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学|群体展作品

长江文学|群体展作品

长江文学|群体展作品

庐山市“家乡好故事”获奖作品选登(二)

长江文学|群体展作品长江文学|群体展作品

长忆桃花源

◆张亮

说起桃花源,每个人都会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脑海中会浮现出那种安静、悠闲、美好、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画面。是的,你脑海中的“桃花源”,就是我的家乡——庐山市桃花源风景区,虽饱经风霜,但她依旧是那么祥和宁静、不骄不躁地存在着,在社会快速发展中保留着自己的一方净土。

桃花源很美,而作为一个在桃花源里出生长大的人来说,不想用太多的文字来修饰她的风景,但我想告诉大家,桃花源里不仅仅只有山水美,还有我们快要遗忘的人和事。

爷爷的抗战与万家岭大捷

桃花源里的村落,基本都是以同姓宗族聚集建立的村落,有大小十余个村庄,每个村庄都有各自的祖堂。逢农历初一、十五及重要传统节日,每家每户都需要到祖堂敬香上茶,期盼祖先保佑家人平安顺利。

在家乡有一个习俗,除夕晚上要去村中年龄较大的长辈家中去送祝福,称之为“辞岁”,听一听族中长辈讲讲家族历史,晚辈向长辈汇报这一年的工作生活,展望明年的愿景。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口述相传的“平台”,我才能了解到我爷爷的故事。

爷爷去世的时候父亲只有6岁,对爷爷根本没有什么记忆,所以关于爷爷的一些事情也是在“辞岁”时,听族中长辈及奶奶提起。在奶奶的印象中,爷爷跟部队在外面打仗回来娶她的时候,身穿一件军大衣,这件军大衣也是爷爷唯一值钱的物品。

关于爷爷的抗战,族中长辈也只是留下一点点残存的记忆。从他们口中得知,爷爷十几岁的时候,跟着“当兵的”做小兵(年龄较小,称之为小兵)打日本鬼子,刚开始是在村子对面山上,后面跟着“当兵的”在隘口、马回岭那一带打日本鬼子。

根据这些零碎线索,我在网上查找了一下,其中著名的“万家岭大捷”应该有爷爷的一份功劳。在“万家岭大捷”后,日本鬼子开始疯狂扫荡报复。为应对日本鬼子扫荡报复,桃花源里的村民自发组建“联保队”,安排壮丁放哨,目的是当日本鬼子快要进村时,提前告知村民然后躲到深山里,预防日本鬼子进村屠杀。然而有一次,由于汉奸的出卖,被日本鬼子一夜间抓走几十个放哨壮丁并残忍杀害,顿时几十个家庭支离破碎,父母失去儿子,孩子失去父亲。每忆起此事,族中长辈都会长叹道:“如果他没有被日本人杀害,他家应该过得很好,他家也不至于绝后,族中人丁应该不至于现在这么单薄。”而我所在的村庄,就在1942年被日本鬼子一把火烧得整个村庄片瓦不存。

这些残存的记忆,还有抗战的遗址,也随着时间的远去,开始慢慢消失。那些埋葬忠骨的茔丘,也淹没在绿水青山中。而我们能做的是,这些故事不被遗忘。

儿时的山路与父亲的工作

桃花源风景区的地名其实是叫庐山垅,属于庐山余脉,所有的村落沿谷帘泉(天下第一泉)汇聚的溪河而建,蜿蜒曲折。在1993年之前,桃花源里是没有大马路的,连接每个村庄的路都是那种石阶小道,非常窄,窄到两人都不能并肩行走。小时候,要去一趟镇上,必须花一个多小时跟着母亲走几公里的“羊肠小道”,到105国道上才能坐到车。

平日里,村民们走这种路外出也都不碍事,但是遇到生病不能行走的时候,只能采用“椅轿”的形式,几个人抬着,把病人抬出山区,非常费时费力。也是因为这种不便利的交通,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让一些家庭留下了至今难以忘怀的痛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重视,1993年,桃花源里开始修建大马路,每家每户都出劳力,分片包干修路。经过几次修建,现在桃花源里全部通了水泥路。

