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劍:趙之謙刻潘祖蔭青田石齋號印

趙之謙刻潘祖蔭青田石齋號印

十年一劍:趙之謙刻潘祖蔭青田石齋號印

印文:賜蘭堂。材質:青田石。尺寸:3.4cm/7.3cm/4.8cm

十年一劍:趙之謙刻潘祖蔭青田石齋號印

邊款:不刻印已十年,目昏手硬。此為潘大司寇紀皇太后特頒天藻、以志殊榮,敬勒斯石。之謙。

此印現藏上海博物館藏,從現有史料看,是趙之謙封刀十年後、應潘祖蔭請求而刻之印,也可能是其一生所刻最後一方印章,彌足珍貴。此印印面飾以矯健的龍紋,線條靈活,昂首欲飛,頗具動感。印文取法鄧石如,篆字流暢圓轉、神完氣足,刀法峻健,氣勢酣暢,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十年一劍:趙之謙刻潘祖蔭青田石齋號印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潘祖蔭年譜》書影

此印為趙之謙應金石至交潘祖蔭之求為其所刻齋號印,潘祖蔭“賜蘭堂”之號源於慈禧太后所賜御筆蘭花。據《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潘祖蔭年譜》,趙之謙刻“賜蘭堂”印的這一年(光緒八年壬午),53歲的潘祖蔭授軍機大臣、署禮部尚書、任閱卷大臣,獲慈禧太后御賜御筆畫蘭共8幅,御書“慶藹迎祥”及“歲歲平安”各1幅、“延年益壽”2幅以及藏香、貂皮袍褂等件,可見潘祖蔭在朝臣之中,備受慈禧太后寵信。

十年一劍:趙之謙刻潘祖蔭青田石齋號印

潘祖蔭(1830~1890)

潘祖蔭,字伯寅,號鄭庵,出身吳縣官宦世家(祖父為乾隆癸丑科狀元潘世恩,官至太傅、武英殿大學士;叔祖為乾隆乙卯科探花潘世璜;父潘曾綬官至內閣侍讀)。十八歲時,值祖父潘世恩八十大壽,潘祖蔭被道光皇帝恩賞舉人,咸豐二年探花及第,授編修,數掌文衡殿試,在南書房近四十年,累遷侍讀學士,除大理寺少卿,遷工部尚書,加太子少保。潘氏在任勵精圖治,斥奸佞、維綱紀,舉薦人才、整頓軍務,免除賦稅、拯民救災。

十年一劍:趙之謙刻潘祖蔭青田石齋號印

左:大盂鼎,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右:大克鼎,現藏上海博物館。

潘祖蔭通經史、擅楷法、精鑑別,藏金石、宋元秘籍甚富。潘氏所藏鐘鼎彝器多達五百餘件,為當時收藏吉金第一家,所藏大盂鼎、大克鼎為國寶級文物,堪稱青銅器中至尊。當時朝廷內眾太監凡得古玩,必請潘祖蔭鑑別,慈禧太后嘗雲“潘祖蔭所鑑定者固無甚大謬也。”藏書甚富,書齋號“滂喜齋”“功順堂”。輯有《滂喜齋藏書記》《功順堂叢書》,著《芬陀利室詞》《西陵日記》《秦輶日記》《瀋陽紀程》《鄭庵詩文存》《攀古樓彝器款識》等。

光緒十六年,順天水災,潘祖蔭籌放義賑、添設粥廠。秋,抱病奏請撥銀米以備災民過冬。後病重告假,三日後積勞病故,賜諡“文勤”,贈太子太傅。地方士紳感其救災勤勞、集資為立祠,由地方官春秋致祭。

十年一劍:趙之謙刻潘祖蔭青田石齋號印

趙之謙(1829-1884)

趙之謙,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叔,號鐵三、憨寮,又號悲庵、無悶、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曾官江西鄱陽、奉新知縣。趙之謙工詩文書畫篆刻,是晚清藝術史上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著有《國朝漢學師承續記》《補環宇碑訪錄》《勇廬閒話》《二金蝶堂印存》《輯雅堂詩話》《梅庵集》《悲庵居士詩賸》等。

