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二天學生就顯鬱悶,家長這五個誤區會毀了孩子,你有嗎?

昨天是開學第一天,我看到很多學生臉上綻放著燦爛,他們肯定在一起盡情分享了假期的快樂。然後隨著一天緊張的學習以及學校紀律的約束,更有甚的是很多中學和我們一樣都組織了新學期摸底考試,很多學生開始表現出鬱悶或煩躁。我想說的是學校科學的育人理念,和規範嚴謹的管理制度,都是為了培養孩子,但是把孩子教育好,僅僅靠學校還是不夠的,家長更有應盡的職責,更要慎言慎行,不要走進下列誤區:

一、過份依賴老師

開學第二天學生就顯鬱悶,家長這五個誤區會毀了孩子,你有嗎?

開學後,很多家長長吁了一口氣,總算把孩子交給老師了,好象培養孩子的任務就交給了老師,就沒有自己的事了,其實這是大錯,因為家長比老師更瞭解自己的孩子,而老師對孩子的瞭解很大程度只關注孩子的學習表現和行為習慣,很難做到關心和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而真正做到促進孩子各方面的發展,特別是身心健康、培養意志力和信念、面對困難的勇敢精神,這就需要家長全力投入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去關切。

二、遷移甚至放大孩子的缺點

開學第二天學生就顯鬱悶,家長這五個誤區會毀了孩子,你有嗎?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缺點,有失誤,家長會把孩子一個偶爾的缺點遷移,甚至放大,這樣就很容易使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甚至犯了彌天大錯。比如孩子上課講話或作業不做。老師反映給了家長,有的家長會把問題放大:“你現在上課講話,紀律約束不了你。你將來走上社會,照樣會無視法規,到時會有法律來制裁你。”“作為學生你連起碼的作業都不做,我看你書也不要念了,你還能做什麼?”其實作為家長在處理孩子的問題要就事論事,否則只會增大孩子行為改善的難度。

三、批評與教育混淆

在孩子成長中出現問題時,無論老師還是家長,我們聽得最多的是要對孩子批評教育,而事實上通常只有批評,沒有教育,因為批評就是列舉錯誤,責備一番,來得簡單痛快,而教育是需要科學而又藝術的方法,而且還需要包含尊重、理解與包容。孩子願意接受教育,而批評只會增強孩子的排斥,因為他們的認知能力還不會想到“批評是為我好”。列寧說過:“年輕人犯的錯誤連上帝都要會原諒”,所以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只要不是有意的傷害他人的破壞性的行為,以及嚴重擾亂學校或社會秩序的行為,我們都不應該去批評他,而是幫助他快樂地規範。

四、無視孩子情緒低落

開學第二天學生就顯鬱悶,家長這五個誤區會毀了孩子,你有嗎?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情緒低落,常常不以為然,只要聽話和認真學習就行。殊不知你忽視的是情緒背後的因素。孩子可能一次考試失誤,也可能受到了嚴厲的批評,可能受到夥伴的中傷,也可能受到了人身安全的傷害,他們還是弱勢個體,對於外來的創傷沒有認知能力和內心能量去處理,就會變成心結,甚至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所以家長應該深入關注孩子的內心,幫助孩子正確處理,賦予其積極意義,把消極因素變成積極因素,促進其勇敢堅強。

五、把自己的觀點或判斷強加給孩子

現在的孩子接收的信息量比較大,對事物、對社會以及對人生都有其獨特的分析與見解,家長常常輕率指責否定,然後強加自己的觀點,或者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願或判斷去做。事實上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原因是家長的觀點不一定對,因為受到長期以來自我認識的束縛,還停留在過去,而孩子接受的新事物,他的觀點帶有發展性,所以作為家長要善於做一個傾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