在修路之初,由于地形的原因,修建大马路要开山凿石,遇到大石头阻挡用炸药炸开,所以基本每家都有一些炸药和雷管。修路那时我还在上小学,就和村里的同龄人,拿着家里的炸药雷管,用玻璃罐装好,做成炸弹,点着后扔到河里去炸鱼。类似于扔手榴弹一样的,这也是我与炸药雷管近距离接触,现在想想都后怕,玩了那么多年的炸药竟然没有出事故。

路通了,经济也就活了。如今,旅游的兴起,家门口的溪河也改造成了漂流景点,父亲便在漂流公司上班,负责在落差大的漂流区域摆正漂流船体及保护人员安全,我称他为“漂流安全员”。一辈子务农的父亲,也因此享受“上班”的感觉,而且每月还可以享受法定休假,这是他最喜欢的。

每次在外地回家之前,跟父亲打电话都会告知什么时候到家,父亲也会调好休假时间。其实父亲休息一天,比在漂流公司上班还辛苦,因为还要干很多农活,淳朴的父亲却觉得很幸福,在他心中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家人的平安,有“官方法定休假”,有公司组织的免费旅游,60岁之后可以领到国家发的钱。

家乡的桃花与望归的心境

细想一下,自己已经有十几年没看过家乡桃花盛开的样子了。上大学后,每年桃花开的时候,自己不是在外求学就是在外工作。只是每年桃子成熟后,母亲会打来电话,问我要不要回家拿点桃子去吃,而我却是一直没空。

记得小时候在家,每年桃花开的时候,我和玩伴们都喜欢把那红花摘下来,放在手心,然后用双手使劲地搓,直到把双手染红,再用红彤彤的双手往别的玩伴脸上、衣服上抹,直到把玩伴的脸变成关公脸,哭着回家为止。

然而母亲是最反对我们摘桃花玩了,母亲说桃花凋了以后,小桃子就从花蕾中长出来,如果把桃花摘了,就结不了桃子。为此,每次摘桃花玩的时候被母亲看到,总少不了一顿骂。

慢慢长大些后,急于行走,无心旁骛,也就只记得桃子成熟后,摘几个大桃子,大口大口地吃,从未想过桃子是那桃花中长出来的。桃花用它的凋谢换来丰硕的果实,而那时我却不曾记起它。

曾几何时,也想抽空去家乡看看那满山的桃花,每每计划好了时间,却总在出发前一两天,被生活琐事所困,不得不取消行程,让人叹息不已。

其实,家乡桃花开的时候,也并非有很多游人去关心和观赏,所以桃花只有与父辈们相依相伴,也只有父辈们会把它们当自己的孩子看待,细细地呵护,为它们施肥、锄草、剪枝。因为父辈们知道,只有桃花凋落后,硕果丰收时,他们的孩子会回来取桃子。

时至今日,虽然每年也回家乡,但常年在外, 对于家乡的感情,我还是自私的。总想着,家乡现在这个样子挺好,希望像照片一样定格在现在这样美好的样子,不想有太多的游客,不想被过度地开发,只是希望家乡美的模样,一直这样保存着,有清水、有溪鱼、有桃子、有橘子……还有我那乡亲爽朗的笑声。

美丽的桃花源,我的家,我会常忆您!

万杉寺的来历

◆徐青玲

万杉寺,位于庐山之南的庆云峰下,是山南有名的五大丛林之一。提起万杉寺,还有段动人的故事呢。

万杉寺原来叫庆云院。传说在宋朝的时候,院周围是片光秃秃的剥皮山。院里有一位大超和尚。他看到老百姓打柴,要翻山越岭十分艰难,就决心要在山上造一片林,解决乡亲们烧柴打家具的困难。但他年老体弱力不从心,多年来才栽上几百棵树。他想:要是在自己归天之前,能为百姓栽上一万棵树那就好了。

