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中国父母的全新焦虑病

留学,中国父母的全新焦虑病

从北上广深到内地三四线城市,都有家长把留学作为子女向上跃一个平台的渠道,但他们也经常深陷焦虑和纠结之中:

公立太应试,双语太宽松,怎么就是找不到适合我孩子的学校?

别人轻松申到的“美国TOP20、英国G5”,我家孩子怎么就够不到呢?

等孩子毕业后现在的热门专业还有前途吗?……

留学,中国父母的全新焦虑病

如今留学市场上的主力军是中学生,他们的父母70后有留学经验的很少(中国大面积的留学开始于80后这一代),对于留学的意义、留学的性价比等问题,充满了各种疑惑。

有很多家长,喜欢在公立学校和双语学校来回折腾孩子:在公立嫌太应试,去了双语嫌太宽松,价值观严重不稳定。

从北上广深到内地三四线城市

都有家长把留学当作子女阶层上升的渠道

有一位母亲来自陕西的一个县城,在那种地方送孩子出国留学是很少有人做的事情,因为她是中石化的才会有此想法。但是留学的决定做得非常仓促,是觉得孩子考不上国内理想大学后的被动选择。

留学,中国父母的全新焦虑病

通过中介,孩子进了香港一所比较好进的大学,专业是法语和世界史。

当孩子被问到:“为什么选这个专业?你喜欢吗?以后想做什么工作?”他茫然地摇头,都是中介选的。从陕西县城到香港,不习惯,学业压力大。妈妈隔三差五地电话,更让他心烦。

“我都愁死了,他现在读的这个专业以后能找到工作吗?要不要转学啊?工作不好怎么挣钱呢,没有钱怎么找对象结婚呢,婚房怎么办呢?我越想越着急,觉都睡不着!”这是他母亲最常挂在嘴边的一段话。

这对母子,就是典型的焦虑型中国家长和学生。除了北上广深,二线、乃至三四线城市,都有家长把留学当作子女往上跃一个阶层的渠道,三四线城市因为当地的教学质量低、信息闭塞,或者被不良中介欺骗,留学之路更加曲折。

如果孩子在国内上不了北清交复

那TA为什么就应该爬得了藤呢?

Jason在英国杜伦大学读三年级,他有一个赚钱的副业,辅导在利物浦读预科的中国学生英语、在伦敦读本科的中国学生专业科目。很多人都很惊讶:这些学生还需要你辅导?他说,是的,在英国上学的挂科率是很高的。

他来自江苏南通,他辅导的学生主要来自东三省、陕西等地。一开始他也很惊讶,这些地区的学生的英语程度远低于北上广深和江浙,“其实他们不应该这样勉强出来留学,很累的,要补很多课,会花掉父母更多的钱,而且也不见得就能毕业。”

六七月是留学申请最终出结果的时间,国内各个留学公众号都在盘点哪个双语学校国际学校今年爬藤成功的学生多,牛津爸哈佛妈的分享会一个接一个。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留学也一样,只要孩子最终没有入名校,做什么都是错的;入了名校,什么也没做都是对的。

留学,中国父母的全新焦虑病

正在美国读大一的Lily说,美国高中生很少把藤校作为目标,什么阶层去什么学校,而中国家长,无论什么阶层都碎碎念藤校。

Lily就读于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数学和IT专业,州立大学,她称为“西雅图地区一霸”,微软等很多科创公司的员工都是她的校友。Lily高中在上海一所双语学校,妈妈是复旦毕业,而她的成绩如果参加中国高考铁定进不了复旦,顶多华东理工。她认为当初学校老师把她的目标定在MIT麻省理工是荒谬的,现在的大学生活是她有史以来最开心的。

市场有需求就有供应商,能充分揣摩中国家长爬藤心理的聪明人也就应运而生。

国内有个双语学校才办了两年就出了藤校生,一跃成为家长们的心头好。听闻该校在全国设点专门招募家境贫困(最好还是少数民族)但是读书厉害的牛娃,提供全额奖学金,申请国外大学的时候,打动老外的励志故事就有了。办学思路甚是清奇,特别明白老外喜欢什么。

就像很多真人秀,才艺之外还要比惨,一旦贫困牛娃入了藤校,那么他老家的学校和这个双语学校,都可以报喜“我家出了藤校生!”

如果你看到市面上才办了一两年的双语学校出了藤校生,千万不要误会学校很牛,其实是他们得到了很牛的学生。

留学有没有用,不能只看起薪

要看一个人到50岁时的样子

一位海归朋友的孩子就读于一家双语学校,开学8年级,学费17万加住宿吃饭校车一年每人20万,之前在民办初中一年3万。孩子经常担心地问她妈妈“妈,你付得起我的学费吗?”

有很多人也会问她“你自己那么早就出国留学,没有在小学就把孩子送双语,原因是什么?是为了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吗?” 她的回答总是让他们吃惊 —— 不,是为了省点钱!

孩子要不要去留学?家长们第一需要考虑的,难道不是钱吗?不过,也不要一味用“性价比”来衡量。

留学,中国父母的全新焦虑病

看过一些文章,说海归回国就业起薪也就四五千,不合算等等。有没有用,不能只看起薪,要看一个人到50岁时候的样子。

一位老同学曾经给我分享“500强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他是世界著名能源公司的高管,英国利兹大学硕士。他说,感觉现在手下的85后、90后留学都是标配了。

Catherine是一个活泼开朗、表达力极好的女生,她即将在双语学校高三毕业,马上要去芝加哥上本科了。她老家温州,76年生人的妈妈没有上过大学,他们家族经营餐馆。

说起她在双语学校的求学经历,可以用“坎坷”两字形容。从初中到高中,被老妈不断地转学,一会儿公立,一会儿双语,一会儿民办,连一个人办的野鸡学校都去过!仅仅是因为温州妈妈们的小圈子的鼓噪。

Catherine去美国读的专业是心理学和营养学,她对她的未来很清楚,毕业以后回国,帮助家族生意,或者自己创业,不会去给别人打工。

她顽强的生命力令人赞叹不已,这样的孩子,最适合出国留学了。

总结下来,现在中国父母想让孩子出国留学的动机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① 移民族。在孩子初、高中阶段就出国留学了,同时在办移民。

② 富裕阶层,认为这是孩子教育的标配,以子女的兴趣为导向,不考虑投资回报。孩子留学回来给家族企业工作,或自己创业。

③ 早年的海归、企业中高管理层、专业人士,厌恶体制内应试教育,把留学当作孩子教育的标配。财务上有学区房或其他资产做后援,留学费用不超过家庭年收入的50%。

④ 牛娃父母(体制内居多),本来设定的目标是北清交复,自从知道了更牛的藤校,就加入了留学队伍。通常中学不会去双语,牛娃们在当地最好的高中,比如上外120、复旦附中,南京外国语学校。

⑤ 孩子有严重的偏科,参加高考连二本都危险,国外大学允许偏科,能发挥孩子的特长,去到US NEWS排名前200的大学。

⑥ 孩子的各科成绩都不好,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顶多混个大专,父母就想通过留学能拔高一点,去国外读预科或社区大学。

⑦ 本来没有留学的想法,被周围各种嘈杂声裹挟,生怕赶不上形势。

留学,真能帮助中国家长打破阶层壁垒,让子女更上一层楼吗?这个谁也说不准,但是如果你一旦决定留学或者移民,一定要找专业的机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