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寫在正文之前:

我這篇文章準備了大概三個月,從六月份開始收集球鞋的測評和觀點,並且一直在準備《言足齋》公眾號的同時注意各個品牌的編織鞋面實力。

一開始,我曾片面地以為國產的一些球鞋品牌一直在跟進國外大牌的潮流,在技術沒有成熟的條件下“盲目使用”編織鞋面,使得一些本應用皮質、工程網布的部位的支撐性大大減弱,造成了測評期間一些列的“差一點”。但之後我發現,其實Nike adidas的許多球鞋一旦要控制生產成本,就會在編織鞋面上“大打折扣”,其表現時好時壞,一些中端鞋款並不能與國產品牌拉開太大差距。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所以,編織鞋面對於整個實戰鞋市場,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編織鞋面的當下市場分佈

從Kobe 9第一次將Flyknit帶入籃球鞋領域至今已過了4年的時間,在這幾年裡,編織鞋面逐漸成為了高端實戰鞋款的“御用配置”。無論是Nike的代言明星簽名鞋,adidas的高端團隊鞋款Crazy Explosive以及D-Rose系列的部分配色,UA,李寧等一些品牌也在漸漸將編織鞋面作為自己的“王牌配置”,這樣的趨勢使得“編織鞋面”大行其道,成為了“高端實戰鞋”的代名詞之一。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當下實戰鞋款的佈局中,我們總看見編織鞋面幾乎不會出現在中低端的支線鞋款及團隊鞋款上。一方面當然和生產成本有關,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維護編織鞋面科技本身的定位。我個人見過的帶編織鞋面的最低價球鞋應該是匹克的一體織籃球鞋(發售價299,基本上200左右就能買到),很大程度限制了緩震成本不說,編制用線也很emmmmmmmmmmm……總而言之就是廉價有廉價的道理。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匹克 實戰有道外場籃球鞋 DA073421

¥219.00

到了中端實戰鞋款的話,國產品牌的一些團隊鞋王牌例如“馭帥”,“KT輕騎兵”等支線也在近年用上了編織鞋面。但是和“一體織籃球鞋”一樣,有著自己的缺陷(這點到後面再說)。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安踏 KT3 Light輕騎兵3代 11821166

¥249.00

至於adidas,Nike這些將籃球鞋作為主要產業之一的國際大牌,對於編織鞋面的配置就更為謹慎。Nike在近幾年除了實驗性的Kobe NXT 360這樣的“試驗品”之外,基本上是把編織鞋面都“安排”在了絕對能賣得出去的優秀中端實戰(Hyperdunk FK以及戰士12上)以及中高端簽名鞋上(LBJ和KD)。並且同時,這些球鞋上還會安置Nike最想展示或是最高配置的緩震科技,直接引起“消費升級”。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Nike Hyperdunk 2016 Flyknit

¥849.00

而adidas則是在籃球事業上放慢了腳步,除了Crazy Explosive以及Crazy Light Boost在實戰愛好者中“引起舒適”之外,包括Pro Bounce等球鞋的編織鞋面似乎並沒有高端鞋款用心,而Harden的簽名鞋款幾乎是完全放棄了對Primeknit的使用,不得不說讓人有些困惑。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進化之痛”

因為這一點上Nike可以直接代表眾多品牌,所以我在這裡就直接舉例Nike的產品。在Kobe 9之後其實編織鞋面並沒有像國產品牌一樣被Nike“濫用”,不過說句老實話編織鞋面球鞋的進化的確成為了一個頭疼的問題。在籃球運動的許多技術動作中,對於鞋面支撐,尤其是側向支撐的要求要遠遠高於跑鞋,所以這也成了編織鞋面光鮮外表下的“痛點”。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現在國外品牌的編織鞋面主要有兩種,一種編織延展性好但是支撐差,另外一種延展性差,支撐好但是密度大,偏厚,且嚴重考驗使用者對於自己雙腳尺碼的瞭解。對於前者而言最好的例子應該就是更頻繁的使用在休閒鞋上,所謂的“襪套鞋”就是這麼誕生的。而籃球鞋上使用第二種偏多,Hyperdunk 2017 FK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在吸取了2016支撐性差的缺陷後,2017 FK的編織鞋面增加了更厚的編織面以及一定的內襯,實話說支撐性在編織鞋面球鞋中絕對一流,但是這類球鞋的“輕質”優勢反而就發揮較少了……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Nike Hyperdunk 2017