一天凌晨,月亮还挂在西天,鸟儿正在甜睡的梦中,大超和尚就起来提水浇杉树苗。当他经过寺前的五爪樟时,忽然看到自己心爱的小花狗,正对着大樟树上面汪汪地叫个不停。大超和尚心里想,平时它看到我,总是摇头摆尾舔舔裤脚,今天为什么咬住裤脚狂吠不止呢。抬头一看,五爪樟上有一个大鸟窠,鸟窠里传出了婴儿呱呱的啼哭声。他想,这是谁家的孩子,怎么放到了这上面,是父母养活不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如果不把孩子抱下来,岂不要活活饿死吗?他自言自语地说:“出家之人,慈悲为本。”到庙里搬来一架梯子,就把婴儿抱了下来。一看是个女婴,便抱回庙里去抚养。

一年,两年,五年,时间像流水一样。十八年过去,女婴已长成大姑娘了。可惜她,长得很丑,一头的瘌痢,一双迷丝眼,嘴边总是流口水,说起话来也含糊不清。除了大超师父外,庙里和尚没一个喜欢她。但是她劳动却很勤快,整天总是忙个不停。

一天早饭后,她又拿起扁担柴刀去砍柴。她看到很多人往山外跑觉得奇怪,就上前问道:“你们往哪里去呀?”一个长得眉清目秀的姑娘说:“我们去看皇家选秀女。”她听了笑着道:“我也去看看。”那姑娘不屑地说:“哼,你这样的丑八怪也配去看。”丑姑娘一心想去看皇家选秀女,人家的讥讽也没放在心上,就跟着别人一起跑去。快到大路上时,人群十分拥挤,她一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倒,摔了个手脚朝天。说也奇怪,等她爬起来时,头上的瘌痢全脱了,眉眼也全都变了,说起话来声音清美好听极了。一个丑八怪姑娘,变成了天仙般的美女,就被选进了皇宫。

皇帝得到这样的天仙美女,称心如意高兴极了,马上封为秀妃。只是这秀妃,从选到宫中起,总是闷闷不乐,一直没有开过笑脸。皇帝就问她:“你有什么心事呢?”秀妃说:“原来,我总在家中打柴,挑水,洗衣裳。如今我被选到宫中,家里没有人做事。”皇帝连忙说:“想念父母了,那好办……”秀妃回答说:“我没有父母。”皇帝就问:“那是谁把你抚养大的呢?”秀妃就把大超和尚怎样抚养自己的经过说了一遍。皇帝听完后,就派人到庆云院去接大超和尚到京城来。

来人把皇帝的旨意告诉大超和尚。大超和尚说:“我已经老了,一个出家之人,也不想到京城去。我只求皇上一件事……”来人问他什么事,大超和尚说:“这庆云院四周都是不毛之地,我多年来就想造一片林,种上一万棵杉树,使百姓再也不要到很远的地方去砍柴。十几年来,我只种了千把棵树。如今我年纪老了,这个愿望难得实现。”

来人回到京城,把这件事禀告了皇帝和秀妃。皇帝马上给南康府下了一道圣旨,十天之内庆云院周围,就种上了一万棵杉树,不几年就长成了一片大树林,当地老百姓再也用不着翻山越岭去砍柴了。百姓为了感谢大超和尚,就集资给庙里送了一块匾,匾上写着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万杉寺”。

