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了」中的大文化

小“知了”中的大文化

前幾天早晨在公園遛彎,聽著“知了、知了”的蟬鳴突然想起一個問題,蟬這個物種是國產的還是外來的呢?隨即發到了萬能的朋友圈詢問,發完之後才覺得自己很愚蠢,居然問出這麼弱智的問題來。在幾千年的中國玉文化中,早證實蟬是地地道道的國產貨,並且玉蟬在玉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早在新石器時代的興隆窪文化遺址中就有玉蟬出土,在商周時期以玉製蟬已常見,到了漢代以蟬為題材的玉雕達到鼎盛,直到今天玉蟬仍然是玉雕裡的經典題材。為什麼古人對蟬如此情有獨鍾呢?我先從玉蟬的用途說起。

在古代玉蟬主要有三種用途:第一是佩蟬,佩戴身上做辟邪用;第二是冠蟬,作為飾物綴於帽子上;第三是含蟬,用作隨葬品放置於死者口中,這主要流行於漢代。漢代人講究厚葬,認為玉能讓屍體不朽,用玉做成“九竅器”來遮蓋、填塞人體的孔竅,其中放置於口中的稱為“玉含”,最常見的就是玉含蟬。漢代以後這種隨葬方式基本就斷了,玉蟬大都以佩戴為主。

古人認為蟬性高潔,“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自泥土中鑽出,羽化脫殼之後,飛到高樹上,只飲露水汁液,出淤泥而不染,沐雨露至潔雅,生命短暫,卻敬守高歌,達到了至高的生命境界。這種內涵又和佛家修的“禪”類似,所以古人崇尚蟬是和佛家的禪修、攝念、大智慧分不開的。時至今日,玉蟬的這種內涵依然對我們有重大意義,高雅、聖潔、崇尚生命,“知了、知了”難道不是一種智慧嗎?

小“知了”中的大文化

我這兒有件李克生大師雕刻的玉蟬,整體形狀和真實的蟬相差無幾,和田玉籽料,玉質細膩,潔白溫潤,雕工精細,神韻靈動,趴在那兒真像一隻知了在靜靜的修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