¥838.00

而在之後,Nike會更多地採用一些不同密度,不同厚度的編織進行拼接混合,同時滿足不同部位對於延展性和支撐性的要求。搭載BattleKnit1.0的LeBron 15以及KD 10就是很好的例子,雖然LeBron 15以及換代失去鞋帶支撐的KD 11在支撐上依舊無法讓許多大體重球手感到滿意,卻也成為了實戰球鞋進化的“里程碑”。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當然了,除了單一的鞋面支撐之外,在內部填入滿滿當當的內襯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比如Air Jordan 31以及32,還有D-Rose 7的部分編織鞋面配色。但是這樣的編織搭載就完全失去了“編織鞋面”的優勢所在,說實話還是有些讓人心疼的。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現在我個人最期待的球鞋還是LeBron 16(還沒買)。Battleknit 2.0 如何做到加強支撐的同時不過分增加重量,的確會是Nike接下來一段時間的重要研究方向吧。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國產品牌編織球鞋的當下實力

說完了國外的實戰鞋款我們回到國內。其實我們一直嚷嚷著“國產實戰鞋開始和國際接軌”,但是在編織鞋面上,這點並不真實。我們很高興國產品牌能夠儘快交出編織鞋面的答卷,但事實上嘛……答案都不怎麼樣。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是李寧在這點上最的體現比較直觀。馭帥11和WOW6用中底上包和編織外覆其他材質鞋面很好的避免了一些尷尬,但馭帥12並沒有做好。雖然外部包殼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球鞋本身的鞋面支撐,但是內部的一體織鞋面支撐和包裹感都比較一般,再加上李寧本身比較迷的鞋楦,使得我個人在推薦李寧的球鞋時,更傾向於音速6和馭帥11,馭帥10等比較“穩當”的球鞋。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匹克除了之前提到的一體織籃球鞋之外,其他的帶編織鞋面球鞋基本上是把國外的編織鞋面缺點無限放大。從帕克4 Plus開始,匹克的編織鞋面就一直因為延展性弱+鞋身寬大導致支撐性大打折扣,直到帕克6依舊沒有改善。而我個人喜歡的霍華德3(高幫)編織鞋面亦是如此,沒有全掌內靴和外部TPU提供支撐就基本沒有太大的保障(這也就是低幫PLUS版本我更傾向於壓馬路的原因)。如果李寧是代表了“延展性好,支撐不足”的一面,匹克的大多數球鞋就是在編織鞋面上“延展性大,尺碼選大就完蛋”的另一面。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安踏的表現較為中規中矩,這點我覺得和Robbie Fuller的加入有一定關係。其實KT3和KT4都有一定國外設計師的影子,在編織鞋面上講究的是“先成型再加單元”的模式。內附內襯編織帶和類似於“飛線”的設計加入使得KT3和KT4的支撐提供有了“解決方案”,作為安踏的旗艦其實絕對是夠格的。但是KT3 Plus以及KT輕騎兵3因為鞋面過薄導致支撐極為不足,也是安踏為了夏季透氣犧牲了支撐犯下的“惡果”。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其實讓編織鞋面成為“純編織”的情況下兼顧透氣、輕質、舒適和支撐本就是極為困難的事情,而要適應籃球運動的需求更是難上加難。也希望在將來,我們能看到國內外品牌的更多嘗試,讓這個新的球鞋時代能給我們更多驚喜。

平心而論,編織鞋面在實戰鞋上究竟合不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