石板街的岁月

◆刘绍青

五十年代,石板街是蛟塘镇唯一的一条街,全街都是用大块青石板铺成的。那年月,缺少水泥和钢筋,建街修路别无选择。特别是蛟塘镇,是著名的青石产地。

石板街,是一条从东往西,绕芦花塘,把正街和西大街连接起来的唯一的石板街。全街长约两百多米,不到8米宽,整条大街的路面和台阶都是用石板铺成的,既清洁、美观又平整、耐用。它的街形,远远望去如同一轮弯月,贯穿整个蛟塘镇。全街从东到西的两边店铺不下百余家。街面虽然不宽,但路面平整,店面齐全。正街以布匹、丝绸、服装针织及餐饮业为主;西大街主要以南杂货、土特产品、肉铺水产店、木篾器加工、五金、白铁及小吃店为经营特色。芦花塘一带,各业兼营,生意十分红火,是个繁华地段。石板街的地方特色也很有名。正街游永根老板经营的油条和豆腐非常出色,特有风味。他的油条个儿大,又黄又脆又香,品质纯净,没有任何添加剂,不坑人。远远就能闻到它的油香味,人们都爱吃。蛟塘镇周围十里八乡的农民来到石板上都要抓上几根,不但自己吃个够,还要让家里老人、小孩都尝尝。我在家里,只要有几天没吃上油条,就跟母亲斗气。油条来了,气就消了。永根店不但油条炸得好,他的豆腐更有名,豆腐纯净,品质上乘,品种齐全,不但有豆奶、豆腐脑、豆腐块;还有酱豆干、豆千条等。乡下人买斤瘦肉,还要带上几块豆腐干。无论大爷大妈,必不可少。蛟塘是个水乡,卖鱼、卖虾、卖肉、卖鸡鸭的遍布大街小巷,河水煮河鱼,新鲜美味,是当地的特色经营。性格豪爽、纯朴、大方的蛟塘人,有时三五人聚到一块,在芦花塘旁找个餐桌坐下来,要来一盘河水鱼,喝上几杯,天南地北,无话不说。也有些年青人,饮酒过量,摩拳擦掌干起来,图个痛快!

石板街的人,热情好客。只要来客,笑面相迎,茶水款待,老少无欺。于学忠老板,人高马大,肚皮大。他在正街上开了一家布匹绸缎店,生意红火。他是石板街上的大老板,为人和善,友好相处。只要是大妈大嫂走进店来,他都上前打声招呼,轻声细语,给你讲个明白。本不好销的滞货,转眼间,便成了畅销货。西大街是石板街上加工一条街。木、篾、石、铁加工制造,品种齐全,买卖兴隆。杜老板在这条街上开了一家较大的篾器加工店,带上几个徒弟,整天忙得不可开交。蛟塘是个水乡,也是渔乡,每天清晨,很多大爷、大妈和大婶,手提个竹篮子里面装满了小鱼虾,这些篾兜子和小竹篮,都是杜师傅的拿手货,既轻巧耐用,又美观实用,物美价廉,很受欢迎。有一个叫罗喜的老头,是这条街上出名的白铁加工师傅。这个老头心灵手巧,勤劳朴实。整天敲敲打打,从不停歇,打出来的米桶、油桶、水桶和喷雾器桶,远近闻名,那时候,塑胶制品还未问世,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这个玩意儿。每当有人娶媳妇,嫁女儿,都要捎上一对米桶,成为必不可少的嫁妆品。

石板街集镇不大,常住人家只有两百多户,千余人口,是个杂居地,外来人口占半数以上。这条街上的人都很讲义气,和谐相处,邻里关系很和睦。有个宗大妈,人很聪明也很能干,很会做调解工作,大家选她当居委会主任,很负责任,无论哪家有事,都要找她说说,只要她来了,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街上的居民,因为没有田种,多数人都是开店经商,生活比较稳定。这条街上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当有婚葬红白喜事通过石板街,沿街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迎送。特别老人出葬,满街都是鞭炮声,硝烟四起,让人睁不开眼睛。直至现在,这个风俗仍然没有变。石板街的北街口和青石板大桥相连的地方,有个小广场叫庙场。庙场的西方有个小庙,叫白马庙。庙不大,香火却很盛。南来北往的人都要朝拜,抽个签,讨个吉利。特别是逢年过节,庙场上敬香的,玩灯的,耍“狮子的”,耍“麒麟的”,耍“满天星的”,都要穿街贺喜。每家每户都要放鞭炮,送红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后来,随着“破四旧、立四新”浪潮的兴起,白马庙被砸毁,“将军菩萨”也不知去了何处。当地政府在白马庙原址上建了个“蛟塘饭店”。从此,庙场上不再热闹了。

九十年代,石板街随着蛟塘镇改革开放的深入,原有的石板街被拆除。几经周折,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小集镇。

昔日让人难以忘却独具地方特色古朴典雅的石板街,只能成为历史的记忆!

勿以善小而不为

◆阮斌

庐山市背倚庐山,面临鄱水,是一座风光秀丽的山水名城。尤其是湖边的风景,最是撩人。晴日天,碧水悠悠,长天一色;雨天时,烟云缥缈,恍如仙境。东坡先生有诗云:“水光敛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放于此处,亦然也!

