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之仇還是一劍之仇,一字之差,一個成語故事,一段千古美談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從鎬京即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遷往東都洛陽,中國歷史由西周進入東周。

一箭之仇還是一劍之仇,一字之差,一個成語故事,一段千古美談

此時的周王室已經衰弱到極點,統治範圍急劇縮小,周王朝已形同虛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分裂時期隨即而來,中國陷入狼煙四起的局面--春秋爭霸。

春秋初期見於史書記載的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有140多個,而其中最先稱霸的便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霸主,齊國的齊桓公,公子小白。

然而在他還未即位之前,公子小白的處境卻異常艱難。其兄長齊襄公在位時,濫殺無辜,以至於他的弟弟們也不得不外出避難。齊襄公最終被手下殺害,以致齊國無君,人們引頸期盼,名正言順的新國君。

有望登上王位的,有兩位合適的人選。一位是避難於魯的公子糾,另一位就是公子小白,正避難於莒。誰能很快回到齊國,誰就能佔領先機,成為新的國君。公子糾具備明顯的優勢的,為了讓公子糾順利繼承王位,魯國還派出管仲輔佐公子糾,並帶兵劫殺公子小白。

在即墨附近,公子小白一行人匆匆趕來。早已埋伏在這裡的管仲,張弓搭箭,朝小白就是一箭,小白中箭,大喊一聲。管仲以為小白已死,便派人回魯國報捷,但他沒有想到,自己的那一箭只是射中了公子小白衣服上的帶鉤,公子小白大難不死,躲過一劫。結果由於管仲的疏忽,公子小白反而早一步回到齊國。

一箭之仇還是一劍之仇,一字之差,一個成語故事,一段千古美談

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繼位,是為齊桓公。掌握了主動權和話語權的齊桓公,給魯國國君休書一封說,糾是兄弟我不忍心親手殺他,請國君殺了他吧,管仲是我的仇人,我只有親手把他剁成肉醬,才能甘心,成語一箭之仇由此而來。

在齊桓公的強迫下,魯國殺死公子糾,並將管仲囚禁起來,押送到齊國。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和齊桓公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在被押往齊國後,必然會遭受嚴厲的報復,甚至死無葬身之地。

一箭之仇還是一劍之仇,一字之差,一個成語故事,一段千古美談

然而齊桓公宏圖大略,迫切的想要改變齊國的爛攤子,他想任命自己的師傅鮑叔牙為宰相,但是鮑叔牙卻極力推薦管仲為相,他說“管仲之才,勝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圖,非管仲莫屬”。大度開明的齊桓公,決定放下仇恨,並以向魯國討回公道的名義,索要管仲,否則便要報仇雪恨,魯國弱小,又理虧在前,只能照辦。

後來齊桓公不僅沒有殺掉管仲,反而拜其為相,一個英主賢臣共圖宏圖大業的美談由此誕生。

後世稱讚,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車,是管仲之力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