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士兵背上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確如此懸殊

看過清朝電視劇的人,很容易就會看到這樣一個情景,清朝士兵背部的衣服上都印著一個字,有的印著“兵”字,有的印著“勇”字,這樣印的目的是什麼呢?兩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清朝士兵背上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確如此懸殊

在封建社會時代,等級觀念非常重,各級官吏的衣服樣式,花紋都有嚴格的規定,都是根據其官職、爵位大小而定,士兵衣服同樣如此,上面印的字不同,兩種士兵的待遇也不同,並且差距懸殊。

在清朝入關之後,全國士兵大致分為兩個品種:八旗兵和漢兵。八旗兵就是當年滿清發家時候的兵種,後來滿清入主中原,全國各地都需要有士兵駐紮,原有的八旗兵丁不夠用,於是清政府又從漢人中抽調兵丁,組成軍隊,通常稱之為綠營兵。這兩種兵都是正規軍,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他們的背後都印著“兵”字。

清朝士兵背上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確如此懸殊

滿清統治中原 ,八旗兵自認為高人一等,整天養尊處優,疏於訓練,所以入關之後,八旗兵的戰鬥力就一直下降,甚至到了自己都無法穿上盔甲的地步,更別提上陣殺敵了。後來各地反叛不斷,特別是白蓮教和太平天國運動,反叛規模很大,這時候就需要大量的兵力去平叛。

而當時綠營兵不夠用,八旗兵又是一灘爛泥,清政府只好從地方上組建鄉勇團練去參加戰鬥。

清朝士兵背上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確如此懸殊

鄉勇屬於臨時武裝,平常和普通人一樣在家種地,到了需要的時候才被派去戰場應急。像曾國藩的“湘軍”就是著名的鄉勇團體,只不過為了平定太平天國,曾國藩把他們整合的更像正規軍,並且存在時間較長,等到天平天國被消滅,這些“湘軍”也自然就被朝廷解散,變成平民了。這些鄉勇的衣服上都印著“勇”字。

帶勇的軍隊和帶兵的軍隊相比就好比親兒子和養兒子一樣,勇字的軍隊是由臨時士兵組成的武裝力量,就好比民兵一樣。不過帶有勇的軍隊並非一直沒有地位,天平天國期間曾國藩為了剿滅叛軍組建了湘軍,這些湘軍就是勇字兵。從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為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勇字兵只是效忠於長官而非皇帝。

清朝士兵背上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確如此懸殊

這麼一看,印著“兵”字的就相當於國家養的公務員,印著“勇”字的就好像沒編制的臨時工,二者的待遇差距也是非常之大的。“兵”的待遇遠遠比“勇”好,諷刺的是,衝在戰場一線奮勇殺敵的大部分都是寫著“勇”字的士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