趙之謙是清代碑學理論的有力實踐者,真正在正、行、篆、隸諸體上全面學碑,從而形成奇倔雄強、別出時俗的自家面貌。繪畫方面,趙之謙是“海上畫派”的先驅人物,以書、印入畫所開創的“金石畫風”,對近代寫意花卉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趙之謙篆刻初學浙派,繼法秦漢璽印,復參宋、元及皖派,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博取秦詔、漢鏡、泉幣、漢銘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遂衝破藩籬、一掃舊習,形成蒼秀雄渾的印風,開闢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潘祖蔭與趙之謙的金石之交

同治三年(1864),潘祖蔭結識進京會試落第的趙之謙,潘氏十分賞識趙之謙的才華。

“大集捧讀三日,自口至心惟有佩服而已,覺二百年來無此手也。”——潘祖蔭《悲盦居士詩賸跋》

同治八年(1869),趙之謙為潘氏治“滂喜齋”巨印,去函:“大印已畢工,謹呈上。……不識長者以為何如?”(趙之謙長潘氏一歲,此處稱潘氏“長者”,蓋示尊敬。)

潘祖蔭刻《滂喜齋叢書》第一集,趙之謙為題耑。

潘祖蔭之弟潘祖年《潘文勤公年譜》記:同治十年(1871),兩人“訪求古籍,得宋元槧本甚多”。趙之謙得胡仁圃《虞氏易消息圖說》、葉潤臣《橋西雜記》等稿本,均為潘氏輯入《滂喜齋叢書》。

趙之謙居京師,經濟本不寬裕,嘗擬捐同知銜,“議敘知縣,……所費千金,潘伯寅侍郎已助百金”。

在京師金石文化圈中,潘祖蔭與趙之謙最為交好。潘於趙有知遇之恩,兩人又同有金石之好,趙為潘訪書刻印自然是盡心盡力。趙給潘的信中,多有袒露心跡之處,臧否人物姑不論,有時甚至極隱秘的事項,也盡呈筆端。如趙說:“謙之愚戇,長者甚憂之矣。然謙則涉歷糞壤荊棘中二十餘年矣,豈不知自愛?若在他處,久已絕口不談,而長者之前則不敢不言,正以報垂愛之切,幸勿以此言為謙素來任性不識輕重也。此信鑑後,即乞付爐中。”二人關係之密切、趙對潘之篤愛與信任,可見一斑。

潘祖蔭所用印章,多出趙之謙手。

按:據研究資料,趙之謙一生所刻印僅不到四百方。

同治三年(1864),趙之謙36歲,為潘祖蔭刻“吳潘祖蔭章”正方白文印,邊款“同治甲子二月,趙之謙為伯寅光祿勳制”。

十年一劍:趙之謙刻潘祖蔭青田石齋號印

趙之謙刻潘祖蔭齋號印

印文:滂喜齋。邊款:同治己巳春三月,趙之謙刻呈伯寅少司農鑑正。

同治八年(1869),趙之謙41歲,為潘祖蔭刻“滂喜齋”正方朱文印,邊款“同治己巳春三月,趙之謙刻呈伯寅少司農鑑正”。

同治十年(1871),趙之謙43歲,為潘祖蔭刻“吳縣潘伯寅平生真賞”正方細朱文印,邊款“同治辛未五月九日,趙之謙刻”。刻“鄭盦”扁方朱文印,邊款“鄭盦司農藏書之印,同治十年,之謙作”。刻“潘祖蔭藏書記”長方細朱文印,邊款“鄭盦司農收藏宋元秘本之記,同治十年九月,謙”。刻“潘祖蔭”正方滿白文印,邊款“同治辛未十二月,撝叔刻”。刻“翰林供奉”正方細朱文印,邊款“鄭盦司農奉敕書聯,命刻此印,同治十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之謙記”。

十年一劍:趙之謙刻潘祖蔭青田石齋號印

趙之謙刻潘祖蔭藏書印印文:伯寅藏書。邊款:之謙刻。

同治十一年(1872),趙之謙44歲,為潘祖蔭刻“金石錄十卷人家”長方細朱文印,邊款“壬申春,撝叔為鄭盦作”。刻“宋本”連珠朱文印,邊款“宋刻”。刻“元本”連珠朱文印,邊款為“元刻”。

此間十年(1872~1882)趙之謙一直未治印。

光緒八年(1882),趙之謙54歲,應潘祖蔭請、為刻“賜蘭堂”長方朱文印,邊款“不刻印已十年,目昏手硬。此為潘大司寇紀皇太后特頒天藻、以志殊榮,敬勒斯石。之謙。”

往期回顧


出品:東方國石文化產業(深圳)有限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