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和「太上皇帝」有啥區別嗎?一字之差,但天壤之別

「太上皇」和「太上皇帝」有啥區別嗎?一字之差,但天壤之別

對於古代皇權來講,“太上皇”是一個比較奇葩的存在。因為政策的權威性決定了只能有一個人說了算,在古代的最高統治者就是皇帝。但這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卻出現了頭銜在皇帝之上的人——太上皇。

那麼政權到底聽誰的呢?如果是皇帝說了算,為啥要在上邊加一個“太上”?那如果太上皇說了不算數為啥還要存在?這“太上皇”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

「太上皇」和「太上皇帝」有啥區別嗎?一字之差,但天壤之別

一、比虛幻還虛幻

“皇帝”這個詞是秦始皇創造出來的,秦嬴政在統一中國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將“皇”“帝”這兩個人間最高的稱呼結合起來,作為自己特有的稱號。

“三皇”指的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伏羲、女媧、神農三位,“五帝”則是遠古時代的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五人。相信大家也有一樣的感觸,“三皇”相比“五帝”顯得虛無縹緲,“帝”則握有實權。所以皇帝可以簡稱為“帝”,卻不能單叫一個“皇”字。

在秦始皇成為中國第一個皇帝的同時,還誕生了中國第一個“太上皇”,那就是嬴政的父親。秦莊襄王被滅六國、完成天下一統的兒子追封為太上皇。

這也應對了前文的“帝”。帝有實權,而“皇”只是一個象徵性的榮譽頭銜而已。再冠以“太上”這一非常尊貴的稱謂,就形成了一種捧殺:這是當今天子的生父,但是不干預政事。因此“太上皇”也被稱之為“不言帝”。所以你只能看見太上皇,卻看不到“太上皇帝”。

「太上皇」和「太上皇帝」有啥區別嗎?一字之差,但天壤之別

二、奇葩的太上皇們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一共誕生了300多位皇帝,但總共只有26位當過太上皇。

大家能夠脫口而出的估計也就那兩家:一個是安史之亂被迫退位的唐玄宗,還有一位是要追平自己爺爺的清乾隆。歷史再有些深入研究的,還能夠想到明朝有一位在北邊“打獵”好幾年被別人退位的明英宗朱祁鎮,和當皇帝當煩了的宋高宗。

其實這些太上皇周邊發生的事情比那幾百位皇帝的故事更值得一提。比如兒子創建漢朝時還活著的劉太公。

劉邦當上皇帝之後還如同平常百姓家一樣五天拜見自己的父親一回,後來劉家的總管看不下去了,對劉太公說:你雖然是長輩,可你兒子是皇帝!皇帝之外的都是人臣,不能讓皇帝給親爹磕頭。

劉太公一聽:恩,有道理!不能讓兒子給我磕頭了。那我給兒子磕頭吧!

下一次劉邦再來看望自己的時候,劉太公拿著掃帚在門口恭敬相迎。劉邦一看親爹如此這般大吃一驚,傳出去肯定要被天下人恥笑的。於是給了一個“太上皇”的名號,不用讓親爹給兒子行禮了。劉太公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當過人君就成為太上皇的人。

前有給兒子行禮的老太公,後面就有“維護家庭和諧”的好女婿。

「太上皇」和「太上皇帝」有啥區別嗎?一字之差,但天壤之別

國家只能有一個皇帝,作為配套也就只能存在一位皇后。皇后是一國之母,肩負母儀天下的重任,代表女性最高的權威、最尊貴的身份。所以只要能進入後宮,誰不想爬到這個位置?《甄嬛傳》這類電視劇也充分展現了後宮上位的殘酷與血腥。

而偏偏有這樣一個人,他看到一眾老婆們競爭的太辛苦,就大手一揮說:別搶了,你們都當皇后。這位慷慨大方的人叫宇文贇,他執政期間同時冊封了五位皇后,創下了帝屆之最。

宇文贇是北周武皇帝的長子,13歲的時候就被立為太子。不過老爹管教孩子還是比較接地氣,動輒便用棍棒、鞭子痛毆。宇文贇為了保命只好藏好自己的劣性,天天偽裝作秀,久而久之壓抑出了精神疾病。

終於,老爹撒手歸西,自己成為了皇帝。之前的忍耐成為了報復的理由:你不是禁止我沾染酒色嗎?那我就哈皮起來給你看!

從此他一手把盞,一手把妹,小生活快樂得不要不要的。可皇帝畢竟還有皇帝的事務,宇文贇覺得工作耽誤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於是自己親封為“太上皇”,將皇位傳給了年僅6歲的兒子,那一年他才21歲而已。

不久酒色大業掏空了宇文贇的身體,僅僅當了一年太上皇便被長眠在地下的父親帶走了。值得一提的是,他冊封的五位皇后中有一位叫楊麗華,而楊麗華的父親名叫楊堅。宇文贇死後,宇文氏江山盡送楊家,從此南北朝時期被隋終結。

「太上皇」和「太上皇帝」有啥區別嗎?一字之差,但天壤之別

三、盛產太上皇的朝代

中國歷史上雖然只有二十六位太上皇,但唐朝就貢獻了八個名額,佔到了將近三分之一,遠超南北朝這樣的分裂時期,這也從側面說明唐朝政局的不穩定性遠高於別的朝代。

唐朝第一位太上皇便是開國之主李淵,他卻不是老了幹不動了,而是親兒子敢在自己住所門口(玄武門)幹掉另外兩個兒子。當尉遲恭拿著長矛逼近自己身前時,李淵才發現身邊的大臣一個替自己說話的都沒有。所以為了圖個好名聲,他對群臣說:“我自己應該當太上皇。”

挽留的人也同樣沒有。

相同境遇的還有武則天,太子李顯與宰相張柬之聯手趁著她生病時發動兵變,因為時間是神龍元年,所以也叫神龍革命。一代女皇失勢,被迫將龍椅傳給太子坐,自己成為實質的“不言帝”。

有一點需要說明,武則天本名珝,後改名曌,是稱帝之前特意給自己選的字,意思是日月凌空,普照大地。在她退位之後,唐中宗給其上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武則天”便這樣出現了。

「太上皇」和「太上皇帝」有啥區別嗎?一字之差,但天壤之別

相比上面的兩位,李隆基“進步”的過程則溫和的多。安史之亂爆發後,他跑到四川躲清閒去了,偌大的爛攤子留給兒子李亨收視。李亨在前線匆忙即位,又趁著父親盡失天下人心的時候將其權力架空,可謂“一報還一報”。

唐朝還有個堪稱“玄幻”的太上皇與李隆基也有著脫不掉的關係。比如有一天他唐玄宗祭祀玄元廟,看到廟中供奉的老子像,感慨老子偉大的思想,於是說:李耳(老子)既然也姓李,又這麼偉大,追封為太上皇吧。

到了唐朝末期,因為宦官掌權操控政局,皇帝之間更迭的更加快速。唐順宗李誦、唐昭宗李曄都是因為觸犯到宦官的利益,繼而被囚禁、被架空,成為被太監“冊封”的太上皇。

「太上皇」和「太上皇帝」有啥區別嗎?一字之差,但天壤之別

剩下的最後一位,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安祿山,他先被親生兒子安慶緒所殺,後者為了鞏固權力並沒有說殺了親爹,而是說安祿山把皇帝位傳了下來,自己當個逍遙太上皇去了。

作為名分高於皇帝的臣子,“太上皇”從起初的榮耀變成權貴徵伐的手段,無論是給兒子下跪的劉太公,亦或者主動升職的李淵,“太上皇”這三個字都不會帶來多少愉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