很多次驱车经过鄱阳湖大道时,你都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站在绿草如茵杨柳依依的堤岸旁,望着烟波浩渺的鄱阳湖,还有被云山雾水包裹着若隐若现的亭台轩榭和城楼大厦,久久不愿离开。

相信任何一个第一次走进庐山市的人,都会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一如这深邃敏感的鄱阳湖一样,泛腾起层层波浪……

这一日,你又驱车来到湖边,特来欣赏雨中的美景,但正当你陶醉其中时,低头不经意的一瞥,却发现了绿草丛中竟然出现了几个塑料袋,几个吃剩的零食包装盒,还有一个没有盖的矿泉水瓶,而盖子呢?早已不知飞落何处。

也许,是某个和你一样热爱这湖光山色的游人,因沉醉于美景而随手遗留的吧!这样想着,你便接着往前走,餐巾纸、牛奶瓶、烂苹果等相继出现,与周边的美景显得格格不入。

就在你看着这些不和谐的物品时,来了一群人,里头有二三十岁的青年,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也有年近花甲的老人,还有几个活泼可爱的垂髫少年,真可谓少长咸集啊!他们大多穿着简易雨衣,个别几个打着雨伞,每人手上都拿着一个蛇皮袋,经过你面前却好像没有发现你一般,也似乎不被这烟雨朦胧的湖水所吸引。一个个都低着头,弯着腰,在路旁草丛中仔细地搜寻着什么。一旦发现目标,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它们装进蛇皮袋中……

一两个小时之后,散落在路边和草丛中的塑料袋不见了,瓶子、罐子、纸巾也不见了,连烂得不成样的苹果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望着离你越来越远的这群人,他们依然低着头,弯着腰,在路旁和草丛中仔细地搜寻着。他们的身影在你的视线里渐渐模糊了,变小了,却在你的心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

是的,他们就是由庐山市环保局发起落星墩户外群牵头组织的一群环保义工。他们将宝贵的周末时光和这场细雨一样,洒在了这片历史文化厚重的土地上,用他们的双手,把这美丽的鄱阳湖畔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很庆幸,自己也加入了这支队伍,既可以为庐山市的环保尽点绵薄之力,又可以给自己积德培福,何乐而不为?

《朱子家训》里头有这么一句话:“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读毕,我深以为然,并觉羞愧难当。本来我并不想作此拙文,捡了点垃圾而已,还要在这里长篇大论,颇有作秀炫耀之嫌。但后来我又转念一想:这是正能量,这是好事啊!如果这篇文章可以让哪怕一个人受到感触,以后也能不乱丢垃圾,看到垃圾能随手捡起来,那我这也算是寸功一件吧!

因此,本次活动虽有些日子,但我还是决定在这个飘着夜雨的夜晚,就着台灯,坐在床边把它记下,愿更多的人能加入我们,加入环保行动,从平时的生活点滴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为,常行便是大善!拾起脚边的垃圾,就是拾起宝贵的文明与素养!

长江文学|群体展作品
长江文学|群体展作品

《长江文学》是当前九江全市唯一一份公开出版发行的纯文学报刊,江西省首家报纸文学月末版,也是全国屈指可数依托地方日报创办的文学月末版,每期对开大报四版,设有新诗经、小说荟、散文苑、品评斋等版面。

《长江文学》秉承万里长江包容并蓄的气度,立足九江,面向全国,既重视实力名家,也重推潜力新人。鉴于报纸特点,欢迎关注现实、触动灵魂、温暖心灵、激励人生的精短佳作。小说、散文字数要求2000字内,特别优秀的作品可适当放宽字数限制;诗歌限5首内。作品要求原创首发,优稿优酬,反对模仿,拒绝抄袭。

请精选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按体裁投入以下对应邮箱(正文粘贴并添加附件同时发送)。文后附上简介及姓名、邮编、地址、电话等联系信息。

● 新诗经 [email protected]

● 小说荟 [email protected]

● 散文苑 [email protected]

● 品评斋 [email protected]

与文学同行,与心灵对话。欢迎大家就《长江文学》的组稿、发展等相关事宜广泛交流(联系电话:1376720307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