

西溝村59歲的貧困戶胡登貴前多年因外出打工患上了塵肺病,他把土地流轉給泉源公司後,既有租金,又到公司幹活掙錢,不到4個月就收入7000多元,感激地對人說:“興濤這娃是咱看著長大的,幹事待人忠實,他回來務木耳就是帶咱脫貧哩!”

今年5月,陳興濤辭去了西京大學的職業,正式回家一心一意地務起食用菌來。陳驥8月份雖然去了美國,仍然牽掛著家鄉的食用菌項目,時常通過微信視頻瞭解進展情況。妻子吳珊雲還要兼顧打理西安的培訓公司,經管孩子上學。如今,陳興濤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他打算將食用菌產業扶貧帶動項目推廣到楊地鎮、小河口鎮、色河鋪鎮、延坪鎮乃至全縣,大量發展靈芝和地栽黑木耳產業大戶,逐級結對幫扶,通過靈芝和地栽黑木耳種植、產品加工,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帶動更多貧困戶加入到地栽黑木耳和靈芝種植產業中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